从媒体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前苏联的地质工作者在钻探到地下12000米时,会听到人的哀叫声,参与者说钻到了地狱的入口处,断定地狱的确存在,因而再了不敢往下钻了。
此事是否确切,暂且存疑。但由此可以引发一系列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不是学地质的,对这门学问一窍不通。纯粹是一些猜想。
汶川地震时,电视上经常播报专家们的言论,说是上天容易入地难,所以,地震无法预测,把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还一说是,地震是地球板块碰撞的结果。
所谓的入地难,是因为每往地下深入一公里,温度要提高30度。一般钻头到一万米深度就熔化了,无法继续往下。照此推算,10公里以下,就高达300度以上。在这么高的温度下,地下就该是液体或气体了。那么,我们听地震消息,都是震源深度多少多少公里,一般都在几十公里。请问,在几十公里以下深处,液体或气体如何“碰撞”?如果是碰撞,都必须拉在一定距离再撞。凡在地震区,地表并未先开裂再撞击的现象。地壳无非是岩石和土壤构成的。这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如果是“碰撞”,哪来那么多余震?汶川地震据说有2万多次余震,波及几个省,持续好几年时间。即使地壳是弹簧,也没有那么强劲那么持久频繁的回跳能力吧!地震既然是“板块”运动,那也是地表或地下活动,怎么影响到天上去了?但凡地震,都伴有狂风·暴雨、雷鸣电闪等异常天象,连电波信号也中断了,这是为什么?既是“碰撞”,其影响应是线型的,人或物体应是前仰后合,象撞车一样。但为什么地震发生时,地震波是呈点状和圆形向外扩散?人、车会在原地打旋?直立的物体会扭成麻花状?……这些现象的发生,能不能换一种思路去考虑,比如,地下的电能积聚到一定程度,与太空中的电离层发生某种联系,而引发地震?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还写过一篇论文叫《电震论》,就持这种想法。周恩来总理在世时,就布置了4000多个民间地震预报站,这些土专家,就是在地下埋一根10米左右的电线,根据电波来测报地震,据说,准确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遗憾的是,周总理逝世后,精英专家们不承认“土办法”,花了几十亿买洋设备,死抱着“板块理论”的金科玉律不放。死了数十万人,一句“入地难”就打发了。
地下既然是高温的液体、气体,那么,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等,就应该是地球的本来之物,而不是什么远古的植物、动物因造山运动的掩埋而变化之物。比如,经过计算,一头大象,只能变一小桶石油。一个油田,都是以亿立方来计量的。请问,一个地方,哪来的那么多动物被一次掩埋?还有,经过计算,六米厚的木材,只能碳化为一米厚的煤炭。而煤矿里的煤层,有的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中间一点隔离层都没有。请问,哪来几十米、数百米厚的木材(或森林)一次被掩埋?看来,生物成煤、生物成油的理论难以站住脚。
提了这么多问号,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我们在实践中,不要死抱着前人的“理论”不放,而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调整思路,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得出新的结论,创造新的理论,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