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7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母婴交流] 教育部设定3—6岁儿童成长“阶梯”标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0月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政府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京华)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
  在拐带等公共事件广为关注的背景下,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关注重点,希望他们能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
  在关心尊重他人章节,要求4-5岁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
  《指南》认为孩子需要有初步的归属感。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
  在社会篇的章节中,对孩子与社会交流的能力提出要求。6岁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每天睡眠要达11到12小时
  在身心状况的标准中,《指南》对三个年龄阶段设定了不同的身高体重标准,比如3到4岁的男孩身高要达到94.9-111.7厘米,体重达到12.7-21.2公斤,女孩身高要达到94.1-111.3厘米,体重达到12.3-21.5公斤。
  如何让孩子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在教育建议中指出,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均衡搭配的食物,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还要注意提醒幼儿养成正确的体态,每年为幼儿进行体检。
  除了身体健康,情绪安定也非常重要,《指南》建议在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要斥责打骂,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等。
  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
  幼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篇里的重要内容,3-4岁的孩子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而到了5-6岁,即使换了新的幼儿园,也要能够较快适应。
  为了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指南》建议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连续看电视不能超过30分钟
  《指南》为幼儿设定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比如要每天按时睡觉起床,要多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不挑食。对孩子们最喜欢看的电视,提出3-4岁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4-5岁不超过20分钟,5-6岁不超过30分钟。(京华)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8:5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部门称,希望通过《指南》能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但不少家长却认为,《指南》更像个“标尺”,不仅经不起追问,还易操作走形。一旦被幼儿园误读为“达标项目”,将演变成幼儿教育的灾难。
  官方解读
  不能把《指南》当评价“标尺”
  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2.《指南》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但《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地用作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
  3.要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家长反应
  养娃娃不是靠这些框框套出来
  昨日,晚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幼儿家长,大家反应不一,但基本没有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原文,而是看了相关的媒体报道。
  “这些东西又不难,以后慢慢来。”王女士的宝宝1岁多,她坦言对《指南》一点不感兴趣,“养娃娃不是靠这些框框套出来的,要培养孩子的情商、智商,需要言传身教以及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7岁睿睿的妈妈也认为,标准归标准,说穿了就是玩点文字游戏,不要当真,自家的娃该咋养就咋养。
  4岁熊熊的爸爸反应较为激烈,他认为《指南》本末倒置:“教育部用成人的标准划出框去框孩子,而不是去对教育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教育,本末倒置地给了一个阶梯标准,却没有说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成长的问题。”
  古女士的孩子今年6岁,还在幼儿园上大班,她觉得《指南》中大多数都和幼儿园的指标差不多。“看电视这一项现在很难达到,好多孩子都超过半小时。”她定期会带孩子去看眼科医生,“医生没说减少看电视,而是鼓励看电视打游戏,孩子打的是类似‘超级玛丽奥’这样的益智类游戏。”
  此外,记者发现,对于这部《指南》,家长们质疑的焦点在于“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这个标准。市民杜先生就表示:“《指南》中的标准真够无厘头的,完全经不起追问、拷问,完全是以大人的思维、标准来框定天真浪漫的孩子。7岁之前的孩子,没有形成自我,让他去体谅父母的辛劳违背自然本性。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才会有能力去爱别人,孩子是可以去爱父母的,但要想体谅父母的辛劳却为时尚早吧!此外,让孩子连续看电视15分钟还是30分钟,是靠大人控制,这时候的孩子不懂,也没有自控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0-18 09:04 | 只看该作者
好强的标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9: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银杏 于 2012-10-18 09:14 编辑

教育部日前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在其官方网站下发通知要求贯彻落实。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指南具体内容如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目 录
说 明1
一、健康3
(一)身心状况3
(二)动作发展7
(三)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9
二、语言14
(一)倾听与表达14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18
三、社会22
(一)人际交往22
(二)社会适应27
四、科学32
(一)科学探究32
(二)数学认知37
五、艺术43
(一)感受与欣赏43
(二)表现与创造45

说 明
一、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三、《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四、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9:08 | 只看该作者
二、语言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一)倾听与表达

教育建议:
1.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如: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或一起看图书、讲故事。
2.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如:
成人要耐心倾听别人(包括幼儿)的讲话,等别人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
对幼儿提要求和布置任务时要求他注意听,鼓励他主动提问。
3.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如:
说话时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如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较坚定的语气表示不同意;讲故事时,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
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句子。

教育建议:
1.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如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
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相互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
方言和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为幼儿创设用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
2.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达。如:
和幼儿讲话时,成人自身的语言要清楚、简洁。
当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同时要耐心倾听,给予必要的补充,帮助他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

教育建议:
1.成人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如:
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
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粗话。
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把话说完。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如:
结合情境提醒幼儿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
提醒幼儿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
提醒幼儿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如不大声喧哗。
(二)阅读与书写准备

教育建议:
1.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
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
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尽量减少干扰,保证幼儿自主阅读。
2.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如:
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
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
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乐趣。
3.引导幼儿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如:
向幼儿介绍医院、公用电话等生活中的常见标识,让他知道标识可以代表具体事物。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体会文字的用途。如买来新玩具时,把说明书上的文字念给幼儿听,了解玩具的玩法。

教育建议:
1.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如: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
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给幼儿读书或讲故事时,可先不告诉名字,让幼儿听完后自己命名,并说出这样命名的理由。
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
2.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
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
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
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编故事,并为自编的故事配上图画,制成图画书。
3.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教育建议:
1.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如:
准备供幼儿随时取放的纸、笔等材料,也可利用沙地、树枝等自然材料,满足幼儿自由涂画的需要。
鼓励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让幼儿体会写写画画的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把幼儿讲过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念给他听,使幼儿知道说的话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从中体会文字的用途。
2.在绘画和游戏中做必要的书写准备,如:
通过把虚线画出的图形轮廓连成实线等游戏,促进手眼协调,同时帮助幼儿学习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运笔技能。
鼓励幼儿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
提醒幼儿写画时保持正确姿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9:09 | 只看该作者
三、社会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一)人际交往

教育建议: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教育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
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
幼儿有争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教育建议: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对自己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比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即使他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倾听,接受他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
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
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教育建议:
1.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
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
礼貌地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
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如:
提醒幼儿关心身边的人,如妈妈累了,知道让她安静休息一会儿。
借助故事、图书等给幼儿讲讲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经历,让幼儿理解和体会父爱与母爱。
结合实际情境,提醒幼儿注意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
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如商场、邮局、医院等,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如:
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相互学习。
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二)社会适应

教育建议:
1.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其群体活动的经验。
2.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教育建议:
1.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答应幼儿的事一定要做到、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节约水电等。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如:
经常和幼儿玩带有规则的游戏,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
利用实际生活情境和图书故事,向幼儿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
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对违规行为给予纠正。如:幼儿主动为老人让座时要表扬;幼儿损害别人的物品或公共物品时要及时制止并主动赔偿。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如:
对幼儿诚实守信的行为要及时肯定。
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因害怕惩罚而说谎。
小年龄幼儿经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成人不要误认为他是在说谎。
发现幼儿说谎时,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幼儿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如果是,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要严肃地告诉幼儿说谎是不对的。
经常给幼儿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育建议:
1. 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如:
多和孩子一起游戏、谈笑,尽量在家庭和班级中营造温馨的氛围。
通过和幼儿一起翻阅照片、讲幼儿成长的故事等,让幼儿感受到家庭和幼儿园的温暖,老师的和蔼可亲,对养育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
2.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如:
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
幼儿园应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萌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
和幼儿说一说或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家所在的省、市、县(区)名称。
和幼儿一起外出游玩,一起看有关的电视节目或画报等;和他们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物产的图片等,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利用电视节目或参加升旗等活动,向幼儿介绍国旗、国歌以及观看升旗、奏国歌的礼仪。
向幼儿介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和创造,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9:10 | 只看该作者
四、科学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一)科学探究

教育建议:
1.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如:
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
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
2.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如:
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
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
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

教育建议:
1.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如:
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
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
引导幼儿在观察和探索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概括。如:根据运动方式给动物分类,根据生长环境给植物分类,根据外部特征给物体分类等等。
2.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如:
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如:皮球、轮胎、竹筒等物体滚动时都走直线吗?怎样让橡皮泥球浮在水面上?
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如:玩风车时,鼓励幼儿猜测风车转动方向及速度快慢的原因和条件,并实际去验证。
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如:想知道院子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想知道球在平地上还是在斜坡上滚得快,可以动手试一试;想证明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有关,可以做个小实验进行验证等。
3.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如:
和幼儿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讨论调查对象、步骤和方法等,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设法用图画、箭头等标识呈现计划。
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如一起讨论和分享自己的问题与发现,一起想办法收集资料和验证猜测。
4.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

教育建议:
1.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如:
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
2.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如:
引导5岁以上幼儿关注和思考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意义。如兔子的长耳朵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植物种子的形状有助于其传播等。
引导幼儿根据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推测和证实它们的用途。如:带轮子的物体方便移动;不同用途的车辆有不同的结构等等。
3.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如:
结合幼儿的生活需要,引导他们体会人与自然、动植物的依赖关系。如:动植物、季节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常见灾害性天气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等。
和幼儿一起讨论常见科技产品的用途和弊端,如:汽车等交通工具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的污染等。
(二)数学认知

教育建议:
1.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如:
参观游览后,和幼儿一起谈论所看到的事物的形状,鼓励幼儿产生联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熊猫的身体圆圆的,全身好像是一个个的圆形组成的。
和幼儿交谈或读书讲故事时,适当地运用一些有关形状的词汇来描述事物,如看图片时,和幼儿讨论奥运会场馆的形状,体会为什么有的场馆叫“水立方”,有的叫“鸟巢”。
2.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如:
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
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天气预报中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钟表上的数表明时间的早晚等。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五,能推断明天是星期六,爸爸妈妈休息。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如:
和幼儿一起发现和体会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队形整齐有序。
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词语的音乐、儿歌和故事,或利用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如按颜色间隔排列的瓷砖、按形状间隔排列的珠帘等),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
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
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如一周七天的顺序是从周一到周日,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轮回等。
4.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如:
拍球、跳绳、跳远或投沙包时,可通过数数、测量的方法确定名次。
讨论春游去哪里玩时,让幼儿商量想去哪里玩?每个想去的地方有多少人?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定。
滑滑梯时,按照“先来先玩”的规则有序地排队玩。

教育建议:
1.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如:
感知常见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细等量的特征,学习使用相应的词汇描述这些特征。
结合具体事物让幼儿通过多次比较逐渐理解“量”是相对的。如小亮比小明高,但比小强矮。
收拾物品时,根据情况,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如整理图书时按照大小摆放。
2.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如:
鼓励幼儿在一对一配对的过程中发现两组物体的多少。如,在给桌子上的每个碗配上勺子时,发现碗和勺多少的不同。
鼓励幼儿通过数数比较两样东西的多少。如数一数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判断苹果和梨哪个多,哪个少。
3.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如:
结合生活需要,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点数物体,得出物体的总数。
通过点数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物体的数量不会因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鼓励幼儿将一定数量的扣子以不同的形式摆放,体会扣子的数量是不变的。
结合日常生活,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如游戏时,请幼儿按要求拿出几个球。
4.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如:
游戏中遇到让4个小动物住进两间房子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将5块饼干分给两个小朋友问题时,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法。
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等。
购少量物品时,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参与计算和付款的过程等。

教育建议:
1.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如:
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特征,并尝试识别和描述。如感受和识别盘子、桌子、车轮、地砖等物品的形状特征。
鼓励和支持幼儿用积木、纸盒、拼板等各种形状材料进行建构游戏或制作活动。如用长方形的纸盒加两个圆形瓶盖制作“汽车”。
收拾整理积木时,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如两个三角形可组合成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可组合成一个长方形。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鼓励他们按形状分类整理物品。
2.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如:
请幼儿取放物体时,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位词,如把桌子下面的东西放到窗台上,把花盆放在大树旁边等。
和幼儿一起识别熟悉场所的位置。如超市在家的旁边,邮局在幼儿园的前面。
在体育、音乐和舞蹈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
和幼儿玩按指令找宝的游戏。对年龄小的幼儿要求他们按语言指令寻找,对年龄大些的幼儿可要求按照简单的示意图寻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9:11 | 只看该作者
五、艺术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一)感受与欣赏

教育建议:
1.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如:
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
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
2.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如:
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它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
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
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一起欣赏。

教育建议:
1.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
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
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
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
2.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如:
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
当幼儿主动介绍自己喜爱的舞蹈、戏曲、绘画或工艺品时,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
(二)表现与创造

教育建议:
1.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
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
2.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如:
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
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
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

教育建议:
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
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
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
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如,“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就像过年一样喜庆”、“你扮演的大灰狼声音真像,要是表情再凶一点就更好了”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0-18 09:13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做好笔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0-18 09:16 | 只看该作者
身体标准因人而异,要不怎么人会有高有矮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27 13: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