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孖老脚 于 2017-4-10 11:20 编辑
序
文艺作品在我的青少年时期,对我的人文理念的形成与培养,打上了深深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诗词、音乐和电影(包括电视剧)。现在回头去看,有的已经遗忘在时光的隧道里,有的早已淡漠在生活的长河中,然而大部分元素都已融入我的身体与思想,时不时会引发一些回忆与思索。
回忆若隐若现,思索似有似无,却经常给我带来些许新的感悟;很多的时候,沉思后的会心一笑与微锁愁眉,就是我提笔的缘由。
(本文是综合了我的同学和朋友的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的,是一群人的经历,非回忆录,客官仔细,莫自误也。)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些事我敢夸口,有些事却不得不认输,比方说对女性心理及男女感情的把握与表达,我就很菜,一言已蔽之:不懂。
其实这也与当初接触到的一些文艺作品有关系,先说说影视。年少之时谁不思春?看了一些,记得不多,印像最深和感触最多的有三部:1,《望 乡》;2,《庐山恋》;3,《生死恋》。
看《望乡》时好像在上小学五年级,大慨是1978年的样子;记得剧中有个穿和服的女人在野外小解的远镜头,被我们这些还未开叫的、不懂事的“小鸡公”们不厌其烦的、反反复复的议论了大半个学期,用老家的话说就是:细伢冒看到过大人的卵。基本冒看懂,只是对片中那个老婆婆印象深刻。
《庐山恋》让我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激发了一股学英语的激情(仅维持了一个礼拜),觉得书读好了就能出国,就有可能跟美女拍拖,我最喜欢那句:I love the motherland,I love the morning of my motherand.这部片子唯美、浪慢的小资情调也让我开始对爱情有了一点最初的、原始的审美趋向。
《生死恋》则在精神上让我从一个男孩蜕变为一个男人(过程崎岖狼狈不堪),无形中开始以男人的目光去品味、观赏和思索爱的真谛。
女主角是栗原小卷,她那端庄的五官,白嫩的肌肤,纯真的眼眸,野性的身材让我致今难忘;该片是典型的古典悲剧手法,男女主人公激情四溢的热吻,使人窒息的熊抱以及失去爱人后,男主角冲向码头时像一头公狼吼出的那一声长达数分钟的、绝望的悲嚎,令我叹为观止,模模糊糊感觉到爱情会不会也像生活一样充满了变数呢?!
热爱家乡 文明上网 建设赤壁 请讲赤普
下篇:(一)北门电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