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能仁古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04:15 | |阅读模式
秋日的凉风,一阵阵轻轻地拂过,南国的树木葱茏着随风摇曳,此刻的我,站在逶迤的白云山岭,听着山间奏响的轻柔音弦,心宁静而悠然。远处隐约有钟声传来,深沉里透着清朗。于是,我顾不得欣赏秋日暖阳中的树影花香,快步登山,想探寻幽谷山林中,何处传来的钟声?

   经过开满粉红色花朵的山径,醒目的四个字“能仁古寺”近在咫尺了,洗耳静听,才知这钟声是从能仁 古寺里传来的,耳边轻轻回荡的钟声,越来越沉、愈来愈清 。 能仁古寺,陌生的佛教寺名,在它的引领下,我随着婉延而上的石阶进入到佛境之中,感悟着佛境的魅力和佛学深邃的内涵。


能仁古寺位于白云山腰 ,古寺的四周树木茂盛,花草 葱郁,身在其间,耳目变得清澈高远,心也少了许多俗妄。顾盼流连之时,忽然想起 王维极富佛境的著名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里 似乎有些明白佛家参禅悟道之玄机了。   
   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奔波于世,难免有时会被失落、伤感、迷惘的心情所困扰,也会在面对健康、金钱、地位、成功时感到欢愉,然而,所有的痛苦与欢乐在佛的心中均为虚空,这就是佛的境界——超凡脱俗.
   佛家的慧忠禅师说:青藤攀缘上升,一直爬上松树的顶端;白云淡淡地变幻,在天空中浮动。万事万物本来是寂静的,就是人自己在那里闹个不停。人不再闹腾了,世界就安宁和谐了。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人心回到清静,也就没有烦恼和痛苦了。平静面对得失,直面人生苦乐,心如止水地不再执著于自己以及身外之物,人更达到了佛的境界。如此地体味佛境,如作者李傲描绘的那样:自己会似一缕清风,一片树叶,一阵花香,一滴朝露 ......



从刻着“佛境”的牌坊步入,“即心是佛”四个字印入眼帘。“即心是佛”是佛教禅宗的第六世祖 惠能悟道时得出的 佛宗思想 , 佛主张不执于一切,要放下一切欲念,并非让人与木石一样,而是 不须向外求佛,你的自心即是佛, 每个人的心都是佛心,用自己的佛心去观照大千世界,则不会执著任何欲念,不被欲念所染,真可谓: 人便是佛,或说佛是解脱了的人。 这样一来,学佛的人就由被动地求佛变成了主动从自我内心从发,向佛靠拢.
   心外无佛,使每一个人都有了悟佛的机会。人们不必苦苦地在前人的经典之中或跪拜在佛祖脚下,寻求佛的真谛了。因为,佛学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主体自觉意志,树立自尊、自信的信念和 独立的人格,这是进入佛境的精神基础。佛学观点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的层层递进,让人通透地观察到它存在的意义。


能仁古寺前有个玉虹涧,传说每当晴朗之后,涧上出现五彩缤纷的彩虹,星云朗静之时,可在池中看到月亮,由此得名“流云飘月”。池中为前来朝拜的信佛之人放生了许多种类的鱼,放生!让我想到普渡众生的佛语.
   信步在普渡众生的古桥上,却能感受到佛心的博大。佛想“普渡众生”,普遍地、全部地把众生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熄灭他们的无限烦恼。佛的心中是不分地位、一律平等的,只要是生命就是普渡的对象。
   然而,尘世中自视高人一等或自感低人一头的人,都是心中只装着狭隘的自我,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平等地看待人和事,才能坦然而积极地以渡化他人痛苦为自已活得轻松快乐的途径。往往人的心识不静,便生出种种的不平等,使渡化他人之心泯灭在内心深处,自己也不得超渡了。




可见,让人之心趋于宁静,是佛学的核心和关键之处。用平常的心感悟佛的灵魂,如若剥落下尘世中一切的烦忧,让自己接近心灵的天堂。

   在慈云殿前,信佛者在这里“涤尘”,烧香朝拜,让精神世界有了寄托。我虽是无神论者,但被这里的清静、信徒的虔诚所感染,心灵也觉得被洗涤洁净了,灵魂得到了净化,仿佛自已 在有阳光的天堂里,恬静地观望那里的花坞和青色的浅草,在金刚石、红宝石筑成的围墙里,沐浴着佛的光和爱。高超的、纯净的、神秘的,让灵魂步步上升,直到天堂的境界就在眼前。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信佛的人,怀着虔诚与敬意,相信 一花一草和宇宙万物都是一体的,人和物在浩瀚宇宙之中也就像沙砾一样微小,所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正是让 自己的灵魂接近天堂了吗?



站在能仁古寺“同登彼岸”的门前,从“此岸”跨越到“彼岸”就一步之遥,佛学中的这一步跨越谈何容易?
   佛学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一切凡夫俗子,皆在生死之中,故皆在此岸。一切圣人,则已从此岸,到达彼岸。佛说:欲从凡夫俗子的生死苦域,至圣人涅槃真乐之地,必须渡烦恼河。烦恼源于陷溺世间爱与恨的缠结,痛苦皆由此而生,故喻之为 “ 烦恼河 ” 。所以,今世要无爱恨缠结,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摆渡、去修炼,才能渡过烦恼之河,到达涅槃彼岸,换取来世的永离苦海,长享寂静之乐,我想这就是佛学的终极目标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佛语: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而今天的人们能相遇,能静心地聆听着彼此心灵的低语,相互欣赏,相互鼓励,在流年的风尘里,用关爱点燃希望,透过情谊感悟着生命存在的另一层色彩。那么,人们的相遇,一定是经过了前世上千年的等待和回眸吧!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学中这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描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之初,心灵之花纯洁无瑕,如一张白纸,前人告知眼前这是山和水,便在白纸上画上山与水的图画。
   经历的世事渐多,才知道人生常与失意、愤慨、不公、忧虑、疑问等等复杂的情绪相伴在一起,人不愿意再轻易地描绘如山水一般纯洁的世界了。于是,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与水都不再纯粹了。在抱怨中攀登,争强好胜,永无休止地拼搏,这样的一生难免困境重重,甚至会苦不堪言。要知道,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循环往复,才能细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怎么能够与永恒和无限相抗衡呢?
   有人在第二重境界就划上了人生的句号。心高气傲地追求了一生,最后也许在失意中抱恨终生。有人潜心修练,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专心致志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自己应该尽的责任,不再与别人争斗,不再为任何事情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时的心境便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人生易老,山水恒常。一切世事皆若流水、落花,惟有山依旧不动,水依旧流转。人若能不为尘世纷争所扰,处在生命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达到了佛学中的“无尘境界”了。
   有风徐来,拂动风铃,铃声透过黄昏的朦胧,明快地传出围墙。这风铃声与能仁古寺的钟融合在一起,奏响的音质,恰似一种感召,让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眺望高处,漫观天际,云卷云舒。夜色渐渐浓厚,我携风前行,只见天际边有浮云飘过,眼前缓缓地升起了一弯淡淡的满月。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发表于 2012-1-16 11:33 |
美文美图,赞!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5-5 12: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