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浪情一风 于 2010-12-4 08:57 编辑
赤壁市救助管理站前身为赤壁市收容遣送站,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045平方米,1973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80家对口中转站之一,后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全省7个中转站之一。2003年8月1日,正式更名为赤壁市救助管理站,年均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2300人次。近年来,该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在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同时,改善环境、狠抓优质服务、文明服务,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找准切入点,完善基础设施
1、科学分类。将站内房间进行重新配置,除设置了供求助人员休息的男区、女区外,还新设了阅览室、活动室、餐厅,购买了空调、电视机、冰柜、饮水机、取暖器等设备,满足求助人员的不同需求,营造出完备的服务环境。
2、美化环境。对站内所有房间从房顶、墙壁、地面进行全方位的维修装饰,保证清洁卫生,安全舒适;在站内空地种植草坪、花木,修建了金鱼池,营造出温馨的外部环境。
3、完善硬件。筹集经费新建了救助接待大厅,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努力实现救助工作信息系统网络化,特别是建立起求助人员数据库,加快了信息技术在救助工作中的推广运用,实现了与兄弟站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夯实着力点,规范救助管理
1、文明服务。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严格工作程序,所有工作人员一律统一着装,佩戴胸牌,实行文明工作用语,务必对求助人员做到微笑接待,有求必应,细心服务。同时,在站前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并认真处理和反馈每件来电、来信和来人投诉。
2、多措救助。本着“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多管齐下开展日常救助:一是实行站内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对愿意接受救助者妥善安排到站内救助,对不愿接受救助者就地发放必要的食品和衣物。二是实行24小时巡助与爱心救助相结合。救助车实行24小时在市区来回行驶,不仅认真察看主干道上有无流浪乞讨人员,连背街小巷和居民小区也一一深入探察,不留服务“死角”。与此同时,及时与救助工作志愿者取得联系,共同开展爱心救助活动,受到市民的一致称赞。三是实行社会救助与突击救助相结合。组织市民参与救助过程,扩大影响,争取更多支持。对群众报告的流浪乞讨人员信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救助。
3、健全制度。事业要发展,制度是根本。在总结日常救助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设,建立健全了求助须知、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救助服务内容和安全责任、卫生管理、请销假、车辆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依法办事,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三、围绕关键点,提升队伍素质
1、加强学习。为了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每年年初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星期一次集中学习,每月一次专题讨论,每季度一次专题会议,每半年和全年一次总结,保证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四落实。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创新了思路,增强了信念,统一了认识,为推动救助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提高文化。时代在发展,岗位要求也在变化。为此,积极鼓励干部职工接受继续再教育,目前,年轻干部职工全部都具备大专以上文化。同时,订阅了一批党报党刊和理论业务知识刊物,增加干部职工理论涉猎面,丰富内在涵养。
3、业务比武。为了从根本上扭转部分干部职工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在全站广泛开展了以鼓励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效率标兵”、以鼓励营造服务环境为目的的“服务之星”、以鼓励促进宣传报道为目的的“写作能手”、以鼓励勇于创新为目的的“创新先锋”等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评比活动,并把工资福利与工作实效挂钩,实行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充分挖掘广大干部职工潜能,从而为推动救助管理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借力支撑点,充实社会救助
1、发动群众。组织全站干部职工,在市民集中的重点区域和城区各个社区宣传救助法规,力求让每个市民了解救助管理政策。仅今年,该站就2次组织向市民耐心细致地宣传各种救助政策,现场发放了编印的《湖北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办法》和《致全体市民的一封***》宣传单3000多份,增强市民依法救助意识,呼吁理性施救。
2、利用媒体。邀请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来站采访报道,挖掘救助管理工作中的亮点和先进事迹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结合日常救助工作现身说法,增强市民甄别能力,防止上当受骗。今年截止目前,各类媒体共报道该站10多篇(次)。
3、广泛宣传。一是向上级部门报送工作简报,争取支持;二是利用救助车穿梭市内宣传救助管理政策法规,使救助管理工作深入人心;三是及时向各级媒体报道救助管理工作动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查找突破点,推动科学发展
1、安置困难。针对救助对象中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老年人、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该站由于缺乏完善的监护设施,还存在管理服务上的难度。根据规定,对受助人员是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的,救助站应当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当地民政部门接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亲属、单位不愿配合,导致这部分人长时间滞留在救助站,有的甚至长达半年之久。
2、资金短缺。依照国务院第381号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救助经费全额列入地方预算。目前,赤壁市财力有限,加之救助面较大,要满足实际支出,实很困难,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救助管理工作良性发展的瓶颈,导致站内的受助人员治病难,特殊人员送出难等一系列遗留问题。争取上级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已成为当务之急。
3、设施陈旧。尽管该站设施逐年得到改造修缮,但功能不足在日常救助管理工作中日益凸显。例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只设置在地市一级,但县级救助站救助对象中相当大比例是儿童,由于资金紧张,加之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未成年人心理治疗、法律援助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几乎成为救助“真空”,亟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