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赤壁之微 于 2011-3-28 09:11 编辑
——陆水风景区幽兰山走笔 龙翔斋主 南北朝梁朝诗人范云策马武昌至岳州,路过蒲圻,登上幽兰山,曾作诗曰: 楚妃歌修竹,汉女奏幽兰。 幽兰山以其山之阴遍生兰花而得名,位于赤壁市区之东直线5公里,主峰海拔363.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满山遍生楠竹和生枣,春日兰花幽香,百花吐艳,更觉美不胜收。 昔日桃花源 我们一行驱车沿着新建的水泥盘山公路逶迤而上,不到一个小时便直抵幽兰山石家。这里是一个还带有几分原始的村落,村子是悬居幽兰山东山之坳,四面环山,村落耕地不足一平方公里,因四周无出路,上世纪70年代还是全封闭的村落,村里人们代代靠山吃山,从未下过山,不知山外天地,更不知朝代更替、税收和**。上世纪八十年代文明之风吹进了山里,吹动了年轻人,但对于老人来说,对山外仍无所知,这次我们有幸见了几位九十多岁的大爷大妈,他们固然身体硬朗,声宏如钟,但对外部世界仍是一无所知。 幽兰山石家房屋结构如同迷宫,石板路和小排水沟勾连各户,中间巷子幽深,房舍古旧,祠堂里供奉石氏历代昭穆,地下寸把厚的鞭硝,可见他敬祖睦宗之诚。村头一株女贞子古树,中心枯烂,周边枝叶如盖,七十四岁的石大爷说他的爷爷当年也称这树是古树,树下是一方土地之神。沿着石板路走到村前是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水塘,水塘四周青石护砌,塘四周水面是黑压的蝌蚪,这里真是个孕育生命的天堂。水塘之西是山洞,相传古人曾从洞中出,洞的出口竟是幽兰山之北的洞门口吴家。 现代公路的修通,虽说打破了山里的寂静,但这里仍是一处世外桃源,村里的老人们仍是桃花源中人。
修竹入云天 进入幽兰山便进入了云中竹海,这里楠竹杆粗壮挺拔,竹林里密扎扎难见天光,偶尔有些地方阳光穿透竹林,霞光万道,竹梢处还有日晕,光彩夺目。 竹早在七千多年前就随华夏先民而跨入了文明的门坎,箭竹被广泛用来作弓箭,而楠竹则是史前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体。西周时代,赤壁竹和苞茅是楚人向周天子进贡的重要物资,周天子祭告上天和祖先的文告写在竹简上,而苞茅用作祭祀的“宿酒”(将酒浇在苞茅上湛入地下)之用,时“竹筒皆素丝编”(《穆天子传》)。《旬子》一书载:“考定古尺度其筒,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庄子》:“其作始也简”,故称竹简。竹简从开始到纸的出现,经历了一千多年,为华夏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古往今来,竹的应用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乐之器箫、竽、笙、籁无不是竹”(《淮南子·说山训》),弓、箭、杖、竿乃至外交之“节”亦为竹制,特别是对居住环境的美化更是被人称道,故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 顺着山道,拾级而上,石缝中的竹笋似是圆墩墩的武士,竹林里鸟儿欢唱,山涧中蛤蟆咕咕。我在路边观赏各类野生植物,突然眼睛一亮,惊呼“鸭掌菜”。2009年夏在湘西明星宋祖英的家乡古丈一家餐馆吃了这种菜,我还专讨了两片菜叶,我说回赤壁来寻找这种味道鲜嫩的野菜,跑了好多山地均未发现。我回头问石大爷,认识这东西吗?石大爷说:这是“鸭脚板,我们经常采食”。果真如是,赤壁又一宗可以开发的野菜。爬上幽兰山山梁,两坡竹林一望无际,道旁这里一堆,那儿一堆,都是尚未运出竹。
兰草幽香石林间 幽兰山,分布于石林丛中的兰草是其一绝,以夏初的九叶兰居多,处处香气扑鼻,蝶浪其间。 幽兰山的怪石,面积达1平方多公里,若马若猴,若狮若羊,还一怪,这些石头头部都向西奔去,似乎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在召唤。根据《蒲圻县志》记载:山上有迭仙石,似仙女跏趺而坐。我们于石林中一边赏兰花,一边寻觅迭仙石,在山巅西侧终于找到她,只见她悠闲自在,似在弹唱,这不正是“汉女奏幽兰”的真景真迹么。 站在石林之巅,西南是赤壁新城赤马港,城区琼楼玉宇,鳞波闪金,偶尔一列高速列车,眨眼飞城而过。回首向南,雪峰山正好相对,山上的照天烛依稀闪灼,山下陆水湖万顷碧波,八百翠岛纠纷错落。小孙儿指着一个大岛说:那是诺亚方舟,《2012》我们有救了。不要指望真有诺亚方舟,只要人们都遵循自然法则,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地球的末日就会推迟到来,我开导孙儿们。 踏着芳草,穿越石丛,品鉴兰花,我回想着1996年的这个季节,当时我陪同著名风水学家王玉德教授登上幽兰山,王先生说:走遍东南亚,这里是天下第一风水宝地。
幽兰古寺证沧桑 幽兰山之巅的幽兰寺曾是赤壁一大佛教道场,现在的幽兰寺几经兴废,庙宇不大,却不失庄严。前殿释迦牟尼佛法相圆满,真是伟大佛陀,具足三十二像八十种好,我们一行无不腑身下拜,合掌礼赞。拾级登后殿,正中是救苦救难观音菩萨,其上首有善才童子,下首有龙女,个个含笑矜持,慈悲喜舍,礼拜菩萨后,他们抽签,我抓紧时间搜索古碑,可惜碑刻完整者鲜见,有一块《重修潮音阁序》称:“夫幽兰山有潮音者,开自先唐进士五云公之徒”,潮音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建庙当在唐代,而且是个进士五云公的徒弟首度创修。 又见一块碑是清乾隆壬寅年僧人道月募化重建,落款又有“皇上四十七年,岁在壬寅十二月”,查历史纪年正好也是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即公元1782年。还有一碑上载程才传,癸卯恩科,进士第,嘉庆二年修建。这位进士是乾隆四十八年及第,后十四年来幽兰山修庙。还有嘉庆十四年,嘉庆二十一年扩建关圣殿碑刻,还一块石碑载:同治元年,庙宇遭兵焚,幽兰寺百僧募化重建。还有最晚的光绪六年庚辰建寺碑刻。 纵观这些碑刻,它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有三件大事,值得提示,其一,幽兰寺始建于唐代,距今1000多年历史,目前见之于史的唐代寺庙只有雪峰寺、碧潭寺和幽兰寺等不多的几座寺庙。其二,康熙、乾隆年间重修规模较大,这是因为南明弘光二年(清顺治二年)李自成串至蒲圻,见庙即烧,幽兰寺被毁,皇清一统中兴,庙宇亦重兴。其三,同治元年,百僧募化重修,这是见证两件事,一是咸丰四年至十一年太平天国盘居乡市十年之久,因其崇信“拜上帝会”邪教,蒲圻寺庙宫观被烧三百余处,几乎无有幸存,曾国藩率部中兴清室,天下迎来短暂太平,蒲圻寺庙修复均在此时。二是百僧募化,1996年听当地九十岁老人讲幽兰寺最盛时有和尚一百人,后来死了一个,只剩下九十九个,故有和尚不能满百之说。这一百个和尚住在何处,我们对寺后近万平方米山地进行考察,很多一块一块的平地,靠坡一边全垒上石头,这可能是百僧生产、生活场所。 幽兰寺最后一次被毁是毁在日本侵略军之手,1939年,蒲圻县城沦陷,县政府迁往陆水南岸的潭头山潮泉寺、白云庵指挥挺进八支队抗战,而在河北岸的日军在石坑庙山构筑工事,先后拆掉幽兰寺、石珠寺、经堂庵、石泉寺等寺庙,用其砖石建雕堡、炮楼。1996年笔者还见过一位当年做过苦力搬运砖石的老人。 幽兰寺东西二侧有东坟园、西坟园,现在还保留了坟冢十多处,东园有舍利塔,塔虽被推倒,石材、塔基尚存,如地宫真有舍利那将是赤壁的又一国宝。 幽兰山,如斯胜景,如斯福地,我们希望它永保原生态,让它真正的成为赤壁人民的一块佛国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