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小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如今已非常罕见的老手艺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5:07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船匠

  今年62岁的何英华师傅,出生在洞庭湖畔的汉寿县,自小就与船打交道。搬砖运瓦建房子靠船,捕鱼捞虾割芦苇驾船,读书串门走亲戚驶船。何师傅17岁时,有幸进常德县船舶厂,开始系统的学习造船、修船。通过几年的勤奋努力,何师傅终于能独当一面的造大型木船,成了厂里数一数二的技术骨干,修船能手。可惜,好景不长,国家保护森林的政策出台,禁止乱砍乱划树木以后,木材异地使用不再是件简单事。洞庭湖多水少山,想在洞庭湖边找到造船的椿树、梓树,谈何容易。用其他替代树木造船,耐腐抗撞能力都要差些。这样,水泥船、钢板船甚至玻璃钢等轻材质的船,以其材料要求低、造价相对便宜、耐腐朽抗撞击等优势,逐渐取代了木船雄据江湖数千年的霸主地位。何师傅这船匠的手艺,也随着木船的退隐江湖,而搁浅。

43.jpg (50.45 KB, 下载次数: 68)

43.jpg

44.jpg (39.92 KB, 下载次数: 57)

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修船器具:斧头、木锯、扯钻、顶锥、凿子、刨子、马钉、桐油灰浆等,用最古老的修船 ...

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修船器具:斧头、木锯、扯钻、顶锥、凿子、刨子、马钉、桐油灰浆等,用最古老的修船 ...

45.jpg (37.84 KB, 下载次数: 53)

但几位老人似抚摩自己孩子般的关爱这船,每一锤、每一锯、每一钻、每一弹、都是那么轻柔,那么亲切。

但几位老人似抚摩自己孩子般的关爱这船,每一锤、每一锯、每一钻、每一弹、都是那么轻柔,那么亲切。

46.jpg (42.46 KB, 下载次数: 55)

46.jpg

47.jpg (36.61 KB, 下载次数: 66)

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生对船的依恋,对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手艺生涯的难舍情谊。

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生对船的依恋,对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手艺生涯的难舍情谊。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5:09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远去的老是手艺——篾匠

  今年72岁的老篾匠王春山师傅,老家在竹山篾海的湖南省桃江县,自11岁随师傅学艺,已和竹篾打了整整60年交道。
  年少时,王春山跟着师傅走家串户,上门帮人加工竹篾器,干起了“吃百家饭”的活计。篾匠的手艺做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吃喝不愁,生活无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王师傅背了简单的衣物,别过亲人与师傅,一把篾刀闯江湖,背井离乡谋生路。这一走,就是数百里,这一干,就是40年。

48.jpg (35.19 KB, 下载次数: 54)

48.jpg

49.jpg (68.18 KB, 下载次数: 64)

王师傅手艺精湛,远近闻名。篾匠的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通晓,件件扎实。

王师傅手艺精湛,远近闻名。篾匠的基本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通晓,件件扎实。

50.jpg (45.6 KB, 下载次数: 54)

50.jpg

51.jpg (35.13 KB, 下载次数: 48)

51.jpg

52.jpg (42.72 KB, 下载次数: 52)

问王师傅,怎么不带个徒弟。老人叹了一口气,许久才轻声说道:算了,这篾匠的手艺,害了我一辈子,还要 ...

问王师傅,怎么不带个徒弟。老人叹了一口气,许久才轻声说道:算了,这篾匠的手艺,害了我一辈子,还要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5:11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银匠

  年41岁的银匠李光雄,家住距西江十里远的麻料寨,六年前在西江开了间银饰加工店。李师傅的老家麻料村,寨不大,只有150多户人家。凯里人习惯称麻料寨为银匠村,因为这寨子里的男人大多以打制银器为生。麻料寨加工银饰品的历史,据当地老人讲有好几百年,具体几百年,谁也说不准,他们只知道自己爷爷的爷爷就是银匠。而今,麻料银匠都出门做生意了,近则周边集镇,远至雷山、凯里、贵阳,甚至更远的外省市。
     李光雄的手艺象其他的麻料银匠一样,也是祖传的。他自十多岁跟着父亲学打银器,距今已近30年。李师傅20岁便离开家乡,在凯里租了间门面,经营些银器工艺品或帮人们加工修改银饰,成了麻料最早闯江湖的银匠。对于很少出门的李光雄来说,凯里算是大城市,很热闹,也很繁华。可是凯里消费高,不堪生活重负的李光雄,依然放弃了城里的生意,回西江开了个银器小店。西江这几年也在开发旅游,银饰是较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再者,苗族是个嗜银的民族,苗女都爱银饰,银饰是妇女身份的体现,财富的展示。西江寨大人多,婚配嫁娶,过年逢节要消费一些银制品。李师傅还将妻子杨文英及两个读初中的儿子也接到身边,妻子料理一家的生活,还能在生意忙碌时帮下手。农忙时,关几天门,回麻料老家种田收割,生意农活两不误,这样的日子温馨而快乐,哪怕收入少点,也值。

53.jpg (48.98 KB, 下载次数: 54)

53.jpg

54.jpg (45.86 KB, 下载次数: 47)

打造一件银器需近二十道工序。

打造一件银器需近二十道工序。

55.jpg (44.86 KB, 下载次数: 53)

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然后经锤、敲、压、剪、刻、镂、缠、磨、雕、焊等技艺打制 ...

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然后经锤、敲、压、剪、刻、镂、缠、磨、雕、焊等技艺打制 ...

56.jpg (40.07 KB, 下载次数: 52)

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57.jpg (44.25 KB, 下载次数: 59)

李师傅还将妻子杨文英及两个读初中的儿子也接到身边,妻子料理一家的生活,还能在生意忙碌时帮下手。

李师傅还将妻子杨文英及两个读初中的儿子也接到身边,妻子料理一家的生活,还能在生意忙碌时帮下手。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5:12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磨刀人

  磨刀人叫廖秀生,其实并不老,今年刚48岁。他是河南洛河人,原本是个铁匠。80年代末,大机器批量生产的铁器抢走了市场,他的铁匠铺生意顿时清冷。万般无奈之下,廖师傅不得不熄炉停锤,放弃了自己十多年的铁匠手艺。两前后,廖师傅置了套磨刀家什,别过老家,远走他乡谋生路。自胆怯的第一声吆喝,到现在已整整十五年。十五年,对于那些生活滋润的人,也许很短暂。可背井离乡的廖师傅,这十五年,却是一天一夜数过来的。他租住在常德市青阳阁的一间小平房里,寂寞与无聊充满了那潮湿阴暗的小屋。他告诉我,最难挨的是漫漫长夜,总望不到天亮,家只能是思乡梦里冰凉的泪。

58.jpg (59.36 KB, 下载次数: 52)

58.jpg

59.jpg (37.33 KB, 下载次数: 52)

戗菜刀很讲究,先要看刀口,钢是软还是硬,硬的用砂轮打,软的用钢铲戗,最后用磨刀石磨。

戗菜刀很讲究,先要看刀口,钢是软还是硬,硬的用砂轮打,软的用钢铲戗,最后用磨刀石磨。

60.jpg (57.05 KB, 下载次数: 54)

磨刀人的行头是一条长凳,一头固定一粗一细的两块磨刀石,凳腿边吊个水罐

磨刀人的行头是一条长凳,一头固定一粗一细的两块磨刀石,凳腿边吊个水罐

61.jpg (38.91 KB, 下载次数: 53)

廖师傅背起板凳,走了。声音比先前小了很多,但仍是长长的拖音:磨剪子~~~~~戗菜刀~~~~~~

廖师傅背起板凳,走了。声音比先前小了很多,但仍是长长的拖音:磨剪子~~~~~戗菜刀~~~~~~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5:14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做瓦

  离港二口镇不远的公路旁,三家烧制青瓦的小作坊一字排开。几位师傅,忙碌着,或挖土和泥,或打墙拉坯,或转桶做瓦,或拌煤出窑。作坊,就是一块泥地弄平整了,用几根竹子支撑起的茅草蓬,能遮雨不挡风。这作坊,既是师傅们的工作场所,也是他们熬酷暑挨寒冬的家。
     谢伦广的作坊在最南边。今年42岁的谢师傅,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人。从学徒烧制青瓦到现在,已经做了二十多年。这些年,他先后到过很多地方拱窑烧瓦,来常德也有五、六年了。谢师傅告诉我,现在做瓦化不来,没有什么赚头。一天忙到黑,腰酸背痛,也只能做一千来片瓦。如今一千瓦大约能卖七十块钱,算上挖土、和泥、打墙、装窑、出瓦等工时成本,加上买煤、生活、路费等开销,平均一天也就是一、二十块的纯收入。一年下来,能有二、三千块钱,就相当不错了。他老早就不想做了,一来这种小青瓦社会需求量太小,价钱也太低;二来随着年纪增大,很多活开始吃不消,做了半辈子的瓦,落得半身子的病痛。可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没有什么其他的本事赚钱,只会这累人的手艺。

62.jpg (53.15 KB, 下载次数: 56)

62.jpg

63.jpg (57.04 KB, 下载次数: 59)

挖土、和泥、打墙这些工序都是繁重的体力活。

挖土、和泥、打墙这些工序都是繁重的体力活。

64.jpg (49.36 KB, 下载次数: 49)

64.jpg

65.jpg (59.34 KB, 下载次数: 65)

谢师傅告诉我,一天能做一千来片瓦。做好的瓦坯堆放在作坊旁,直到做满一窑,才能装窑烧瓦。

谢师傅告诉我,一天能做一千来片瓦。做好的瓦坯堆放在作坊旁,直到做满一窑,才能装窑烧瓦。

66.jpg (50.42 KB, 下载次数: 46)

66.jpg

67.jpg (51.93 KB, 下载次数: 53)

谢师傅他们烧制青瓦都是几家联合一块做,这样相互有个照应,几户共用一座窑,能降低瓦的烧制成本,加快 ...

谢师傅他们烧制青瓦都是几家联合一块做,这样相互有个照应,几户共用一座窑,能降低瓦的烧制成本,加快 ...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5:17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制毛笔

  杨建华的毛笔庄,原本开在湖南省常德市老城区的一条僻静小巷里,专门为书画专业人士及业余爱好者,加工制作较高档的毛笔,光顾笔庄的都是些经朋友介绍的老熟人。常德旧城改造,拆掉了原来的门面,他才将店开到金钻广场后面的新一佳超市旁。这里的生意虽然比原来要好多了,但每月的开销也相应增加不少,门面转让费,每月租金,工商、税务、卫生费用等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新店开张,杨师傅决定不再单一的加工经营毛笔,他利用书画界的朋友关系,组织了一些书画作品,挂在店里,一来装点门面,增添点艺术气氛。二来兼营字画,贴补店面开支。同时,他还从北京进了些精致的景泰蓝笔杆和红木笔盒,拓展新的业务——加工制作婴儿胎毛笔。
     今年41岁的杨建华,自16岁开始学做毛笔,已有25个年头

68.jpg (54.07 KB, 下载次数: 51)

68.jpg

69.jpg (40.17 KB, 下载次数: 59)

69.jpg

70.jpg (40.93 KB, 下载次数: 52)

笔头的制作很麻烦,选好多少适宜的兽毛过水压齐后,用牛骨梳反复梳理,直到笔头尖挺、齐顺、圆润、匀称 ...

笔头的制作很麻烦,选好多少适宜的兽毛过水压齐后,用牛骨梳反复梳理,直到笔头尖挺、齐顺、圆润、匀称 ...

71.jpg (36.08 KB, 下载次数: 59)

71.jpg

72.jpg (29.26 KB, 下载次数: 52)

最后整笔,通过揉擦笔头,将粗、弯、杂而没有锋尖的笔毛剔除。扎捆成型,用热松香上胶,安装笔杆。

最后整笔,通过揉擦笔头,将粗、弯、杂而没有锋尖的笔毛剔除。扎捆成型,用热松香上胶,安装笔杆。

73.jpg (30.32 KB, 下载次数: 54)

面对从业的尴尬,行业的孤独与市场的寂寥

面对从业的尴尬,行业的孤独与市场的寂寥

74.jpg (44.26 KB, 下载次数: 49)

杨建华感慨万千:手工制毛笔不仅是老手艺,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粹,不能丢呀。

杨建华感慨万千:手工制毛笔不仅是老手艺,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粹,不能丢呀。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5:19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木版雕刻

  印刷术的诞生,是我们炎黄子孙为之骄傲了千年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这项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早在公元六世纪末的隋唐时期就已问世。活字印刷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印刷术突飞猛进、电脑激光照排已十分普遍的今天,古老的木版雕刻、活字印刷,正逐渐被人们淡忘。这木版雕刻的老手艺,也随之慢慢的消逝。从事雕刻五十多年的余师傅。家住桃源县佘家坪乡的余超师傅,今年六十二岁,从八岁开始拜师学习写反字,刻图章。木版雕刻,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也近三十年。老人告诉我,他的木版雕刻手艺,是自己看书查资料摸索出来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里比较流行寻根问祖,家族续谱。余师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有雕刻图章的技术,理所当然的担当了家族里族谱的雕版印刷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砺,老人熟练的掌握了木版雕刻的技术,成了桃源周边县市少有的木版雕刻艺人。
     雕版工序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麻烦。选料必是硬度适宜、木质细腻的桃木、梨木或枣木,粗纹理的木材,小字难以雕刻。板材要无洞无节,锯刨方正规范,打磨平整光洁。书写非一般人所能为,写反字是很见功夫的事,字要写的工整漂亮,毫无差错,出现错别字,甚至一笔之误,整个版面就报废了,浪费材料,耽误工时。雕刻是最费劲而烦琐的体力活。印刷的最后效果是阳文,雕的时候就要用刻刀,将字的四周部分小心的铲去,留下有字的部分。而且,字的雕刻深度要合适,浅了,印刷成品模糊不清,深了,字模容易损坏。

75.jpg (54.72 KB, 下载次数: 57)

75.jpg

76.jpg (47.48 KB, 下载次数: 54)

雕版工序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麻烦。选料必是硬度适宜、木质细腻的桃木、梨木或枣木,粗纹理的木材,小字 ...

雕版工序简单,操作起来却很麻烦。选料必是硬度适宜、木质细腻的桃木、梨木或枣木,粗纹理的木材,小字 ...

77.jpg (35.5 KB, 下载次数: 49)

没有雕版活干的时候,他就搬张桌子,摆在街上,和街坊们拉几句家常,给乡亲们刻几方图章

没有雕版活干的时候,他就搬张桌子,摆在街上,和街坊们拉几句家常,给乡亲们刻几方图章

78.jpg (46.84 KB, 下载次数: 46)

或是干脆在家里,刻个傩面具、雕根拐杖、弄个根雕,自娱自乐。

或是干脆在家里,刻个傩面具、雕根拐杖、弄个根雕,自娱自乐。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5:21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织鱼网

  常德的三月,难得的艳阳天,79岁的苏老伯决定出去走走,到沅江边看看多日不见的老朋友——罗元大。
     罗元大是苏老伯在沅江边认识的渔友,已经87岁高龄,还每天的下江捕鱼。罗大爷20岁时,就从湖南新化县的老家来到了常德,已快70年。老人原来是常德水运公司的职员,1980年用领到的退休金买了条水泥船,将家安在了沅江上,在江上生活与工作了一辈子。

79.jpg (46.37 KB, 下载次数: 52)

79.jpg

80.jpg (33.78 KB, 下载次数: 50)

罗元大是苏老伯在沅江边认识的渔友,已经87岁高龄,还每天的下江捕鱼。

罗元大是苏老伯在沅江边认识的渔友,已经87岁高龄,还每天的下江捕鱼。

81.jpg (33.24 KB, 下载次数: 55)

81.jpg

82.jpg (42.03 KB, 下载次数: 60)

两小时后,老人突然想起来刚才上街买的尼龙绳忘记带回了,连忙起身上岸去找

两小时后,老人突然想起来刚才上街买的尼龙绳忘记带回了,连忙起身上岸去找

83.jpg (33.91 KB, 下载次数: 50)

苏老伯又坐在网前帮编织起来。老伯继续一针一线的编织着鱼网,他说要等罗大爷回来,再走。

苏老伯又坐在网前帮编织起来。老伯继续一针一线的编织着鱼网,他说要等罗大爷回来,再走。

84.jpg (42.2 KB, 下载次数: 70)

下船回望,船上一个大大的“茶”字招牌,随船的晃动而摇摆,但我没有看见一个茶客。

下船回望,船上一个大大的“茶”字招牌,随船的晃动而摇摆,但我没有看见一个茶客。
19
发表于 2007-7-31 15:22 | 只看该作者
坐个沙发,好帖要顶啊,弱弱的问下楼主,我们灌水这玩意算不算老手艺啊?!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15:23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远去的老手艺——烧炭

  现在的城市居民寒冬取暖,多用清洁美观的电炉或空调,很少还有烧炭烘火的,炭尘弥漫与一氧化碳呛鼻的苦痛时光,早已诀别。烧炭的手艺,留在我脑海里的记忆,仅仅限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这一丁点,二十多年前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古旧词句。
   烧了二十多年木炭的郭师傅,一边吃着老婆送上山的早饭,一边与我们闲聊。他告诉我烧木炭耗时费力、繁杂操心,也赚不了几个钱,山里人实在没有来钱的门路,就只得靠山吃山,砍伐点自家山上的杂树烧炭,卖了过个宽裕年。烧炭的技术,关键在火候掌握上,欠则烟柴头多,过则成灰烬。烧窑失败,几天徒劳的情况时有发生。
     夫妻两人烧一窑炭,估计要一个星期。首先要准备的是上山砍柴,背至窑边并剁成两三尺长的柴段晾晒。柴集到一定数量,就开始挖土拱窑。挖窑,先在山坎边选好地址,要考虑窑向的“风水”:风向,关系到烧炭的时间与火候;水向,则是窑不被山水冲垮的保证。拱窑,挖一个或椭圆、或扇形、或三角形的一米五左右深的大窑坑,在山坎边打个供添柴、出炭的窑洞,与窑坑相通。装窑,将木柴段分垅竖立于窑坑,垅间留出走火道,使窑火均匀燃烧,也便于进出取炭。封顶,在木柴上铺一层干草,用锄头压平、打实,糊上踩乱的熟泥,直到将整个窑坑覆盖为厚约一尺的窑盖。留烟眼,窑盖中央与四周边插几根直径五公分的木棍,这是烧炭时掌握火候与火势的烟囱。木棍插于烟眼,需堵则插,需通则拔。一切就绪了,便可以点火烧窑。烧窑时,用易燃的干柴引火,拔去插在烟囱里的木棍,开通烟道,添柴猛烧一昼夜。观察烟眼里冒出烟的颜色,浓烟,就得添加柴火;某一眼青烟,立即封掉此出烟口;全部青烟,就可以封窑了。封窑是有些窍门的,先堵烟眼,再添青柴猛烧,将窑洞里灌满浓烟。这主要是熏烤那些还没有烧透的木柴,也可以给木炭上一层漂亮的黑色。最后用稀泥和石块把窑洞封死,不让烟气溢出。出窑取炭,是最辛苦的活。窑小洞窄进出不方便,窑内温度高,满身是汗,满脸是黑,真应了白居易的那句“两鬓苍苍十指黑”。

85.jpg (39.79 KB, 下载次数: 53)

85.jpg

86.jpg (50.73 KB, 下载次数: 55)

86.jpg

87.jpg (65.18 KB, 下载次数: 56)

首先要准备的是上山砍柴,背至窑边并剁成两三尺长的柴段晾晒。

首先要准备的是上山砍柴,背至窑边并剁成两三尺长的柴段晾晒。

88.jpg (65.77 KB, 下载次数: 53)

挖窑,先在山坎边选好地址,要考虑窑向的“风水”:风向,关系到烧炭的时间与火候;水向,则是窑不被山 ...

挖窑,先在山坎边选好地址,要考虑窑向的“风水”:风向,关系到烧炭的时间与火候;水向,则是窑不被山 ...

89.jpg (57.41 KB, 下载次数: 54)

出窑取炭,是最辛苦的活。

出窑取炭,是最辛苦的活。

90.jpg (55.25 KB, 下载次数: 64)

窑小洞窄进出不方便,窑内温度高,满身是汗,满脸是黑,真应了白居易的那句“两鬓苍苍十指黑”。

窑小洞窄进出不方便,窑内温度高,满身是汗,满脸是黑,真应了白居易的那句“两鬓苍苍十指黑”。

91.jpg (52.52 KB, 下载次数: 51)

烧木炭耗时费力、繁杂操心,也赚不了几个钱,山里人实在没有来钱的门路,就只得靠山吃山,砍伐点自家山 ...

烧木炭耗时费力、繁杂操心,也赚不了几个钱,山里人实在没有来钱的门路,就只得靠山吃山,砍伐点自家山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9-27 23: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