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龙赤壁 于 2012-1-27 14:01 编辑
是一路人总会走到一起的。 除夕前夜,周勤做东,我们打着诗歌的名义在一个叫赤壁味道的酒馆小聚。其中丁纬、张冲、李诚一直生活在赤壁,周勤在杭州、一回在深圳、刘国秀在中山、我和欧阳明则在温州,然也因故无法抽身。无论是在赤壁还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记——赤壁人。 其实我一直忌讳“赤壁”这个地名,更愿意称自己是蒲圻人。蒲圻是现赤壁市的古称,“蒲圻”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无疑是地名的活化石。赤壁,这个名字记载了一场名垂青史的战争,记述了中国古代赤壁之战悲壮豪迈的一幕。 我为什么忌讳“赤壁”这个地名,更愿意称自己是蒲圻人呢?有诗为证,道理也在其中:
家乡以前叫蒲圻
以前的蒲圻 如今的赤壁
不知为什么 一叫赤壁我就伤心
仿佛双眼流泪 胸前流血,
剑影刀光在我身上刻下无数印记
……
家乡如今叫赤壁 可是我总是喜欢蒲圻 在一个个朝日变成夕阳的日子里 通过蒲圻这两个映衬水色山光的汉字 我看到的是乡亲们远离战争的休养生息
在赤壁这个地方谈到诗就不能不谈到叶文福老师,在当代中国真正的写诗之人,“叶文福”三个字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就不过多笔墨描述叶文福其人,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叶文福或多或少都有些渊源。 周勤、丁纬、欧阳明同叶文福老师之间的渊源更是不得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叶文福因“将军诗”受批判,赋闲故里带了几个爱诗的学生,周勤、丁纬、欧阳明就在其中,据我所知还有梁必文、饶庆年、叶向阳、姜洪。他们有的成为了我的老师,更多的成为了我的朋友。 其中,叶向阳一直被我尊为启蒙老师。那时,叶向阳在我们这座小城的文化馆任创作组长,是一位在全国颇有影响的青年诗人,后来同梁必文一起考入武汉大学作家班,毕业后,梁必文去了省作协,叶向阳去了省工行。再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叶向阳突然远离了诗歌,开始写小说,在《小说选刊》、《长江文艺》等发了不少。前年,我同欧阳明到省城,才得知叶向阳写了近50个中篇,发了20多个。最近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从未出城的人》(花城出版社),让我等再是敬佩。 我们一席人,一回来得最晚,他也是近年来在诗歌创作上搞得最梨爬水响的一个,他来了就赠书,还一个劲地称欧阳、张冲等为老师,说是缘于一次诗歌朗诵会。他说那时生活在中伙这个小镇上,欧阳、张冲他们在镇搞了一个诗歌朗诵会,让他第一次了解了诗歌,也在那个小镇上第一次见到了文化人。 一边一个劲地称老师,一边一个劲地谦让,我说那就改一个字吧,把“老师”改“老兄”,双方欣然应许。 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大家相聚在“赤壁味道”,正应验了我开始的那句话:是一路人总会走到一起的。 席间,乘着酒性,周勤现场作诗并朗诵。我向来都是“出手”慢,写诗的过程总是艰难的,对现场或临屏之事只有佩服。认识周勤多年,可以说是才识他的“真面目”。 周勤让我甚是佩服的不仅仅于此,而是他的那股子认真的劲头。前几年,他发起成立叶文福诗歌研究会,遇到了层层困难,在赤壁主事的陶发美为了请市文联盖个章子,请吃请喝两顿不说,对方还提出要赞助5000元银子,结果通过市文联来办这件事硬是黃了。那时,周勤远在柬埔寨,只有干着急。办法总比困难多,后来通过市文体局这个渠道来申请注册,总算是把叶文福诗歌研究会办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