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5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社会万象] 中国空天战舰横空出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3: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太空作战中,一旦敌方将我方的卫星击毁,我方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卫星发射系统迅速补充损失卫星,并扭转战场颓势。 当敌卫星进入我方预警范围,可以通过快速反应的太空卫星将敌卫星捕获和破坏,敌人的空间资产将迅速贬值,这是多么诱人的应用前景啊。
  2002年,美国为了称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开始研究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他要把上述作战想象变为现实,而2013年在中国的官方媒体也开始陆续披露相似的作战系统,而其他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技术和经济实力,难怪一些媒体认为,中美两国垄断太空优势的竞赛将彻底改变世界军事格局,因为在二十一世纪谁掌握了太空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哈工大科研经费实现连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总经费达74.11亿元。累计承担国家“973计划”56项、“863计划”476项;其中承担的国防“973”、军口“863”任务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民口“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较“十五”取得重大突破。承担和参与包括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1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完成了试验卫星三号、快舟空间作战武器平台、空间激光通信、试验五号载荷相机、空间机械臂等一批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图为湖北省孝感市环保局官方网站中曝光的快舟应急空间飞行器配套项目
  
              中国太空战武器很可怕,美国急呼将失去最后高地

  据美国《华盛顿审查者》刊文称,在奥巴马政府忽视空间发展的同时,中国却在快速发展自己的太空能力。中国为什么如此急切的发展空间这块“最后的高地”?
  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美国是地球上对卫星等空间设备依赖最深的国家,发展空间技术就可以对美国造成威胁;而这是奥巴马总统、多数国会议员和多数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意识到的。


                      文章称,因此,一旦某国政府占领了美国撤出的“最后高地”,并决定对美国的空间战略设备进行打击时,美国就可能迅速失去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通信能力。而军事命令传递,对敌观测或金融交易等活动也可能瘫痪。
  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而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国防部情报局局长罗纳德-博格斯(Ronald L。 Burgess)试图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资料图:卫星激光反导
  但令人遗憾的是,只有关注国家安全问题的资深记者比尔-戈茨(Bill Gertz )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多数媒体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奥斯卡盛典的报道之上。
  文章称,博格斯详细介绍了中国空间计划、反卫星导弹项目和网络战能力的发展情况。他表示,“中国有些空间项目表面上看起来是民用项目,但实际上是为了提升中国的反卫星能力;同时也能够加强中国的常规军事能力。”


博格斯指出,除了载人航天计划和空间探测活动外,中国还发展了许多用于进行通信、导航、资源勘探、气象预报和情报侦察等活动的卫星。
  文章称,中国已经成功试验了直接上升式反卫星导弹,并且还在发展电子干扰武器和定向能武器;这些研发明显是针对空间设备进行的。此外,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和探月项目极大的提升了中国跟踪和识别卫星的能力,而且中国发展的空间碎片探测和跟踪技术也能够促进卫星跟踪和识别能力的发展。
  文章称,中国只要有二十多枚反卫星导弹,就可以通过攻击美国的卫星来对美国的军事行动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奥巴马总统和白宫对此引起重视。不过,奥巴马的空间政策让作者感到不解;因为美国政府并没有对中国施压,从而使得中国能够在不受挑战的情况下顺利发展空间技术。


                           

                                                           资料图:激光反导

  最后,文章对中国的空间发展表达了极大的担忧。虽然博格斯认识到了这点,并且在不遗余力的提醒政府高层警惕中国在空间方面的发展。然而,不幸的是,没有哪个官员关注这件事情;而中国的领导人却对此极为重视。
  当多数国家正在为眼前的发展而忙碌时,中国却在继续做长远的规划。他们的领导人已经逐渐意识到,他们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与控制空间能力息息相关。
  美国国防情报局(DIA)相信,中国太空项目所涉及的并非只是和平使用太空。该情报局发现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干扰卫星信号、利用激光摧毁卫星的能力。
  此外,中国也正忙于追踪卫星——这是破坏或摧毁卫星的先决条件。所有这一切都是自2007年以来,美国进一步密切监视中国太空项目所得出的结果。
  报道称,2007年1月,中国发射一枚导弹成功摧毁了该国的一颗废弃气象卫星。美国对中国这场摧毁卫星的试验感到震惊不已,他们决定让中国人明白美国人拥有相应的武器,能够更快、更便宜地做到这一点。


                             于是,一年后,2008年2月,美国人也发射导弹击落了该国一颗失控的照相卫星。美国没有明说或者没有必要说明的是,美国正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太空战能力。
  报道称,当时,美国海军的宙斯盾级“伊利湖”号巡洋舰先使用该舰装备的“宙斯盾”雷达,定位上空大约220公里处的目标卫星,之先便发射了一颗SM-3导弹摧毁了这颗卡车大小的失控卫星。
  那时,为了帮助精确定位目标,美军还使用了更大的雷达与望远镜。不过,这次攻击并不容易,因为要攻击的目标卫星已经失控而且还在不规律地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美军人员必须预测卫星轨道,从而让这艘宙斯盾级战舰定位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如果再次使用宙斯盾反卫星武器,就像战时那样,敌人的卫星或许会试着进行机动,从而躲避来自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战舰的攻击。
  报道称,在2008年这场摧毁失控卫星的行动中,美国曾花费6周时间进行规划,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存在诸多未知事项。不过现在,其中的许多未知都变成了已知,而且华盛顿可能很快便会开展另一场击落行动。
  不过,具体何时进行仍不得而知。令人感到惊讶的还不止于此。9公斤重的弹头击中目标卫星后引发了令人意料的爆炸,这是卫星的肼燃料被引燃所造成的。爆炸产生的火焰燃烧了20多秒钟。



                      而且,弹头(只是一大块惰性金属)造成的冲击远比预期的更具破坏性,它会将卫星粉粹成多个小碎片。但这样也不错,因为这些小碎片伤及所碰撞物体的可能性不大。
  报道称,这一切始于2007年1月11日,当时中国发射一枚反卫星导弹,在850公里的高度摧毁了该国的一颗废弃气象卫星。这次攻击产生了几百万个碎片。虽然大部分碎片非常微小,但是至少有817片(直径至少为10厘米)真得很危险。
  中国正在为未来太空战作准备
  然而,从技术方面讲,中国此举早在30年前便由美国和俄罗斯进行了示范。除非人们实际使用它,否则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尽管现在中国已经展示了其摧毁卫星的能力,但是它也在数十个拥有或使用几百颗在轨卫星的国家间已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因为中国那次试验致使危险太空碎片的数量增加了8%左右。



                              


                           报道称,25年前,为了减少对所有既有及未来太空卫星构成威胁的“太空污染”量,俄罗斯与美国同意停止攻击卫星的测试。此外,这也涉及到了实际成本问题。
  准备好发射器将足够数量的反卫星武器发射升空,这样做成本极其高。而且,这种行为只会刺激其他人做同样的事,从而导致先前的反卫星努力功亏一篑。据信,中国已经准备组建一支包括20-30枚反卫星导弹的部队,这支部队足以瘫痪美军卫星网络。不过,中国否认这一说法。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3:16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先坐个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31 13:27 | 只看该作者
王婆卖瓜。。。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5:21 | 只看该作者
文艺看见 发表于 2013-1-31 13:27
王婆卖瓜。。。是什么意思?

额.......                      朋友   如果你不想发表,就把自己的嘴巴管好,别说话...O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6-21 09:37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14 18: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