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龙赤壁 于 2013-7-15 06:13 编辑
二
有一个周五下午快下课的时候,大龙等在我的教室门口。他说带我到一个地方。
我们背着书包穿过小镇两道狭窄的街巷,又从街边的田埂杀过了十几块麦田,便走到离一个小洋楼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大龙示意停下来,我们在麦地里潜伏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突然,听到远处小洋楼大门“哐当”一声响。稍后,只见一个喷着黑烟的轿车从大门开出来,驶往大路。大龙告诉我,那车叫212,北京产的吉普车,据说比我家的三间砖瓦房还值钱。我当时就感觉长见识了,只是心里嘀咕:这一辆车换的自行车岂不可以骑一辈子?
只见212渐行渐远,大龙才鼓足了气,吹起了口哨。一长一短,相隔数秒。大龙的口哨是远近闻名的,还会口技,每年初一、十五村里的庙会总少不了他的戏。就因为这个,大龙还没毕业,就有不少媒婆给她介绍亲事呢。还忘记介绍了,尽管读高二,大龙身高已经超过一米七五了,长的眉清目秀,还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他踢球总有固定的女孩围观,拿现在的话说,他有不少粉丝。
几分钟后,一个女孩从对面的小洋楼走来。只见她身材高挑,有1米68的样子,皮肤素净,没有我们那些农村同学脸上的斑斑点点,扎了两个小辫,更显清纯,穿着入时却不张扬,上身是牛仔短衫,下身穿着一袭长裙,脚上穿着白色球鞋。无论如何,你在她身上看不到内衣的轮廓。他还拿着手提袋,大龙急忙接了。没有介绍,没有寒暄,大龙一手拿着手提袋,一手拉着这位姐姐说: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到老地方去。
我们跌跌撞撞地不知走过多少个田埂,终于走到一个小庙里。这是一个土地庙,逢年过节都很热闹,但平常却是个被遗忘的角落。据说,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当年途径此地歇息,为乡人指导农事,后人怀念,便筹资立庙供奉。但没有正史佐证,传说自然是传说。
庙里很干净整洁,不像平日没人管理的杂乱样子。姐姐不顾自己脸上的汗珠,却拿出手帕擦拭大龙脸上的汗。大龙也不躲避,任凭她小心地擦着。好一阵,他们才停下来。
大龙介绍说,她叫帘清,是他的女朋友。只是我不能喊她嫂子,她要我喊她姐。后来,我从大龙口里得知她还是我们镇镇长的女儿。我心里好一阵惊诧,难怪她家住洋楼开212呢。只是,做了镇长家的准金龟婿大龙似乎高兴不起来,却总是露出几分难色。
清姐终于拿出了手提袋的东西,有两本书,还有四五个大红薯,还有三瓶饮料(貌似是健力宝,反正我是见过别人喝过自己从未泯过口)。大龙去墙根拿了半捆玉米秆,我们在庙后生火搞起了野炊。
在等候红薯烤熟的间隙,大龙吹起了清姐带来的口琴。清姐则秀气了舞。秀到激动处,她甚至甩掉了鞋子,用脚尖支起在干瘪粗糙的地面上,一个转身,居然那么轻盈,转过来居然脚跟安稳着地。他们吹的跳的入神,我也看得入神。在那个没人打搅的傍晚,我过了一个最难忘的傍晚——尽管后来,我知道我可能是电灯泡。
当然,红薯的味道是香甜到心的,以至于后来,我在我到过的全国任何一个地方也闻不到那种味道来。 直到天要黑了,我们才知道要回家了。清姐的爸妈,也就是我们镇长夫妇去县里开会了,清姐必须在他们回来之前赶回来,不然便会受到严格的家教……
我们这是丘陵地带,田埂难免崎岖忐忑,加上光线不好,难免会遇到往年的麦茬。为了避免清姐的脚受到意外损伤,大龙背起她,缓缓向小洋楼的方向蹒跚着。当然,我拿着手提袋,在前面带路。
很多个周末的午后,我是和大龙和清姐一起度过的,当然序曲永远是那一长一短的哨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