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结构性失业一样,‘剩男剩女’也可称为‘结构性剩男剩女’。”业内人士解析说,中国讲究嫁高娶低的梯度婚配模式,农村女孩想嫁进城,工薪女孩想嫁个富裕男孩,这种错位配偶的结果就是,把梯度两端的男女剩下了——高端的“剩女”和低端的“剩男”,“剩男”多生活在农村,“剩女”多集中在大城市,后者较为优秀,更易走进公众视野,同时也更急于成婚,于是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剩女”危机便引起关注。
由于到城市打工和读书的农村女性,在城市立足的难度低于负有买房买车重任的男性。以在大城市中出现“剩女”过剩,仅北京一地“剩女”已达80万人,农村贫困地区却剩男增加。而心理学研究发现,“剩女”比“剩男”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也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剩女”往往被“妖魔化”,长春市一家医药公司的招聘专员就告诉记者:“我们筛选应聘者简历时,基本不会考虑超过30岁还未婚的女士,因为这些女士的个性和心理可能会有问题。相反,30岁还未婚的男士,工作则会更有动力,受到公司青睐。”
“社会对剩女还持有偏见,女人剩到35岁以后,即使肯放下心气和身段下嫁,恐怕也无人敢娶了,一旦沦为剩女,家人、长辈、朋友就会开始群体性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