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莞尔waner 于 2014-7-3 17:26 编辑
儿时对于荷塘的记忆主要与莲蓬、藕还有荷叶有关联。莲蓬当然得排在首位,可以当做零食吃;藕自不必说,饭桌上的一盘菜;荷叶呢,既可以反扣于头顶遮阳避雨,还能当容器包裹食品,不过这些个用处对于孩子来说似乎都不及撒上些水,看晶莹的水珠在碧绿的荷叶上来回滚动有趣。
不能理解的是儿时的我对于荷花的美丽居然毫无印象、熟视无睹。直到上初中时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才知道荷花原是如此高洁清雅之物,“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尽管在老师的要求下已将这篇古文熟读背诵,但荷花在年少的我心里不过是如周敦颐那样古时的君子托物言志之物罢了,并没有太上心。
及至高中时代读到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方才随作者平实朴素的开头语渐入深邃清幽的佳境,月色下的荷塘笼着轻纱,静谧沉寂。最喜那一句“微风过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栩栩如生恍若就在眼前,我的心似乎也被荷塘里的微风拂过,“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之后在近十余年里,若说与荷塘有联系的恐怕就是餐桌上常吃到的藕片及藕汤。婚后偶尔在离家附近的菜市场买菜,遇到久违的莲蓬,从那时开始,莲蓬便成了每年夏季我爱不释口的零嘴。吃莲蓬是有讲究的,要选蓬面微凹的那种,最好是即摘即剥即吃,味道鲜嫩清甜,宛若荷花的清雅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半月前,和同事们一起对赤壁境内公路进行安全大排查,当巡查车驶进乡道杨西公路时,我的视线便被道路两旁咫尺之遥的荷塘所吸引,满目苍翠中大片大片的荷花婀娜多姿地盛开在田野里。可惜公务在身,不能停车,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正在行驶的车窗前掠过。
就这样开始惦记这片田野里的荷花了,试探着和一位有车族老同事商量,借着他想学摄影的由头“忽悠”他驱车前往,没想到他欣然答应。于是那个周六下午邀上数位好友一同前往,出发时还阴云密布的天空居然云开见日,望着公路两旁满是荷花的田野,竟不知先亲近哪一片荷塘。待终于找到心仪的那一片荷塘时,已近黄昏,在好友们的催促声中意犹未尽地离开了。
那晚,很多年前曾有过的“那道凝碧的波痕”开始汹涌澎湃了,可惜荷塘离我太远,不能如朱自清先生般背着手踱步前往。我竟等不及天亮,就起身准备摄影行头。天刚亮,就兴冲冲地赶往汽车站,直到坐在车窗前,望着晨雾中绿色的稻田一幕幕闪过,才确定这辆行驶中的公共汽车离荷塘越来越近,仿佛赴约的恋人般激动。
终于站在昨日那片荷塘前,那朵昨日含苞如玫瑰般艳丽的荷花已经盛开。清晨的荷塘如清水洗过般清新,每一片荷叶每一片花瓣上都凝着晨露,赤足行走在窄细狭长的田埂上,欣喜地开始用镜头与一朵又一朵荷花邂逅,也开始用镜头留意与荷花最亲近的荷叶、蜻蜓、水草对话……在邂逅与对话的过程中开始惊叹古人咏荷诗文之精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惊奇地发现原来莲花与我一直钟爱的郁金香有着相似的孤芳自赏、亭亭玉立之美,莫非已至中年的我离周敦颐这样君子的境界愈来愈近了?想到此处,不由抿嘴微笑。
举着相机的手臂开始酸痛,云层里间或露脸的太阳在提醒我,浑然不觉中已经过了三个多钟头,将脚从及膝的淤泥中拔出,回到田埂上,找到一条引水的小沟,将泥泞洗净,遂带着裤腿上的泥点子轻快地走在归途上。
“路上只我一个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路两旁的意杨树苍翠挺拔,硕大的树叶在阳光下闪着炫目的光斑,几只灰色的长尾雀扑闪着翅膀从眼前飞过,仰脸望着它们,我的心也随之扑啦啦飞,扑啦啦飞到一个别样的世界里……
2012年7月18日
莲花图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