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彩虹心灵桥] 科学家的摇篮 -----------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是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为培养理工结合的新型人才,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原子能科学技术而于1955年筹办,1956年正式建立的。五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近七千人。他们中间有核科技和其他学科的著名专家,有国家政府的领导干部,有国防科技战线上的将军,更有一大批在核工业和其他战线上无私奉献,成绩卓越的无名英雄。
  理工结合是我系办学的特色,我系培养的学生不仅物理、数学、外语等基础强,而且工程素质良好。近十年来加强了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技能的培养,并拓宽了专业面,使毕业生面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有很强的适应和竞争能力。我系已从1993级学生开始实施本硕统筹培养,每年有60%-70%的学生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用六年时间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或用九年时间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余学生四年本科毕业。
  我系现设两个本科专业:即工程物理专业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每年共招收本科生150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还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每年招收30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系设有两个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七个二级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医学物理与工程,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安全技术及工程;是国内唯一的具备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部四个二级学科的高校,其中“核技术及应用”、“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三个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在2003年一级学科评估中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物理学一级学科下的“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二级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核科学与技术”、“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目前我系以学科交叉为手段,积极培养新的学科方向。在“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自审增设了“医学物理与工程”和“ 安全科学与技术”两个二级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了“粒子物理实验” 、“ 粒子物理理论” 和“光子学与光量子测控”学科方向;2005年自审增列了“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核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的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安全技术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每年招收研究生100多人,还设有“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此外,我系还培养“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和“安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系科研工作已经取得诸多瞩目成就,形成发展态势良好的科学研究格局,培养出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凝聚力强的科学研究队伍,科研经费及人均科技效益连续几年在清华大学名列前茅。主要研究方向有核技术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仪器科学与技术、医学物理与工程、高能天体物理、公共安全技术等。近五年来,共获授权专利4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其中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项目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2003年中国专利金奖。
  我系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院士2人,正高级职务28人,副高级职务38人;另外还有博士后研究人员23人,校级兼职教授17人,其中12人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
  当前我系正在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把清华大学建设成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的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历史沿革
  筹建过程(1955年至1956年10月)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是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为开创和发展我国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培养专门人才而成立的。
  1955年1月14日周总理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三强谈话,询问了我国核科学研究情况。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研究了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制定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做出发展核工业的决定后,周总理亲自组织实施。
  为了开创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急需培养大批的原子能方面的科技人才,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刘杰、张劲夫、钱三强、黄松龄、李元相、唐宗愚、蒋南翔、江隆基等组成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培养原子能事业技术人才工作的领导。
  (2)经国务院批准,由蒋南翔和钱三强负责,在苏联和东欧的中国留学生中挑选与核事业相近专业的学生,学习核科学和核工程专业。
  (3)为了创办新专业,高教部于1955年9月组织了一个以蒋南翔为团长,成员有周培源、钱伟长与胡济民参加的访苏代表团,了解苏联有关核专业及其他尖端专业的办学情况。
  蒋南翔同志访问回国后,提出清华要办工程物理系等10个新专业,为此给高教部打报告。但这一倡议遭到当时高教部的苏联专业顾问的反对。最终,由于党中央的支持,报告转国务院由主管副总理陈毅同志批准。为了在清华筹建新专业,南翔同志给国务院打报告,经陈毅同志批准,将原定调往北京航空学院担任领导工作的何东昌同志留下来负责此项筹建工作。参加筹建工作的,还有滕藤、吕应中、余兴坤等同志。筹建阶段,不仅配备了主要干部和教师,而且有了四个年级近五百名学生:1955年秋从电机、机械、动能等系抽调部分二、三年级的优才生各43名和50名组成物八班(53级)、物九一班、物九二班(54级),共93名学生作为待成立的工程物理系的首批高班学生;1955、1956年在机械系的名义下(当时何东昌同志兼任机械系副主任)在全国直接招收工程物理专业的新生(55级、56级)536人。1956年10月27日经校务委员会通过,工程物理系正式成立。任命何东昌同志为首届系主任。
  工程物理系原是全校规模最大的系之一。后来,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对系际专业进行了调整,成立了若干新系和院所,工程物理系因此也先后调出了部分专业,规模有所缩小,专业设置也有所变化。
  第一阶段(1956年10月至1966年5月) 在此阶段,主要经历了建全系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设置各专业教研组及相应的实验室,建立核反应堆,创建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200#”等艰苦创业过程。58年工物系由化学馆4楼迁入新建成的系馆,度过了最艰苦的阶段。教师边学边教,各专业课从无到有逐步开齐,并编出了水平较高的讲义。经过十年的努力,使工程物理系成为专业齐全、国内首批核科学技术专业系科。
  当时参加系领导班子的有何东昌(系主任)、滕藤(建系初期党组织负责人)、余兴坤(总支书记)、吕应中(副系主任)、汪家鼎(副系主任)、张礼(副系主任)。
  我系最初的专业设置,是参考苏联有关系科设立的。当时还邀请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等高等院校有关专家来我系作短期讲学。
  根据我国情况和实际需要,工程物理系设立了以下教研组,并任命了各教研组的有关负责人:
  “210—1”核电子学教研组(负责人:许纯儒)
  “210—2”核物理教研组(负责人:陈泽民)
  “210—3”加速器教研组(负责人:刘乃泉)
  “210—4”剂量防护教研组(负责人:刁会昌)
  “210—5”理论物理教研组(负责人:张礼)
  “220”同位素分离教研组(负责人:余兴坤、刘广钧)
  “230”核材料教研组(负责人:李恒德)
  “240”反应堆教研组(负责人:吕应中、胡大璞)
  “110”放射化工教研组(负责人:汪家鼎、朱永贝睿 ,该教研组于1960年并入工程化学系,汪家鼎同志调任工化系主任)。
  此外,还设立了一个为全系服务的金工车间“807”车间。
  1958年我校决定要建造一座2兆瓦游泳池式实验核反应堆。设计工作是在吕应中等少数教师领导下,由我系(及部分外系)广大学生参加完成的。人员的平均年龄仅23岁半。1960年该项目获批准,工程于当年下半年开始动工,于1964年建成。反应堆于1964年10月1日达到临界,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批反应堆之一。同时还建成了一座零功率反应堆及相应的堆物理实验室,陆续建立了与核技术有关的化学化工、材料、热工、核探测器制造等一系列实验室,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核科学技术基地,该基地于1962年独立为研究所,取名为“试验化工厂(简称试化厂、“200#”),即现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的前身。
  在此期间,培养出了我国首批核科学技术领域的大学生,累计培养了本科毕业生2038人,研究生23人。当时的生源除了每年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有一部分是为了适应58年大跃进的形势,从全国各高校相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110人调入我系学习。学制原定为5年,60年改为6年。由建系开始,就确立了理工结合的培养模式,“又红又专”的方向。学生数理基础深厚,并进行了工科的学习和训练。“文革”前培养的学生质量较高。基础好,独立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强,他们为“建设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而刻苦学习和工作,许多已成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和工程部门的各级骨干,为我国的“两弹一艇”、核能核电、核技术应用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此期间,科研取得开创性成果。除了建立一座核反应堆外,在铀同位素离心分离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为今后离心分离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安装与研制了一些小型加速器及其他高技术设备与仪器等。
  第二阶段(1966年5月至1976年) 在此期间,由军宣队与工宣队组织的“革命委员会”领导全系工作,废除原教研组建制,实行班、排、连体制,强行系、厂合并,将原工物系所属教研组,除原220、210-3(因实验设备在校内,无法搬迁)外,全部并入试化厂(200#)。所属的教师参加厂内的“斗、批、改”及有关的科研、生产工作。220与210-3教研组的教师留校参加本单位的“斗、批、改”与科研、生产工作。1966年5月至1970年5月教育工作陷入完全停顿的状态,大部分教师下放到农场劳动。自1970年6月起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一共培养了6届,学制为3年至3年半。另外,1973年开办固体物理研究生班,招收13名研究生(1975年被迫停办;1978年复班)。1975年加速器专业还招收专修班20名学生,学制2年半。这期间共培养了1011名学生。这些学员,除头两届外,均延至1977年后陆续毕业。
  在此期间,科研处于半停顿状态,我系取得较大进展的项目是同位素离心分离技术的研究。由于该项目对国防的重要性,虽受“文革”的严重干扰,但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在上海651所的合作下,改进型C2离心机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发展“XX型”离心机事业的技术道路。
  第三阶段(1977年至1995年) 这一阶段,是工物系恢复教学秩序、进行专业调整、教学科研提高阶段。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工物系于1977年从200#迁回校本部,与原留下的220及210-3教研组合并,恢复原工物系建制,但人员有所变动,干部有所调整。
  在此期间,因系际间的专业调整,专业的设置有较大的变化。
  从全局出发,我系陆续调出一部分专业,以支援学校新系的建设:如1982年我系的核物理、理论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专业与物理教研组合并,成立现代应用物理系;续后1984年加速器教研组也调入现代应用物理系(1994年12月加速器教研组又迁回工程物理系);1984年我系部分理论物理、核物理专业与固体物理专业的教师与部分化学系、化工系教师合并,组成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8年我系材料专业与机械系有关材料专业及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合并,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86年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工程物理系各专业内容作了更新与拓宽,保留了“核”的特色,但又不限于“核”。调整后全系设工程物理和核能与热能利用两个专业。1994年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工程物理系将工程物理和核能与热能利用两个本科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工程物理专业,从1994级开始全系按一个专业招生。为了满足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人才需求,从1992年起每年招收第二学士学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一个班。
  自1977年起恢复了全国统考招生(学制定为5年)截至1995年止,工物系授予学士学位的“文革”后入学毕业生,累计有1589名。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经国家批准,截至1995年7月止,我系先后建立了3个专业博士点与7个专业硕士点(调出的专业未计入)。从1977年至1995年,累计共培养了博士生33名和硕士生284名。
  在此期间,科研有了重大发展,完成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核电安全分析等13个课题,及“863”高技术研究快中子反应堆方面的课题。承担了“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无损检测及有关技术、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等的研究。核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第四阶段(1995年—今) 在这个阶段,工物系深化改革,在教学、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新发展阶段。
  依据学校的部署对系内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施系管教学,研究所管科研,全系分设核技术所、技术物理所及核电工程与热能利用教研室。系机关实行大办公室办公,将原有的8个科室合并为综合办公室。1997年开始用经济办法调控公用房屋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在人才资源方面,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非事业编制人员聘用。1998年撤消系资料室、系金工间。
  在对系的办学历史和当前世界一流大学类似系科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制订了全系一个宽口径工程物理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结束了全系若干个教研组“专业办学”的历史。后来根据需要,本科专业改用两个名称:工程物理专业、核工程与技术专业。1996年起,学制改为4年。现每年招收本科生150名,第二学位生30名。
  为适应对核科技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中核集团和中物院分别签订了培养定向生的十年和六年合同,1996年起的十年中累计招收定向本科生708人。期间,324名定向生本科毕业,83%定向毕业生履约去中核集团和中物院及有关核事业单位服务。走出了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点高校为国防重点单位和国家重要科技部门批量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路子。
  在核工程方向基础上,开拓了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核技术方向,1999年开始为我国海关和有关航天部门举办第二学位班。
  1997年研究生学科调整后,我校在“核科学与技术”和“仪器科学与技术”获得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生的授权,我系具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共五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权。近年来又增加了二级学科“医学物理与工程”,还增加了“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高能物理与天体物理”、“公共安全技术”等新的学科,使我系初具规模:共涵盖了两个一级学科、六个二级学科、18个研究方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15%以上。现每年招硕士生、博士生80名,还根据国防及重点单位的需要,开办了工程硕士班。
  在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 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实施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先后形成固定式、车载移动式、组合移动式三大系列产品,替代了国外进口,批量装备我国主要海关口岸,成为我国反走私的先进设备和手段。2003年“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期间,我系研制成功 “9Mev” 、“15Mev”大型工业CT并在有关单位装备使用。同时,我系建成了世界高校中首个稳定同位素离心分离级联实验装置, 建成了国内首台球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我系的论文数、专利数连年增长,科研经费和人均效益近六年来居全校前茅。
  实验室水平进一步提高,系管教学、科研实验室达到7个。新建成了“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实验室”,“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实验室”被定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分离实验室”被评为清华大学一级实验室。
  我国“十五”期间,确定了发展核电战略,这为我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06年,是工物系创建50周年,也是国家“十一五”的第一年。在“十一五”期间,我系承担着培养核专业人才的任务,还承担着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的重点科研任务,我系新的2万平米的办公大楼也将在此期间投入使用。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工物系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一定会取得新成绩。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工物系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一定会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做出新的贡献。
  半世纪峥嵘岁月,新时期再创辉煌!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1:35 | 只看该作者
平时不准备,考试和稀泥!迎考制胜的核武器:踏实+技巧,分数自然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7-25 12:31 | 只看该作者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5-19 09: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