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2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 北京大学新生开学典礼演讲特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0: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之云彩 于 2014-9-16 20:53 编辑

                                      2014-09-14 北大青年  (北大青年微信号:pkuyouth)
                          录音整理:北大青年报社记者      编辑:国际关系学院12级本科生 吴芷洁


        北京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王恩哥校长演讲曾提到微信朋友圈里热转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

      “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张一甲博客文章《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

        《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的作者,是数学科学学院09级本科生张一甲。如王恩哥校长所说,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艰辛的“跨界”故事。

       豆瓣网友“冬日沐昀”将其概括得贴切:“因为跟作者认识,所以知道从数学到广告之间跨界的难度,尤其是从大三下才开始决定转行。这篇文章本来是写给数院师弟师妹的。学数学的人能不能做与数学无关的工作?能不能做好?作者以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人生的选择可以有很多,只要自己喜欢并不懈努力,就是值得的。

        培根的八字箴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亦在这篇文章中得到验证——“如果说过去所学真的有用,那是因为思考创意和思考数学很像,熬夜是不够的,还要拼命保证熬夜的时候头脑也极度清醒;灵感是不够的,灵感突突蹦出的时候还要拼命保证一根准确的逻辑线;拼脑力是不够的,走到最后都拼的是体力和决心。”张一甲如是说。

       一段打动人心的演讲,不仅惯常提及先哲智慧的话语、演讲者亲身的体验,往往还包含鲜活的、给人以情感共鸣的事件与话题。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也不例外——

       日前离世的汤一介先生在哲学系开学典礼上被深切怀念;2014年的北大微电影《星空日记》被多个院系的师长、学生代表援引,为“梦想”作注;历史学系系主任高毅更不讳言近日的“于艳茹论文抄袭”事件,警诫学子严守学术规范……

       演讲中的新闻,或出于纪念,或出于共鸣,或出于劝诫,都是师长们对燕园新人的拳拳之心;我们所处的时代、身边的师者、治学的态度、理想和现实磨合的交织,正是北大人每天生活的思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烽火连篇 + 10 关注中,本帖已推荐至赤壁热线首页。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之云彩 于 2014-9-16 20:55 编辑

       身边的师者-----王博:哲学系系主任
       今天很多同学来了,但是以不同的方式:有的是第一次来北大,比如对我们53位本科的同学来说;另外有的很多人可能是在北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然在读硕士或博士里面也有很多人是远道而来。

      有人来的更早,比如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汤一介先生。汤先生来北大是哪一年?1947年。我没有出生,在座的没有一个人出生,对不对?我知道在座的年纪最大的是尚新建老师——我们系的党委书记,他出生在1953年,那还是在汤先生来北大之前。但还有更老的,比如说汤先生的父亲汤用彤先生,他本科是清华的,后来他终于来对了地方。他来的时候是1930年,各位想想1930年到现在有多久。当然还有更早的,比如各位同学,如果你们到3号院那个走廊的两侧去看我们北大哲学系那十个很大的名字,很伟大的名字,你看他们的画像的时候,你会看到有很多比他们来得更早的。


                                                                                     汤一介先生

      9月12号下午,在人文学苑举办的哲学系开学典礼上,到场师生首先为9月9日逝世的哲学系终身教授汤一介先生进行了默哀。

      上世纪80年代,汤一介先生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90年代,他首倡“国学”,提出中西文化对话,引领风气之先;2003年,76岁时,他又主持规模宏大的《儒藏》编纂工程。

       《人民日报》刊载文章《一介书生,一生如是》,深切怀念先生:“先生的离去,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损失、哲学界的损失,也是整个中国思想界与社会科学界的损失。9月10日,第三十个教师节。在燕园,让我们用一天的时间,感念先生的一生,感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真谛。”

       先哲逝去,怀念之余,还给人以力量。正如王博教授所说:“汤先生去世是这几天很多很多人关心的事情,是我们哲学系很大很大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从中想到的是什么?我们永远在不断地迎来和送往中间去延续哲学系的历史,去丰富我们自己的传统。而哲学也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也给我们一种理解,就是我们如何面对失去、我们如何面对获得,各种各样东西。”

       师者已逝,时代还在往前,我们从先哲身上吸取力量,为的是这个时代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之云彩 于 2014-9-16 20:56 编辑

身处的时代-----孙祁祥:经济学院院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叫《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他客观的再现了从1978年到1984年时期,邓小平拨乱反正、力挽狂澜,将中国从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领上正确道路年的历史。这部电视剧描述了北大,尤其是当时的北大经济系的许多人和事。

      我们的常务副校长刘伟就是北大经济系77级的学生。这部电视剧描述了北大在历史关头、转折时期,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也就是经常被人们所引用的那一段话的分量——“世界上没有哪一所大学像北京大学一样,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同样,世界上也少有经济学院,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一样,与国家经济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据不完全统计,8月8日在央视首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分别被校长王恩哥、经院院长孙祁祥、外院新生代表后博文先后在演讲中提到。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主要从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27天后开始写起,直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游行队伍中的大学生自发地打出代表亿万人民心声的横幅“小平您好”为止,期间历经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进行拨乱反正,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部剧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频频亮相”,也是因为那段历史之于北大的传承意义——正如外语学院新生代表后博文所说:“我们这一代是接力的一代,我们的使命绝不亚于刚刚恢复高考的那一代大学生。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一个是荒原探路,一个是深海破冰。我们如何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仍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叩问。”

       如何对时代负责?也许对燕园学子来说,首要的答案是对学问负责。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0 收起 理由
张剑18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之云彩 于 2014-9-16 20:58 编辑

       治学的态度----高毅:历史学系系主任
       但是位高者任重——前一段出现了于艳茹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于艳茹就曾是我的学生,她其实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她所发表的那篇文章确实是有问题的。媒体表面是在针对她,其实也是在针对整个北大。在此我也警诫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学术规范、学术诚信,你所代表的不仅是你自己,也是北大历史系,也是整个北大。


                               《关于于艳茹论文抄袭的公告》
       2014年8月17日,新闻传播类知名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罕见刊登了一则《关于于艳茹论文抄袭的公告》,认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于艳茹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严重抄袭”国外学者的论文,一时舆论哗然,关乎学术造假的讨论出现高潮。

      于艳茹现供职于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发表论文时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而系主任高毅正是于艳茹的博士生导师。

       事发之初,北大历史系曾表示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于艳茹的博士答辩论文重新进行核查,如果确认论文抄袭,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而目前关于于艳茹的最新消息来自9月2日的澎湃新闻,称“调查结果仍迟迟未能出炉。”

       因此,9月10日系开学典礼上高毅的一番话,可算是对于艳茹事件的最新回应——“她所发表的那篇文章确实是有问题的。”但高毅的这番话,更是对燕园新人的劝诫——个人学术诚信关乎母校声誉,媒体对学术诚信的探讨,其实剑指高校教育。

       严谨治学,需脚踏实地,亦需仰望星空。因为——“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之云彩 于 2014-9-16 21:00 编辑

       梦想与现实----王一川:艺术学院院长
       陈宇副教授长期在编剧领域默默耕耘,其剧作涵盖电影、电视剧和戏剧领域,近三年来以自己编导的微电影“青春日记三部曲”即《女生日记》、《男生日记》和《星空日记》红遍网络,引发青年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热切关注。特别是今年的《星空日记》,作为我院承接的北大宣传片任务,通过一个坚持梦想的故事,诠释了“梦想比现实还真”的题旨,再现了北大精神中的理想主义气质及其魅力。


                                                   《星空日记》
        陈宇执导的北大系列微电影要从2011年的《女生日记》说起,该片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五周年院庆宣传片,讲述了2007级北大女生江小夏在校四年间的校园生活。

       2012年1月该片被上传到网上后,令网友叫好,称其“不走寻常路”,某知名企业企划部经理表示,“《女生日记》走红的主要原因是打动了人的内心,看起来不像宣传片……不像宣传片的宣传,其实是最好的宣传。”

      紧随其后是2012年为校庆新拍的宣传片《男生日记》。此片讲述一名普通理工科男生何小冬在离开北大前的最后时光里,在过去恋爱的回溯与追寻中,得到心灵成长的故事。它一改此前风格,不谈历史只谈爱情。在短短两天内,网上点击量就超过50万次。

     《星空日记》是“青春日记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故事立意在一个极不靠谱的梦想“摘星星”的男孩身上。剧中台词“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为许多看客所津津乐道,但这却并不是一句随便的漂亮话,而是在诠释北大精神之中格外璀璨的理想主义情怀——“仰望星空”。

      五位师长的演讲,分别提及贴近燕园人的五桩新闻。他们看似呼吁的不同——对所处时代的责任意识、对先贤师者的仰之弥高、对学问的钻之弥坚、对梦想的锲而不舍……然其归根结底,都来自“仰望星空”四字,都出自北大的熔炉,由燕园旧人咀嚼再三,倾吐在对新人的满满期望里。
(图片来自网络)微信编辑|邱悦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9-16 21:09 | 只看该作者
占了沙发再看!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风之云彩 + 10 恭喜中豪华沙发幸运大奖!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9-16 21:1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沙发早就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1:17 | 只看该作者
九天揽月8 发表于 2014-9-16 21:10
其实沙发早就没有了!

沙发一定会是有请贵宾入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9-16 21:18 | 只看该作者

有请九天笑长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9-16 21:18 | 只看该作者
风之云彩 发表于 2014-9-16 21:17
沙发一定会是有请贵宾入座的!

没有贵宾,只需要兵贵神速。不然,哪里有奖励!好久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9-21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