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头上的紧箍咒 陈天生
世人以为,古代皇帝,君临天下,威加四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皇帝头上也有紧箍咒,他既怕天,又怕民。
皇帝自称为天子,是天的儿子。他们的每一道圣旨,开头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表明他是代天行政,显示他执政的合法(天)性。他既然是天子,当然就要听天父的话。不然,上天就要剥夺他的“天命”,并授予他人。不仅如此,还要对他予以惩戒,甚至夺其性命。所以,皇帝为了保位保命,就必然要时时遵循天意,处处小心谨慎。
天意是什么呢?天意就是民意。在古人看来,天是正义的化身,公正的象征。而天是仁慈爱民的。《尚书》中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你看,连天也顺从民意,皇帝还敢忤逆民意吗!《荀子.大略篇》中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意思是说,上天立国君,是让他代表天为老百姓服务。这大概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渊源。
麻烦还在于,天具有超自然的神力,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在做,天在看”。就如《诗经》所说:天“监观四方,求之民莫”。民间有什么疾苦冤情,天马上就知道。这有点象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那里有情况,立刻就会现身惩恶扬善,救苦救难。不过,天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会不教而诛。天子有错,它会搞点诸如地震、雾霾、瘟疫、旱灾、洪涝等之类的警告。如果你屡教不改,对天之异象装聋作哑,天就要大义灭亲了。连极力维护君权的孔老二,也提醒君王:“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你要把天得罪了,祷告求助也没有用了。那个鼓吹“依法治国”的韩非,强调君权的“法、术、势”。但他还是承认,法律应该“不逆天理,不伤情理”。这个“天理”,“情理”,是不是就是后世的普世价值呢?
古人的“天人合一”,“天民一体”的认知,必然推导出民为国之根本的民本思想。《尚书》说的明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意思再清楚不过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满意了,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荀子的“载舟覆舟”论。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被广为流传,亦为历代明君奉为座右铭。那个主张“无为”的老子,从“天道无常,常与人善”的观点出发,告诫统治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齐桓公请教管仲。改革从哪里开始,管仲回答说:“始于爱民”,“政之所与,在顺民心”。改革若不能为民造福,就是逆民心,就要遭天惩。可见,在古人眼里,“天命”与“民心”是相一致的。
我们常把孔子与孟子并列为“孔孟之道”。其实,孔子与孟子是有区别的。孔子认为君王是天下之主,理当忠君。而孟子则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历代君王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享受万代香火。孟子就差多了。朱元璋更是恨极了孟子,下令”罢其配享,金吾射之“。就是撤掉对孟子的祭祀,还要卫士用箭射其画像。最终,朱元璋的后代吊死煤山,大好河山也毁于乱民之变。
既然天与民是一致的,那么,作为天子的皇帝与代皇帝管民的各级官吏,就要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所以,历代皇**重视百姓上访,甚至设有登闻鼓,百姓可以直接到京师击鼓鸣冤。如有天灾,皇**要下罪已诏,向天祷告,并下令清查监狱,看是否有冤假错案。虽然他们这样是为了自已的江山永固,但这种敬天畏民的思想和行为,对老百姓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当然,也有个别帝王天不怕,地不怕,不仅残暴天道,而且封杀言论。西周的周厉王就是这么一个视民如草芥的混蛋。他在滥施暴政的同时,派人监视百姓,一旦发现有人批评他,便格杀勿论。如此一来,百姓谁也不敢说话,以致“道路以目“,在路上碰到熟人,只能以目示意。这下厉王高兴了,自以为无人诽谤他了,天下就太平了。但不到三年,积聚的民怨象火山一样喷发,人民起来造反,推翻了他的统治,把他发配到边远之地冻饿而死。这就是无视天道民心的下场。
皇帝头上那顶华贵耀眼的皇冠,其实是用天道民心铸就的紧箍咒,使他常怀敬畏之心,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皇冠和人头就会一起落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