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5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随笔] 孙 权:蒲草千里,圻上故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0 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南老人 于 2015-4-20 14:52 编辑

  孙权:蒲草千里,圻上故垒
  
  相传蒲圻这个地名(今湖北赤壁)的由来,因三国吴主孙权所作一首无题四言诗:
  
  蒲草千里,圻上故垒。
  莼蒲五月,川谷对鸣。
  
  也有一种说法,这首无题诗并非出自孙权,而是后人托伪之作,虽说有这一说,但也无确凿的史料和证据。
  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与孙权同时期的曹操父子,还有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况且,从孙权疆域经略始的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计,到太元二年四月(公元252年)他病逝,统治江东近60年之久,写下这几句诗也不足为奇。孙权的历史功绩不及曹操,思想内涵也不如曹操,文采也比不过曹操父子,但这首四言诗也算得上是写得有模有样。
  了解这首四言诗,就先得了解三国吴主孙权、蒲圻地名起源以及蒲圻的历史。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政治家。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邳州),传说是孙武二十二世后裔。其父孙坚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史书说其父孙坚“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其兄孙策,汉末群雄之一,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孙权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胆略超群。曹操曾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兄孙策身亡后,孙权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据有江东六郡。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逐鹿千里,大败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面对强兵压境,孙权果断决定,与刘备联军,由周瑜指挥,与曹操决战,最终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以三万人于赤壁(西北30多公里的长江岸畔)大破曹操,为日后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屯兵GA,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东吴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后来,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以后,刘备得了益州,孙权就派人去讨还荆州,双方为此剑拔弩张,关系紧张。现在民间有个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给世人的印象是,刘备是言而无信之辈,借东西不还。人们错认为他借的是整个荆州,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刘备取得益州及称汉中王,声势日涨,对孙权产生压力。孙权决定向曹操称臣,袭夺荆州。公元219年10月,孙权派吕蒙趁关羽北攻襄樊之机,偷袭驻守荆州地区的关羽军队,关羽活捉后被斩。荆州至此为曹、孙两家瓜分。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并随即兴兵问罪讨伐东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孙权果断迎击刘备,于彝陵之战大破蜀军。
  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孙权为吴王,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其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吴国始立,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实际已脱离曹魏控制。同年,曹魏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不如预期,只得引退。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蜀、吴互通使臣,关系缓和。三年后(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孙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南京市)。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庙号太祖,在位二十四年。
  纵观孙权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十八岁继承父兄之基业而成一方伟业。
  关于孙权,《江表传》记载,孙权生来方颐大口,目光炯炯有神。孙权出生时,孙坚见他的容貌非常高兴,认为此子将来必有富贵前程。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搜神记》说,吴夫人怀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孙坚听过夫人的说法后,喜不自胜的断言“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
  如何说《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作品,《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描述,依傍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不足以为信的话,可以看看史书《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这段文字足矣说明孙权的雄才大略。辛弃疾写过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辛弃疾这首词虽说一是借古讽今,二是表现了他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但在开篇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其意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不难看出,辛弃疾在词中对孙权的赞许。
  现在的赤壁古称蒲圻,当年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三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吴王孙权设置蒲圻县,因县址初建于蒲圻湖(今西凉湖畔衙门嘴)。
  关于蒲圻地名起源有多种说法。
  《元和郡县图志》载:“吴大帝分立蒲圻县,因蒲圻湖为名。”
  《读史方舆纪要卷》:载“以湖畔多蒲,故名也”,又有“蒲圻湖,一名西良湖……多生蒲苇,吴因以名县。”
  《湖广总志》载:“蒲圻湖,即西凉湖,以湖多出蒲草,吴置蒲圻县于湖侧”。
  《蒲圻县志》载:“蒲圻湖即西良湖,多生蒲草。”
  《湖北通志》载:“蒲圻县挹莼川之清流,有龙潭之美迹,山川绸缪,人物伟丽”。“地近莼塘,亦称莼川。”
  以上记载可充分证明蒲圻县得名于蒲圻湖,蒲圻湖得名比蒲圻县早得多。蒲圻湖得名于湖边长满了蒲草,蒲圻湖也就现在的西凉湖。
  从众多的有关蒲圻地名起源的说法中不难看出,与蒲草有关联。不仅孙权有诗为证,更有上述的史料记载。
  蒲草为何物?蒲草学名水烛,香蒲科香蒲属水生或沼生多年草本植物,常生长于河湖岸边沼泽地。是中国的一种野生蔬菜,如今在湖区、塘边依然可见这种植物。地名中的“蒲”和“圻分别有以下的表述。
  蒲,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经编织可以成蒲扇、蒲席等日用品。《礼记•杂记上》有文字说:“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这里的“蒲席”就是指用蒲叶编织的席子。
  圻,指万千里之地,地域、疆界和水岸边,《周书•职方》就有“万千里曰王圻”之说。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在《入彭蠡湖口》中有诗句“圻岸屡崩奔”,所谓“圻岸”就是水岸的意思。
  在唐贞观七年(公元633)的时候,因洪水泛滥,县址迁至鲍口,即今蒲圻石城所在。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吕岱先后均在蒲圻一带驻有重兵,吴主孙权三次在蒲圻陆口为诸军节度。
  再来说说孙权所作的这首无题四言诗,三国两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蓬勃发展,三国两晋时期的诗歌,曾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依次是三国前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
  孙权所处的时代正是三国前期的建安前后,四言诗、五言诗与杂言诗盛极一时,面对蓝天之下的蒲圻,山青水秀,蒲草茂盛,风光旖旎,一派江南美景,滔滔陆水从蒲圻城池环城而过,城西突兀,高低景致,尽收眼底,孙权应该不会无动于衷,有所怀感再所难免。
  这首四言诗还是一首藏头诗。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历代文人中不乏藏头诗高手,明朝大学问家徐渭游西湖时,面对平湖秋月胜景,即席写下一首七绝《平湖秋月》: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随行游览西湖的文士们一看,这首诗写得别致,把每句头连起来一读,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来是一首藏头诗。大家拍手称绝。
  徐渭这首藏头诗与孙权的藏头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孙权的“蒲草千里,圻上故垒;莼蒲五月,川谷对鸣”,每句的第一个字分别是“蒲圻莼川”,也正是地名“蒲圻”和别称“莼川”。如把“蒲圻莼川”作为诗题的话,难免有此牵强,无题正好,孙权是否有这样的思考就不得而知了。
  不仅如此,这首诗同时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孙权的山水情怀更是显而易见。“蒲草千里”的茂盛绿茵,“圻上故垒”的人文景观,孙权看到“莼蒲五月”草长莺飞,“川谷对鸣”的大地,一定是心旷神怡,无不沉醉于此
  山水诗起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山水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山水风物,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激荡于古人的胸中,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的时尚,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境界,甚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历代帝王又有谁不钟情于自己的大好江山,孙权作为一代帝王,创造了一篇篇光彩四溢的华章,委身于自然山水,纵情于江南风光,从中寻找一种精神寄托,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是不可。
  古往今来,中国的帝王好赋诗,几乎无一例外都好在诗词歌赋方面一展自己,以文治武功来彪炳史册,被后世以瞻仰。所以,中国古代帝王喜欢写诗,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孙权也应该难逃这个宿命。在历代帝王中,孙权的诗当然不是一流的,也罕有诗作流传,也难怪,他所处的时代烽火四起,战乱频仍,政权时常更迭,估计也难有几个帝王将相能静下心来写诗。
  帝王之中,写诗最多的应是清代的乾隆。据载,乾隆皇帝在位63年,总计写下了四万余首诗,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乾隆的诗作几乎没有一句能够在民间流传开来,也不被后人所著文学史、诗词史以及诗词论著所提及。诗写得好的帝王应该是与曹操,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挟天子以令诸侯”却胜似帝王,他的《苦寒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都是公允的名篇,《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不过,历代帝王诗赋蒲圻,可能仅此孙权,他的这首无题四言诗也应该是现存最早写蒲圻的诗。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发表于 2015-4-20 14:58 | 只看该作者
好介绍,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4-20 15:01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4-20 15:08 | 只看该作者
佩服、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20 15:2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后人,又是一个很好的史记。赤壁需要这样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4-20 17:2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先生介绍赤壁历文化的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9-21 10: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