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色鬼 于 2009-4-21 12:00 编辑
文章来源:人民铁道报
十几年前,台湾著名歌手姜育恒演唱的《驿动的心》曾深深地扣动我青春的心弦。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用“驿站意象”营造的寂寥旅行氛围,
曾使少年的我对古代的驿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南国的冬雨飘飘中,当官塘驿站这四个字跳入我的视线时,我仿佛瞬间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古代。驿站是古代传递官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现代车站用古驿站命名,使我的追古情思油然而生。
先说这官塘驿名称的由来。相传古时官府在此开挖水塘,称之为“官塘”,又因建有通往南粤之驿站而得名。现在的官塘驿镇位于湖北省赤壁市东北部,东临咸宁,南接崇阳,北眺嘉鱼,西临陆水湖风景区,是周边三县市七乡镇的商贸中心,素有赤壁北大门之称。
据相关史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官塘驿可谓简陋不堪,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还记得昔日所流传的一首民谣:“官塘半边牛屎街,三间茅屋两间歪,一间不歪卖草鞋,白天赶出活鬼来。”这首民谣真实地勾画出当时官塘驿的衰败萧条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镇上设有供销社、粮管所、银行等单位,但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这里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1年,原随阳镇、泉口镇和官塘驿镇三镇合一,使官塘驿镇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细雨中,我行走在官塘驿镇的街道上,看到镇上修筑的高速公路与铁路平行伸向远方,整治改造后的老街高楼林立。镇上新建了四条商业大街,街道两旁建了整齐划一的绿化带。六角花坛造型别致,宽敞的人行道旁,广玉兰、香樟树、桂花树香气四溢。走在林荫道上让人有风清云淡、春意常驻的惬意。观塘驿镇因此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楚天明星乡镇”。
京广线上的官塘驿站可谓官塘驿镇的“眼睛”,阅尽这里的沧桑巨变,折射这里今日的发展变迁。
官塘驿站站址设在镇西侧,始建于1937年,站场东西横向168米、南北纵向1700米,为四等中间站,建站初期属国民党政府粤汉铁路管理局所辖。车站当时仅有1股道,建有售票室和运转室,面积150平方米。1938年官塘驿镇沦陷后,站舍被日本侵略者炸毁,后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期间又重新修复。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列车通过能力,站场和线路几经扩建改造,目前设有6股道,2条专用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站以“中间站决不站中间”的豪迈誓言,精心做好各项工作,曾先后八次被评为“全国铁路先进集体”和“全路先进中间站”。
官塘驿一带至今还沿袭着赛鼓的民俗,这与三国时著名的赤壁之战有关。据说,当年诸葛亮忙于战事,来不及添置战鼓,但为了鼓舞士气,在民间收集了大量的脚盆,临时把牛皮往上面一蒙,当战鼓使用,大大威慑了曹军。赤壁之战后,脚盆鼓很快在赤壁和官塘驿一带的民间流传开来,人们把脚盆鼓当作胜利的象征和力量的源泉。每年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农村到处一片震耳欲聋的击鼓声,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报喜讯。在春节期间则有赛鼓的民俗:大约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一二百面鼓组成“鼓阵”,击鼓人身背长矛一根,鼓前茅后,酷似当年赤壁之战出征的勇士。击鼓队伍在领队的指挥下,一声令起,一片轰鸣,有震撼山岳之势,几里外都能听到雷鸣般的鼓响。
赛鼓风俗反映了官塘驿人从古至今奋发向上、奋勇争先的传统民风,不由使人联想到官塘驿站那“中间站决不站中间”的精神是否得益于传统民风的熏陶?
“站小志气大,永当排头兵。”这是官塘驿站站长金刚对官塘驿站工作的形象概括。而我想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包括车站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