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雾里清风 于 2016-6-16 08:23 编辑
在云水谣,村落中、溪岸旁、榕树下,或独自漫步,或呼朋唤友,随心所欲地走,在漫不经心之际,美仑美奂的景致便会跃入眼帘,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走进,也可以亲近。这里,每走一步都带情感的痕迹,每看一景都有历史的回声,就像陈年美酒,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醇厚…… ——题记
又是许久不曾动笔写些属于自己的文字了。 说起来,倍感惭愧。翻看最近的空间日志,辍笔时间居然是二年前,内容是一篇在赤壁试吃美食的体验。也许,有些习惯终究是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改变的。就像某些不可言明的怀念,往往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悄然而至,徘徊于心,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接着从心底淌出,一直流向闽西南那个遥远而又古老的村落里。 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哗与浮躁,这里,逸动的是洗尽铅华的纯朴和本真。溪流潺潺,山道幽幽,处处皆是土宅石桥古树,其间还有扑面而来的悠悠乡风。这里,就是曾经一度“躲在深闺人未识”,却因电影《云水谣》而声名远扬的“中国最美乡村”——云水谣。
那年,只为要去云水谣,我特意在头天晚上又看了一遍电影。 《云水谣》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两岸、历经动荡而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热血青年陈秋水的家“西螺”就是云水谣。其实,云水谣原来不叫云水谣,叫“长教”,更早的时候,生活在这里的客家人管她叫做“张窖”。影片导演陈家林说,他就是看中了云水谣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保存完好的土楼民居建筑,所以才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拍摄的。 云水谣四面环山,纵横十余里,盈盈山水间,汩汩流淌的长教溪蜿蜒穿过,留下一滩滩绿草、一湾湾碧水,然后流向远方的山峦。 顺着溪岸穿村而过的古驿道,是清一色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一眼望去,逶迤于溪岸和山道间。道旁矗立一座座土楼老厝,或方形、或圆形,形态各异而气势如虹,岁月的磨砺并没有让这条驿道日渐衰老,今天的它更加焕发出一种苍劲和大气,游人与村人穿梭来往,店铺里的生意也异常热闹,我想这应该就是传统与现代华丽交融的最好体现吧。
与驿道同样古老的是浓荫蔽日的榕树,沿着溪边鹅卵石道踏入村子里,一抬首,便能望见这十多棵古榕树。它们如同巨人一样伫立在溪岸道旁,远远看,铺天盖地的霸气外露,蔚为壮观。当你走进它们,你会觉得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枝干参天,郁郁葱葱的树叶低垂着,硕大的根系扎在地面上,似虬龙般盘根错节。坐在老榕树下,听溪流潺潺,沐乡风徐徐,看淳朴安闲的乡民走过,一种亲近乡土、回归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如果说,古道、古榕是云水谣数百年宁静和惬意的见证,土楼则是这里村民朝夕相处的亲人。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和贵楼与怀远楼了。
和贵楼与怀远楼相距不远,沿途由长教溪串联,景色优美,一派田园风光。据称,建于清代雍正十年的和贵楼是南靖最高的土楼,它的桩基打在沼泽地上,历经二百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不能不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怀远楼与和贵楼最大的不同在于外观,前者是圆型,后者是方型。怀远楼的构建同样不简单,历经沧桑岿然不动,主要得力于它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的高大楼基。客家人出于历史原因,为着本族利益,喜欢聚族而居、和睦相处,而建造土楼本身就体现了他们的这种家族需要。无怪有人说,一部土楼史,就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在和贵楼与怀远楼之间,还有一座建在长教溪边的二层木楼和一座大水车,这里已然成为云水谣的地标之一了。电影《云水谣》就是在这里取的外景,这座楼便成了男女主人公陈秋水、王碧云相亲相爱私定终身的地方。
影片中,王碧云架着画板作画、在陈秋水身边洗头发的情景,真的很美。她是富有人家的千金小姐,相貌百里挑一又有才气,原本可以拥有美满的未来,只可惜遇到了陈秋水。她甘愿在岁月轮回中埋藏青春、苦苦等了他六十年,只因为年轻时共同许下的承诺。不过,在我看来,王碧云或许是幸福的,因为陈秋水的内心深处,还是被她牢牢的完全占据。不然多年之后,当身处高原的陈秋水听到“有个叫王碧云的女同志找你”这句话时,怎么会表现出那样的激动,要知道,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走路尚且要慢,更何况是奔跑呢?
真正来到云水谣,我实在想不出更多的溢美之词来形容她了,心底的一声长吁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惊艳与感动。第一次总是最美好,也是最难忘的。回程时,再度凝望那条蜿蜒曲折的鹅卵石古驿道,静默中浸透着沧桑的石块,依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云水谣人的悲欢离合以及梦想与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