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生长在满清衰败列强入侵的动荡年代。怀抱以文治国理想的他,从15岁参加科举考试算起,在近30个年头里20多次走进考场,却屡屡铩羽而归,直到41岁才终于高中状元。而那一年,也正是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中华民族正从战争的惨败中慢慢觉醒。
1出生动荡年代,甲午战败,戊戌未成张謇生长在满清衰败列强入侵的动荡年代。怀抱以文治国理想的他,从15岁参加科举考试算起,在近30个年头里20多次走进考场,却屡屡铩羽而归,直到41岁才终于高中状元。而那一年,也正是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后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中华民族正从战争的惨败中慢慢觉醒。
▲中国因甲午战争惨败与日本签下《马关条约》
1898年,自上而下的戊戌变法掀起了社会变革的第一个高潮,推动整个中国开始了社会的转型和变革。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试图以戊戌变法挽救即将崩溃的大清帝国,同时期的孙中山则选择以革命推翻满清。
然而由于戊戌变法理论过多,操作性较弱,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过于激烈的改革损害了守旧派的利益划分,遭到强烈抵制和阻挠,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这场依靠着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进行的改革,以血的教训宣告失败。
2怀抱实业救国理想,状元郎弃文从商光荣及第后没多久,张謇因父亲病故返乡守孝,由此因缘际会在故乡通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南通市一步步实现他实业救国的抱负。 秉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的心情,张謇在张之洞的举荐下,创办了南通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当时开厂政府不给钱,只给资格和名分。张謇自己也没钱于是想到办立股份制,叫“官领商办”,有别于当时另外的一些股份制“官督商办”(官督商办:通过来自民间招募的资金或是政府垫资作为运营资本,启动商业生产。企业的用人、行政和理财大权由洋务派委派的总办或督办掌握,盈亏全由企业负担,与政府无关。)最后张謇代表官方来领官方的官基,然后找一些大股东一起办厂,开启了实际意义上的中国近代股份制的滥殇。
“大生”之名源于周易的“天之大德曰生”。这座纱厂就像是丝线的线头,张謇就在千丝万缕的办厂过程中,慢慢摸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用完原料,剩下废料,废料又是下一个厂的原料。这样循环使用,既能减少污染,又能将战争、灾荒等外界的影响降到最小。张謇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产业链关系组织办起了很多厂,开了中国近代循环工业的先河,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循环经济。 中国古代社会向来坚持农本商末的传统。然而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内地设厂投资。这促使部分开明官绅意识到,必须发展民族工商业以救亡图存。
张謇抛开士农工商的等级列序,完成状元办厂、文人办企业、官员办实业的角色转换。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心中的实业救国必须建立在新技术、新思想的基础之上。
3坚持基础教育,首重师范兴国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中国的进步官绅开始意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1901年,慈禧上谕“新政”,在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建议下,张謇著成改革方案“变法评议”,敲开中国教改的门扉。 当时南通的学务官员们首先追求的是“政绩工程”,觉得办大学好,看上去规模大、成效好。但是史学家罗振玉和张謇他们主张应该先办师范和小学、中学,不应该去办像山东大学堂那样的大学堂。他们认为,教育不能够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应该先从小学办起,然后再到大学。而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需要能够教近代化课程的师资,所以首先得办师范。于是就提出了一个“首重师范”的观念。 1902年,清光绪28年,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立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正式成立。
▲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立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全景
到民国初年20年代的时候,张謇就已经基本实现了把南通办成一个中国教育示范圈的梦想。他创办了很多学校,从师范、幼稚园,小学、中学、专门学堂、实业学堂到大学。他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实践。而在办大生纱厂的过程当中,他又设置了纺织传习所用来做人才培养,从今天来看就是标准的厂办校的模式。 在张謇“父实业而母教育”,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的基础上,370多所各类学校在南通诞生,义务教育普及率达21%,领先全中国十年。工厂、学校、医院、公园、剧院、博物馆,在这座农耕小镇一应俱全。电灯、电话率先走进了南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张謇的人文关怀充斥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南通俨然成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办了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以后,整个南通的社会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南通有很多个中国近代的第一,其中很少有由政府举办的,大部分的社会事业,包括医疗、慈善、交通运输、电力等等,都是南通地方上用自己的力量办起来的。
到了民国初期,南通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模范县。
4张謇留给后人的思考
▲张謇 胡适写过一个序,说“张季直(张謇,字季直)先生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英雄”,这个“失败”并不是指他个人的失败,他独立开辟了数十条道路,养活了数百万人,造福一方。但是因为身处那个时代,国家和民族落入那样的结局当中,他不能凭一人之力去完全改变一个国家的历史。 今天我们谈到教育会想到蔡元培,谈到立宪运动就想到康有为、梁启超。而在任何领域都极具前瞻性的张謇因为涉足的领域太多,光环太多,所以常常被淹没了名声。 梁启超评价张謇是“崛起于新旧两界限之中的过渡时代英雄”,余秋雨也盛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时势造英雄或是英雄造时代,张謇在南通的自治成绩至今仍让人难以望其项背,他在南通的传奇也都难以超越,难也复制。
如果100年前的中国人推崇的是像他这样敢为先下先的实业家,中国的命运是不是会变得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