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元节感怀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三日,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的节日"中元节",也叫"七月半",俗称"鬼节",这是一个祭祀逝去先人的节日。 “中元节”,也称"孟兰盆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固定的节日,但各地风俗不同,时间也不相同。
我们的家乡随阳许多地方,有的姓氏是七月十三,也有姓氏是七月十四的,出处不知何来,小时候听我爷爷老一辈人讲过一句:"君家十三,民家十四,和尚道土十五,十六",这句流传至今的话,我至今还搞不明白。我家乡雷郑湾是七月十三的月半,我们左右邻近村庄,袁家,童家,卢家,是七月十四的月半。
“中元节七月半",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中元节(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府之门,也是地府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古时,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我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自小受爷爷及村中老人的教诲影响,对老祖宗遗传下来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一直心存敬畏之心,也一直在努力传承保留发扬。中元节是一个与清明节有着相似的传统节日,都是慎终追远,纪念先人的特殊节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虽身在异乡,但我还是深深怀念我逝去的爷爷奶奶,和所有在天国里的亲人先祖。
古语云:"上为宗祖,下为儿孙",本人认为,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一些习俗,信念还是不能丢,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前进,老祖宗不能忘,老传统不能丢。国学里提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的根本理念还是要坚守的,几千年的"孝,悌"文化还是要传承的。孝敬父母,敬重先人这条不能忘,不能少。
如今我已外出二十年了,七月半从沒回到过家,但七月半这个日子,一直在我心中不忘。每年到了七月半这一天,我都会多弄些荤菜,在中午吃饭时,倒上酒,心中默念几句逝去的爷爷奶奶,先人来过节,有几年中我还买了些冥纸在外面烧了,大家别笑话我,这些举动,也许在有些人眼中,特别是现在八零,九零后年轻人,他们认为不可思议,认为我是搞封建迷信活动,但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都一直坚持做,并且还要教我孩子后代也要一直做下去,传承有责,不做数典忘祖的人。
七月半,哀思悠悠,今天又勾起了我的无限思绪回忆,我出生在七十年代,记事起,爷爷每到了七月半,只能偷偷地烧点纸给先人,毛时代,当时这种传统习俗是当作封建迷信活动来抓的,是不允许的。八十年代后,百废俱兴,这项传统习俗也慢慢恢复了,一年比一年热闹,隆重。
一直记得当年爷爷在世时,他老人家早早就会买很多用传统工艺做的纸,俗称"迷信纸",在月半那天,全家人早早动手,将纸叠成像信封那么大,厚厚的一封,再将白纸包好,用浆糊粘好,俗称"包袱钱”。我家每年都包一大筐,几百封,然后再用毛笔在上面写上先人的称呼,名号,注明,谁收,谁寄,多少封。别小看写"包袱钱",其实这种包写"包袱"是很复杂繁琐的事情,记得当时一般人还不会写,当年我们湾里只有几个老人会写,一个是雷家一位叫瑞青的大爷,他是一位老教师,还一位是我大伯,都是读过老书的人,年青人沒几个会写的,沒学过,没见过,这种传统习俗中断了二三十年,所以会写的不多。
"包袱钱”的格式,称呼都是有讲高究的,"高,曾,祖,考,子,孙,曾,玄”这些称谓不能乱,我十几岁时爷爷,伯父就将我家房內的各代先人的名讳称呼教给我了,一套残谱我十几岁就开始翻阅看了多遍了,我可往上追朔我先祖十七代人的名号,故我成了当时族内为数不多,能写知道写七月半"包袱钱"的人,每年七月半我都要写一整天,我家祖上亲房里故去的,高,曾,伯,叔祖几十个,好多无后了,我爷爷承祧多家,都要个个写到,一写大半天时间,自家写完了,我还要帮别人家写,教别人写,这种一直到九七年,我才沒写过"包袱钱"了,出来以后这些年,都是我父亲,姐夫在写,在烧。
回想当年在家时,我们雷郑湾的七月半还是很隆重的,七月半那天,许多外嫁的姑娘,姊妹,都要送些纸钱回家,烧给故去的新人,七月半,湾里都要宰一两头肥猪,家家都会备上丰盛的午餐晚餐,煮上好多大块肉,中午,晚上都要在饭桌上祭奠先人,摆上酒,盛上饭,肉,鱼。 吃饭时,先不能动筷,先要念上逝去的先人的名号,我们那俗称"叫饭",招待先人回家过节,饭前每个人都表情肃穆,心情沉重。
每年这一天,特別是老年人是很怀念逝去的先人的,格外伤感,记得我爷爷奶奶在世时,这一天他们都很忧伤,特别是我奶奶,还有我母亲,在黄昏时都要哭一场,她们哭她娘家逝去的亲人,(我爷爷已去世二十八年了,奶奶也去世二十年了)爷爷奶奶在世时过七月半的场景,我依然沒忘,他们会讲先人的传奇故事,也会讲他们一生中的苦难经历,教肓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尊敬先人。 爷爷奶奶他们去世了这么多年,他们的音容犹在,一直不忘,特别是在清明节,七月半这些特殊日子里,我十分怀念他们,不忘爷爷奶奶养育教诲之恩。
想当年,家乡七月半这天黄昏时,最热闹,最隆重的时刻到了,几十户人家,不约而同,用竹筐装着写好的"包袱钱",抬到村口大路上,一户一堆,全部将"包袱钱”摆放在稻草上,摆上祭品,燃上香烛,最后点然稻草,引燃"包袱钱"一起燃起,家家点燃鞭炮。一堆堆熊熊大火,一齐燃起,很是壮观,熊熊的旺火,预示着子孫后代绵延不息,代代红火。 一时鞭炮声,还夹杂一些大娘,大奶的凄凉,伤心的哭声,形成了我们家乡七月半一道奇特的祭祀场景,一堆堆燃起的大火,升起的一缕缕烟雾,化作对已故先人无尽的追思,纪念。
如今身在异乡,但那挥之不去的乡愁与对家乡的思念,永远抹不去,七月半,祭祀先人,一个流传千古的民俗,无论我走到何方,我都不会忘记,这个传统习俗,我将会永远传承。
也希望大家珍惜现在,不忘过去,好好善待珍惜你们身边健在的长辈,孝敬自已的父母。七月半,愿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先人们在天堂里安息。
郑氏雷人中元日有感而作
本帖最后由 郑氏雷人 于 2018-8-25 09:20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