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9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兵部尚书方逢时和张居正的迥异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 0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凡能成大器的人都是那种在人生的风雨颠簸中千锤百炼,百折不挠。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出人头地,称为人中龙凤。而那些能够千古留名,让人称颂不己的人物,更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明代改革家张居正更加称得上是这类人中的顶尖翘楚。
    张居正从小聪颖过人,号称神童。机敏灵俐,才高八斗,深得荆州知府李土翱的赏识,虽然连湖广巡抚顾璘也认为:“此子将相才也”。但为了磨炼他的心志,故意让他晚些时候成为举人。所以直到1547(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才中进士,获得庶吉士职位。此职位非同小可,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是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个职位实际上为他今后成为内阁首辅,连接上了一条快速直达的道路。然后他又幸运的获得后来成为内阁首辅的内阁重臣徐阶的赏识,并且成为他的得意门生。他的仕途也就更加充满了光明。嘉靖二十八年,他根据时弊,踌躇满志的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政治主张《论时政疏》,但是并没有引起朝庭重视,他有些失意。于是在第二年请病假回到故乡江陵。他开始游山玩水,消磨时光。在游玩中他发现“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不由得引发了他的恻隐之心,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驱动他重返了政坛。
        此次凤凰涅槃似的浴火重生,注定会在后来中国掀起惊涛骇浪。嘉靖三十六(1557)年 。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他开始学习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的处事方法。终于在隆庆元年(1567)年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正式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升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有了很大的权势,离权力的最颠峰,仅差一小步。
       而此时张居正的同乡方逢时因为抗倭有功,也开始巡抚辽东,大同。对付当时最凶狠部落-俺答。方逢时出生于嘉靖二年,比张居正大二岁,在嘉靖二十年,仅仅只有十八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然后从江苏宜兴任知县开始仕途的。方逢时虽然才情俱佳,然而天高皇帝远,兢兢业业的拼博了近三十年,才获此要职,也算是仕途平稳,称得上是人中龙凤。方逢时与张居正认识应该是在方逢时曾在朝中任户部主事,工部郎中等职的时候。作为同乡,以方逢时善于观察,灵机应变的性格,两个人关系非同一般。张居正善于发现人才,也会结交,使用人才。尤其是军队中有能力的人,他都会交朋结友,认真对待,以保证自己在军队中的势力。方逢时不仅在政治上,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能力,张居正对方逢时可以说是识英雄,重英雄,由相识到相熟,又由相熟到相知,最后甚至是惜惜相惜。
       张居正大权在握,办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先后是隆庆,万历两帝老师,所以行事高调。及至隆庆托孤,在李太后,大太监冯保的帮助下,成为首辅,掌理国政。连万历皇帝也敬让三分,所以张居正在世之时,权倾朝野,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无人可望其项背的政治猛人。方逢时因为并非皇帝近臣,所以行事低调,常常审时度势,凡事见机行事,一步一个脚印,仕途平稳不惊。两个俱有才情,性格迥异的老乡自然融合,凝结在一起,是必然的。方逢时也不负众望,抗倭平虏都有优秀的表现。最佳表现是在隆庆四年,上任大同巡抚之日,就遭到俺答集结其他部族发起猛攻的下马威,然而方逢时也并非吃素之人,他布置马芳等人暗设伏兵,给予了以前拥兵进入中原都如入无人之地的俺答,前所末有过的失败。张居正后来在《答方金湖计服三卫属夷书》:“而 宣 辽 两军,合而蹙击,彼既饥疲,又各护其获,败不相救。”就是方逢时在征服俺答的战争中使用奇计的描述。同年数月后,方逢时又自作主张善待敌对方-俺答叛逃过来的孙子把汉那吉,同时与总督王崇古上疏朝庭陈说与蒙古关糸的上、中、下三策,而上策是和好互市。在张居正,高拱,张四维等朝庭重臣的极力支持下,得以成功。这件事情对明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旅程碑。张居正随后的经济改革得以成功实施,使当时明朝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最有力的保证。
      不能不说这个事件的成功是因为这些官员都是有着商字背景的,以王祟古,张四维为代表的晋商集团就是当时的顶级富豪。其实明朝是一个崇尚商业的社会,不管朝庭有无禁令,沿海的海外贸易早在宋代以前,就一直空前繁华。明代北方外族也一直因为贸易需要与中原进行持久的战争,因为利益驱使,所以既使朝庭禁止,对外贸易仍以走私的形式非常猖獗,无法扼制,官员与地方豪坤都多有参与,朝庭置定的政令,常常如同虚设。其实朝庭自身也需要财政来源,对堵漏之事,只要不太过分,多数时间都置若罔闻。甚至在某些时候,朝庭还特恩开展对外贸易。
     只是这些时候外贸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及张居正后来改革,“重农重商,农商互补”的政策造就的空前繁荣。所以张居正的同乡好友方逢时及晋商代表总督王崇古,促成的“隆庆和议”。对张居正的经济改革,至关重要。由于边境稳定和互市物资交流频繁,由此新开辟了一条由中原内陆通向世界的万里商路,使内陆湖广到北方一线物资,进入边境互市与边外物资互相贸易,不仅仅是蒙古,甚至涉及到俄罗斯和欧州。改变了以前沿海为主的海外贸易。海陆对外贸易同时在空前良好的经济政策下,造就了当时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萌芽国家,其科技领先,社会开放发达的情况令海外诸国神往,世界上大部分白银因为购买中国物资,而大量进入中国,明朝中国也被称为“白银帝国”。
     张居正在与王祟古的《与王鉴川议坚封贡之事》书牍二:“金湖既去,代者恐未必相成,须借公威望,屈留数月,庶可免事后之虑耳。”
     金湖就是方逢时,“隆庆和议”刚刚成功,方逢时却因为母亲去世,不得丁忧回家,边境的责任都落到王崇古身上,张居正多次劝慰和鼓励王崇古担当好镇守边域重任。从历史事实看,张居正从来都是知人善任,不太刻意树立党羽,但是仍有很多支持和拥护的人。方逢时作为同乡,在丁忧回来后,被张居正重用代理王崇古任总督,管理边境和互市,成绩斐然。这也是张居正对其另眼相看的原因。《与蓟辽总督方金湖言任事》的信中,便以“明兴以来,国有艰巨之事,众所巽愞观望而不敢承者,率楚人当之”的语气,激励与鼓舞时任蓟辽总督,同是楚人的方逢时应该率先为国效忠。
       没多久,方逢时就升任兵部尚书,仍兼总督。此时的方逢时也进了内阁,与张居正一起共事参政议政,甚至还短暂的任过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方逢时任兵部尚书的时候,有戚继光总兵蓟镇,他的部下训练良好,装备精锐,放在守卫京城的最重要位置。边境大同有号称明朝第一勇士的马芳,辽东有与戚继光并称为“南戚北李”的猛将李成梁。明朝的军事力量在此时由以前的柔弱变得非常强悍。后来的“万厉三征”帮助朝鲜彻底打败日本,让日本彻底臣服中国,充分展示了它的实力。
     张居正曾在《答总督方金湖》中写道:“事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鼓励方逢时要敢于打破陈规旧制,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胆行事。这是任用人才的名言,只到今天仍然被引为经典。其实张居正与方逢时有很多书信往来,其中有很多是张居正对方逢时处理事情的要求和方法,信中内容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方逢时善于审时度势,从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的关系和各党派之间的斗争中,他敏锐的嗅觉到了别人所不能预料的东西,所以他在权势熏天的时候能够急流勇退,终于在万历九年幸运的获得同乡好友张居正的同意而致仕(离休)。并且获得万历皇帝亲笔御书“尽忠”二字,是对其为朝庭效忠的肯定,这也是皇帝对大臣的最高评价。
        其实张居正身体因为过份的操劳,己经每况日下,他知道方逢时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和处理事情的人。他也明白方逢时致仕的原因,只是他身处权力的最巅峰,各党派都盯着他,稍有差池就会跌落得粉身碎骨,不管担子多么重,他只能扛着,不敢忪懈半分,己经是只能上不能下,十分尴尬的地位。既使他的父亲亡故,按照明代礼制,张居正必须丁忧二十七个月,恰恰这时候正是改革的最重要时期,所以万历皇帝曰:“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赖,岂可一日离朕?父制当守,君父尤重,准过七七,不随朝,你部里即往谕着,不必具辞。”使用“夺情”礼制解了张居正的丁忧。
     可是在这个可以使张居正不用丁忧的“夺情”圣谕下来之前后,不仅其他党派,甚至他的同乡和门生都为他没有丁忧的事情弹赅他。让他更加感受责任重大,危机四伏。
       方逢时可能也在这件事情上看到了张居正的尴尬,作为朋友和同乡,以方逢时的能力和地位,可以说是张居正最有力的支持,可是方逢时也非常明白,随着万历皇帝的逐渐长大成熟,张居正不可能永远有来自宫内李太后和大太监冯保之类的人物有力的支持,他忧虑的是张居正和皇帝的矛盾,以及来自各党派间紧锣密布的明争暗斗。所以他很明智的选择了退隐。方逢时退隐的第二年,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的张居正,带着深深的遗憾,英年早逝了。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张居正辅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张诚是万历皇帝早年安插在张居正身边的一名探子,丘则是当年张居正厌而不升的旧臣。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诬,以至株连亲友,荆川骚动。张敬修不堪严刑追逼,痛写血书鸣冤,然后自缢身死。三子张懋修投井自杀未遂,又绝食未死。张氏子孙家属饿死及自杀者数十人。张居正的母亲年逾八旬,惶惧哭泣,求死不得。事情的发生,离张居正去世只有一年又十个月。
         而在家乡的方逢时也生怕株连,低调隐秘,面对皇帝派来的探臣,装疯卖傻。好在方逢时在朝中时为人低调,善于处理事情,没有得罪过人。因为“隆庆和议”使国家稳定,朝庭借此在张居正改革中得到很大改善,万历皇帝对方逢时并不讨厌。加之处理此事,时任首辅的张四维,是方逢时老上级及好友王崇古的外甥,更加因为和王崇古促成“隆庆和议”后,在互市中和张四维、王崇古为代表的晋商集团有很深的渊源,方逢时侥幸躲过此劫。
       方逢时此后在家乡作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诗集《大隐楼集》,是他回到家乡整理编撰的重要典籍,将自己在边塞的经历见闻与感想记录下来。“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只有顶尖的人才会大隐,汉代东方朔凭智慧把朝野当作休闲隐身之所,超凡脱俗,常用诙谐的语言和智慧影响开明的汉武帝,为大隐之典范。方逢时也是这样的类似人物,在喧嚣复杂的朝野,善于随机应变,大智若愚、淡然处之。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能够放弃荣耀,急流勇退,隐没于尘世间,这样进退自如,出没于尘世和朝野之间,游刃有余的人生,才是高明大隐的人生。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发表于 2016-10-3 08:34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大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10-3 10:32 | 只看该作者
世上再无张居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10-3 13:22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 13: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也祝您及所有的朋友们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0-3 14:06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已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0-3 16:10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伴君如伴虎。位高权重不等于一劳永逸,权倾朝野也不等于一言就是不变的九鼎。激流勇退,水莫荡溢,超凡要脱俗,人生处处要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10-4 03:12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好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10-6 15:53 | 只看该作者
出来混,迟早要还。近则自己,远则子孙。对于张居正,没什么好同情的,他是怎么上台的,心里有数。权大欺主,不死才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5-1-27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