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41|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2017春节杂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梦回故乡 于 2017-2-1 16:32 编辑

    大年初四夜晚,回到武汉,我的年算是过完了。我把剩余的几天春节假期留给自己。一清静下来,我又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请容许我像往年一样,继续写点春节杂记吧。
    品味岁月,品味人生,看大人慢慢变老,看小孩慢慢长大,年复一年无量寿,春又一春琉璃光。过年,其实就是人们统一放下工作与生计,与家人与亲戚与朋友静心品味岁月。几千年中华文明从没间断,生生不息,我们中国人的几大传统节日起了很大的调剂作用。
      那些说过年没有味道,说年味一年不如一年的说法,我完全不赞同。我认为,每一年的过年都是有味道的,不论贫富、不论贵贱。就生命而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个热爱生活、内心平静的人,永远不会说过年没有味道,就像不会说人生没有味道一样。
      边写边贴。此次行文不再以时间为线索不再写流水账,而是分一些主题或片段来组合成春节杂记,不必太长,也不可太短。限于本人的知识、见识、阅历、感悟,可能会俗不可耐,十分浅薄,请尽情拍砖批判,我心简单,不怕丑。如果没有人阅读,就算是我弄点文字自娱自乐吧。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4 赤币 +50 收起 理由
风过了无痕 + 2 + 50 赞一个!
烽火连篇 + 2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20:23 | 只看该作者
杂记一:同学聚会
春节正是人们回乡最集中的时段。每到春节前几天,在外谋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回到了赤壁市或西凉湖乡村。腊月28日我们举行了初中同学聚会(西凉中学90届同学聚会)。聚会包括午宴、下午K歌、晚宴、玩牌喝茶、开房休息,共有近30人参加,算是搞得比较热乎。
我不是热衷于搞同学聚会的积极分子,但绝不属于排斥同学聚会的那种人。我觉得大型聚会搞一次即可,不必年年搞,不必经常搞。小范围同学聚会不在此论之列。
毕业后一晃好多年没有见面没有团聚过,确实是有一次大型聚会的必要的。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我参加过大学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高中同学聚会我前两年也参加过一次,其实就是在赤壁市找一个酒楼喝酒,挤满两桌。我也是无意中碰上的。高中同学腊月底的传统聚会年年都搞,我参加过一次就不必再参加了。此外,我2016年清明前夜还参加过西凉中学89届学哥学姐们的一次同学聚会。
此次初中同学(包括小学同学)聚会,意义自然不必说了,大家真正从西凉湖那片乡土成长起来的,好多发小好多小伙伴真有二三十年没有见面娱乐了。小时候大家都穷啊,想大声唱歌大口吃肉都是难事,如今人人生活富足,何不来一次大型联欢?正如我较早前在微信群里发出聚会征求意见书里提到那样,“一场大规模聚会,是最经济最节约时间的见面方式”,因为你很难一个个见、一个个地去见面。相聚一堂,最划算。
在此,请容许我分享一下我在聚会前受同学指派起草的通知书吧,通知书旨在呼吁大家珍视同学情,同时也唤起对我们共同的故乡西凉湖的一片乡情。
关于举办“西凉中学90届同学聚会”的通知
亲爱的同学们、同乡们:
时光匆匆,弹指一挥间,我们都已进入中年,青春年华正在消逝。时光终将把我们每个人埋葬,人生苦短!
西凉湖是我们共同的故乡,大家都是从那片纯净的乡土走出来的,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有着共同的情怀。回想三十年前,我们这群青涩少年能同窗共读,同学一场,真是缘分啊。昔日的小学校舍、初中校舍,早已湮没在岁月的变迁中。但年少同窗的点点滴滴,依然常常被大家忆起。得益于现代通讯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同学微信群里玩耍、交流,感觉很亲切。
我们成长、奋斗的这二三十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二三十年。其中一个显著变革是城市化。绝大部分同学早已离开了西凉乡村,在赤壁市或者其他城市为了理想而努力,为了家庭而劳碌。平时大家都在天南地北忙于生计,难以大规模重聚,而一到过年,都会候鸟般地回来,与父母与孩子与家人团圆。因此,我们考虑在2017年春节大家都回赤壁之际搞一场大的聚会。
聚会倡议前几天在微信群简单发出后,得到很多同学热情响应,纷纷报名参加。
经筹委会连夜讨论,并征求报名参会同学意见后,基本就本次同学聚会达成了统一意见,现发布正式通知:
兹定于腊月28日举行西凉中学90届同学聚会。
一、地点:就餐地点定在赤壁小镇餐馆(众城国际正对面);K歌地点是东方梦巴黎(赤壁大酒店往陆水方向两百米)。
二、参会对象:90届初中毕业的同学,以及一起读过小学、初中的同学,留级或者调皮捣蛋辍学的同学,均可参加;高于90届的学哥学姐们或低于90届的学弟学妹们也欢迎参加。
三、主旨:缅怀同学情谊,分享人生感悟,挥洒青春激情,祈福西凉美好愿景,增强团结,共勉奋进。
四、组织原则:1平等2友好3自愿4不提倡带孩子、家属5安全自负。
五、活动安排:
腊月28日上午十一点前到众城国际二楼茶楼报到集合,然后集体前往对面的赤壁小镇餐馆午宴。下午全体参加K歌联欢会,K歌地点:东方梦巴黎8888房;晚上六点半晚宴,晚宴后可打牌、喝茶、唠嗑、开房休息。
六、经费预算:AA制,参会同学,预计每人需缴300元保底(上不封顶。接受热心同学慷慨赞助)
七、费用支出及管理:推举某某某同学为财务总监,就餐费用、K歌联欢、酒水烟茶点心、棋牌休闲、客房住宿均由她负责结账,聚会完毕公示支出明细。如有少量资金结余,存起作为以后同学聚会基金或作爱心慈善活动。参会同学请在今晚9点前通过微信转账方式将300元转给某某某,不会微信转账的也可到时交现金。
不必在此叙述聚会的具体情况了。总体来说,此次聚会参加人数基本达到了组织者预期人数。午宴本来只有20人的,下午K歌时,同学们兴致高涨,直接微信或电话呼唤一些隐身的同学赶来了,晚宴人数增加到30多人。聚会还献了爱心,同学们纷纷解囊,给一位身体有病生活较困难的女生现场捐款。
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会有这么多的同学。当然,也有极少数同学由于性格原因不愿参加,还有个别同学身居政府要职,不方便参加,这些都可理解,同学聚会的一个原则就是自愿,人家来与不来是各人自由。
筹委会在聚会结束后要求我起草一份把某某某同学踢出微信群的开除通知,我认为大可不必,就当是玩笑吧。某位同学平时在微信群里跟大家聊得热乎,离聚会地点也近,一旦真的聚会,不来参加,也不请假也不说明无法参加的原因,着实让筹委会同学反感。相比之下,另有一位同学,抽不出空参加活动,但他也交了几百元钱来以示支持。
有人说,同学聚会总会有一些同学借机炫耀。我是完全看不出来的,无论是大学、高中还是本次初中同学聚会,我都没有看出谁会借聚会炫耀自己。有些同学可能混得相对较好些,但大家早已知道,他本人即使是在酒兴正浓谈点他的经历与状况,也无非是一种自然的喜悦,说者高兴,听者也高兴。聚会就该如此,大家对你的成功感兴趣,你就可以尽情讲些让大家分享与启迪,大家对你不够如意的现状较关切,你也可以倾诉出来,听取大家的鼓励与祝福。
同学聚会总是喧哗的。同学的绰号、记忆中一些深刻的故事,一句句玩笑、一声声由衷的赞美,一句句故意夸张的嘲讽,仿佛一只只气球,在喧哗的空气中腾起,又啪地一声炸响。聚会的时间都很短暂,最多也就持续大半天,所以很难深入谈心。一张张笑脸后就是欢乐的少儿时光。少儿时候,你除了经常幻想自己未来会是干什么事业什么状况,也会猜想同学未来会是怎样的。而此时此刻,你就处于“未来”了。时光就是如此神奇。
此次初中同学聚会又可看出,同学们都把回家过年(赤壁市或西凉湖乡村老家)作为传统。越到这个年龄,大家越意识到家庭团圆的重要性。金钱与地位,从来都不是人生唯一追求的目标。家庭美满、生活幸福才是我们每个平常人始终的追求。
以我在聚会K歌时即兴吟出的一首小诗结束“同学聚会”的文字吧:
同学相聚凯歌放,
把酒言欢诉衷肠。
遥想少儿同窗情,
不枉在此会一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7-2-1 21:01 | 只看该作者
年复一年无量寿,春又一春琉璃光,感慨万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2-1 21:02 | 只看该作者
我要长期关注楼主个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2-1 21:15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2-1 22:07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调节剂,品味岁月,写的好,只是如今的人品味过度,多了攀比,多了炫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2-2 00:38 | 只看该作者

RE: 2017春节杂记

本帖最后由 梦回故乡 于 2017-2-2 09:56 编辑

重复发布了同学聚会的文字,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2-2 00:39 | 只看该作者
杂记二: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大年三十与初一。
一些规定,至今还存在于西凉乡村,人们不敢轻易违反,特别是老年人尤为重视。比如,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大年三十与初一。
腊月二十八我参加同学聚会后,当夜携养女住宿于同学们安排的宾馆中,我自己在赤壁市没有房产。腊月二十九日上午,我把养女委托给一位女同学照看,开车把弟弟一家四口送回乡下过年,姐姐和姐夫也一同坐我的车去我家,拿鱼丸子等年货后再返回赤壁。
这些年,每年都是除夕前一两天弟弟一家四口回乡村过年,他们不喜欢在赤壁市过年,说在城里过年没有乡村过年有味。而姐姐一家则也是这个时候去我我们家那里拿一些刚做好的年货,鱼丸子、南瓜丸子、鱼糕或刚从湖里捞起来的鲜鱼等,老爸老妈已为她准备好了。她自己的婆家在西凉咀的一个村庄,公公、婆婆十几年前就不在乡村居住,也是在赤壁市。
一路上,姐姐说好想在我们的乡村老家与爸妈、弟弟一家一起过年,但爸妈就是不同意。弟弟和弟媳也是希望姐姐一家跟他们一起过年,因为人多热闹。我们村庄刘家湾现在也只有十来户人家有人在了,弟媳就怕过年难以找到好伙伴打麻将,因此她就想姐姐一家一起过年。我说这很好办呀,那就让姐姐一家在一起过年吧,姐姐出点过年生活费给爸妈吧。弟媳说,不是钱的问题,你妈就是死脑筋,说女儿不能在家过年。
果然,到了刘家湾,我说姐姐一家就在我们家过年吧,老妈老爸坚决反对,说不能破坏了规矩。非要姐姐一家在自家过了大年三十与大年初一后,初二方可来。我说规矩可以打破嘛,城里早就没有这个规矩了。老妈说你打破了规矩,人们会暗地骂你的。
这就是西凉乡村与城里不同的一点。我不知道中国其他地方的乡村是不是也是有这条规矩:已经成家的女儿,是不能在娘家过大年三十与初一的。
乡村社会是一个古老的社会,有些东西一直就存在。乡村社会没有**,不像城里一样有**维持社会的秩序,是不是,但是却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与习俗,深刻地影响乡村伦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2-2 00:42 | 只看该作者
杂记三:微信群上的村庄
国庆期间,我的村庄刘家湾一个在广州办厂的伙伴给我打电话,说由你来创建一个群吧,他来拉一些人进来,我迟疑了一下,怕是没有乡亲进来,我自己玩微信也不到一年时间,从来没有创建过微信群,只是被别人拉进群,如同学群,生意群。但只迟疑十分钟,我就创建了村庄群,群的名称就叫“刘家湾”。很快,就有人不断被拉进来了,不到半天,群里就有二十多位成员了,一些多年没见的乡亲、儿时小伙伴们、邻居、发小等,纷纷出现在群里,小时候大家可都是同在刘家湾的,多年以前则散落在广东各地、江浙各地打工谋生,还有一些则是在赤壁市、武汉等地。微信群一建立起来,各路人马纷纷入群。现实中的村庄刘家湾,人气渐衰,而我们网上的村庄刘家湾,人气很旺。大家在微信群里聊得津津有味,天涯咫尺。最爱聊天最活跃的是在深圳、广州、惠州、东莞打工谋生的那些伙计们。离村庄越远的人,越怀念乡村,越想跟伙伴们在群里聊天。而从年龄段来看,四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最爱聊最活跃,二十多岁的,或者二十岁左右的后生们在村庄群里发言较少,只有偶尔发个表情符号冒个泡,基本都是潜水不出声的,但一旦有红包抢,则来劲了。
每个人手机里都有好多个微信群,家族群、同学群、同事群、朋友群、兴趣群、生意群,我们的社交或多或少都受这些群的支配,而村庄群则不同于别的群,她是基于数百年(也可能是上千年)的血缘,是血与水的联系。一些乡亲,父子、父女、夫妻同在村庄群里,很有意思。那些喜欢聊天聊酒的四十多岁、三十多岁的伙计们,在开一些黄色的玩笑时多少有了一些顾忌,不能发布太粗俗的图片或视频,这样也好。
腊月三十上午九时,作为群主,我为我们“刘家湾”群发表了新年献词。献词发布完后,我又发布了一个66元的红包,给20位先见到的成员分抢。
下面请容许我把新年献词贴在这里吧。
刘家湾群亲爱的伙计们、小朋友们、美女们:
大家过年好。本群自2016十月上旬在征财兄的倡议下建立,在水新、羊子、红星、重武、红波、伟明等等酒仙的热情参与下,人气还算较旺,成员数截至此时此刻(农历2016大年三十上午九时整),已有66位。相信2017春节期间,本群成员还会增加。
群是干什么的?就是供大家玩耍、吹牛、交流、沟通的公开平台,热爱村庄,倾吐乡情,加深友情,增强团结,祈福我们共同的故乡——刘家湾,是本群的宗旨,也是本群存在的意义。
希望我们的成员越来越多,希望群友们更加活跃。特别是80后、90后的群友们,要多多在群里冒泡、发言。群里一律平等。哪怕你老爸、老娘在群里,如果不慎@其名,估计也不会受责骂。同时,我们更希望在村庄劳作、颐养天年的老一辈们、老大哥们也能加群,或者关注本群,老少同乐。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祝全体群友2017事业步步高升,生活滋滋有味,身体健健康康,全家幸福平安。
稍后发一个红包,聊表心意。
群主
2017127(农历大年三十)
    过年几天,群的成员数迅速攀升到80多位了。好多人我都不认识,主要是他们年龄太小,只有十几二十来岁。还有极少数是年轻后生们的媳妇,我更是不认识。这些成员入群可能是冲红包而来,不发言不冒泡,但也有存在的意义。
    并非所有的刘家湾人都会进入本群,你即使拉他,他也不一定进入,例如那些身份似乎很尊贵,早在我们少儿时代,即八十年代,他们全家都进城了的,他们可能就不屑于加入村庄群。
    我曾在群里问过,我们村庄到底有多少人,把城里的、外地打工或定居的、留守乡村的,男女老少,只要是从我们刘家湾走出去的,至今健在的,以及刚刚出生的,全部算起来,估计有四五百人了吧。一位年龄大我四五岁的伙计马上否定,说一个房的都有几百呢,四个房加起来,人数怕是过千了。
    他说的是有道理的,我永远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时,那时一九八几年的一天吧,村中几个汉子在我家老宅与父亲一起喝酒,一个汉子说:我们刘家湾56户人家250多人口。那时是村庄历史上人数最大的时期。
    如今,常年在村庄的人,不过三十人吧。
    在村庄的这三十来人中,都是老年人,或者幼小的孩子,不会用智能手机,没法玩微信,都是老人机。就连在村中养老做过多年村干部的泽洪哥,也是没用智能手机,从不上网,因为上了年龄,已70岁了。
    我们在群里也常常认真地讨论一些严肃的话题,交换思想,听取意见,比如是否有必要在村庄入口处兴建一个门楼牌坊,比如西凉湖大拆围,比如生态环境保护,比如家谱,比如乡村变化,等等。都是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人积极发言讨论,而真正在乡村的人或者在赤壁市的乡亲,往往难以入群讨论,这是一个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2-2 06:1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贴越嚼越有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5-1-16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