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悄然流出,在面对相亲、婚姻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时,这份价目表让人与人之间的婚姻更肆无忌惮的物质化了。这份暗含着地域歧视的价目表的背后,实质是两个家庭把子女当成物品作交换。
在生活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父母最关心的不是儿女生活得开不开心,工作累不累,而是为什么还不结婚给他们生个孩子。眼下,第一批90后正在步入离婚潮,这让多少还在单身的青年心里忐忑不安。
近日,媒体总结了一份"中国式相亲价目表"和"中国式相亲鄙视链",让很多网友直呼扎心。
在这份价目表中,"门当户对是铁律""'我们不找外地的':外地人的征婚简历都扔树根下""可以轻度残疾,但属羊的绝对不行!""连房都没有,也敢来相亲?"等等字眼,让很多已婚人士舒了口气,让更多单身的人翻出了白眼。
在这份"中国式相亲价目表"中,列出相亲男女双方从顶配到高配到标配到低配到简配到不考虑的详细条件。男方谈身价、谈户口,女方看长相,长相不行看学历,学历不行还可以看户口。
在一个外地人比本地人还多几倍的城市里,这份价目表不知道刺痛了多少正在拼搏的年轻人。
价目表之外,还有一个鄙视链。说来也奇怪,人这个生物,天生会自带优越感。家庭环境好的不能理解家庭环境差的,成绩优秀的看不起成绩差的,连长得高的都要欺负长得矮的。
在这份鄙视链里,清楚的写这从户籍到房产再到学历,就连北京同一地区间都会出现的的"鄙视链"现象,城六区房主看不起郊区房主,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环数低的看不起环数高的,学区房的看不起非学区房的,新商品房的看不起老房改房的……
中国人自古讲求"门当户对",这个观念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依旧没有削弱,依旧被传承得很好。
到底是为了找个人相伴终生,还是找个本地户口传宗接代,方便买房买车抢学校?热点菌一次又一次的寻找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热点菌看到一个戳中真相的评论,说"因为相亲角中的每个人谁也不想找条件不如自己、相对低层次的家庭。他们惧怕下滑,惧怕好不容易才积累的财富被人占用。换句话说,他们是在为守护阶层而相亲。这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事实。"
在谈论这个相亲、结婚的话题之前,热点菌想先给大家展示一组数据。嗯,是丧心病狂的离婚数据。
90后最大的今年也就27岁,离婚却在2012年就出现了。2012年1月至9月上旬,广州市海珠区法院受理的625件离婚案中,有11件的当事人为90后。
2015年,郑州市年度婚姻登记数据显示,90后离婚人数占到当年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闪婚闪离"多在他们的身上出现。
在文章《第一批离婚的90后》中,讲到了好几个离婚90后的故事,有人甚至在离婚后总结出了几点建议:不要早结婚;不要奉子成婚;不要自己喂奶,毁身材。
建议很好,只有经历过的人或许才能感同身受,而我们周边的人还是挺着大肚子拍毕业照,因为怀孕所以匆匆结婚。
如光明网评论员所述:当公园里的大妈们将门当户对的焦点过度集中于房子和户口的时候,他们其实漠视的正是历史长河中门当户对最重要的内涵:门风清正、家教优良、忠厚孝悌、诗礼传家,当然,还有两方家长的志同道合。
在过度关注自身一代利益的时候,他们其实也就忘了婚姻中最看重的,本应是下一代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努力奋斗、琴瑟和鸣。对于财富和安全感的过度焦虑,已经让这张"相亲价目表"重心全失、面目扭曲。
确实,父母"心魔未除,凑合结婚了,前路多的是妖孽。"
今年3月,有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离婚率十强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台北、香港、大连、杭州和哈尔滨。排在首位的北京,离婚率高达39%。
有相关研究显示,离婚排行前四的原因分别是:对方出轨、家庭暴力、性格不合、婆媳关系不和睦。
也有文章评论表示对婚姻观物质化趋势理解,称算盘打出的都是焦虑。确实,单靠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怎么扛得动一线城市的房价,怎么养得起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于是一大批有点家底的80后、90后、00后开始啃老,啃老现象严重后人们又开始批评年轻人不上进不努力。
其实热点菌就这想问一问,当年是哪一代人炒高了房价,谁抬高了生活水平,又是谁患上迫害妄想症般的要一个户口刷存在感?
一个特别滑稽的现象是,现在很多省份都在争古代名人的故土,争李白、争曹操、争武则天、甚至争西门庆,想把各个地方都搞得特别有文化内涵。是的,我们需要精神文化上的提升,但在这些面子工程之下,我们不能不看到依旧藏着落后的观念、老套的思想。
或许没人回答得上来自己的婚姻里有多少爱,什么又是爱……希望他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终能找到自己的"门当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