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抽烟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道德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6:56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一章 人性论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却:止、退。粪:名词动用,肥、养的意思。走:跑。戎马:比喻精卵。郊:荒郊。
就治身而言,“天下有道”,是说人们懂得养生之道,通过夺精补脑之术来养生。“却走马以粪”即夺精补脑之术。“戎马生于郊”,即漏泄精液,说明不懂得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之于当今社会尤为迫切,尽管世界人民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提高,但生命的质量并不乐观,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越来越差。现在,人们用于治病的费用已远远高于吃粮的费用,并且越是发达国家医药费用越高。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养生之道。人们不知惜精如命,加强自身内在修养,却视之如粪土、垃圾,毫无节制地行淫欲之事,以满足自我情欲。不懂得养生之道,不仅造成身体的疾病,而且还造成精神上的疾病。现在,社会上因精神空虚而自杀身亡者逐年增加,老年忧郁症、痴呆症、精神分裂症等日趋严重。这些症状的产生都是不知修之于内,一味地寻求外来刺激,以满足自我欲望的结果。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罪:过错。祸:祸害。咎:凶险。罪、祸、咎,都是指淫欲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危害的程度是逐层加重的。可欲:可以实现欲望即达到性生活的高潮。不知足:欲望不知满足。欲得:欲望得以放纵。
就养生而言,罪过莫大于可以达到欲望;祸害莫大于不知满足欲望;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知道什么是可以满足的,什么是不可以满足的,然后去克制不可以满足的自我欲望,常守可以令人满足的心灵世界,就永远满足了,罪、祸、咎的人生弊端自然也就没有了。知足,就是知足于朴,有朴与我为伴,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对于“知足之足”,有道之士抱朴子也有高论:“知足者则能肥遁勿用,颐光山林。纡鸾龙之翼于细介之伍,养浩然之气于蓬荜之中。褴褛带索,不以贸龙章之暐晔也;负步杖筴,不以易结驷之骆驿也。藏夜光于崇岫,不受他山之攻;沉灵甲于玄渊,以违钻灼之灾。动息知止,无往不足。”

本章是老子的人性论。淫欲是健康的罪魁祸首,若要养生,必须从克制淫欲开始。

道德功的修炼,就是从克制淫欲开始的。修炼道德功是遵循“液化精,精化炁,炁化神,神还朴”这一思路前进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强调守精如玉,惜精如命,使之不脱、不漏,并长期坚持不懈,直至返朴归真。其中的奥妙就在一个“化”字,只知惜守,不知转化,同样会给身体带来疾病。随着精气的转化,人一旦进入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自我私欲就自然漫漫地消失了,自我价值观亦随之转化。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6:56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二章 微观认识论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书本知识。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凭借的是他自身的修养功夫,是对人体基因组这一天书的破译。人体基因组是宇宙的全息缩影,记载了宇宙万物及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信息,是一部活的宇宙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查阅这一天书的功夫,就可以足不出户而遍知天下大事;不窥探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情况及其规律。所以,秀才所知和圣人所知是无法相比的。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圣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依赖的是返观内视的自身修养功夫,是解读自我基因组的结果。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智力也是有限的,仅凭五官去感知世界远远不够,因为宇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奔波世界各地,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探索无限的宇宙奥妙,必然知之甚少。细胞虽是生命体的最小功能单位,却蕴藏着宇宙信息和遗传信息,所以,只要破译了基因密码,就能彻悟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也就是“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
现在的人类基因工程,志在破译基因密码,目的就在于以小见大,揭示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奥秘。
值得一提的是,基因工程将和分裂原子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害的一面,利害程度完全取决于人类的道德水平。道这一天书,只有用德去解碼,才有百利而无一害。另外,破译基因密码的电脑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永远无法和人类的心灵相比,因此,密码的破译程度也终将是有限的。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圣人返观内视,修德悟道,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认识上,所以是“不行而知”;大道不能以目视,只能以神视,用心灵对基因组作生动、具体、形象的直观,所以说“不见而名”;圣人功德圆满,开发出了潜在的大智大慧和特异功能,虽然自我清静无为,却能成就无所不为的业绩,其关键是朴在发挥作用,所以说“不为而成”。

本章说明了微观认识论的巨大功用。微观认识功能为人人所具备,并非圣人独有。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他不同于常人的认识方法。只要潜心修炼,人人可以成为圣人。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6:58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三章 科学与哲学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断地学习研究外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炼道德功,开发潜在的智慧,自我主观意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至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自我意识完全符合了客观规律,自我也就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大智大慧。
“为学”能够直接地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现代教育的内容就属于“为学”的范畴。而老子的“为道”即道学则是现代教育还没有真正涉及到的内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厦,又是通向智慧大厦的道路。“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从这一点来说,道学就是哲学,因为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传统哲学的课题是建立在单纯地对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而不像道学是建立在默修实践基础上的,这是传统哲学的最大弊端。也正是这一弊端,导致了哲学至今处于困境之中。我们知道,“道”首先是一种境界,而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进入的客观存在的忘我的、无形的心灵的境界。要想进入这一境界,只对概念作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但是要达到哲学的目的,获得大智大慧,非得进入这一境界不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在现象世界中摸索,是不会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学只有统一到老子的道学上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哲学。
关于智慧,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说的神其实就是人的心灵。我们注意到,在《道德经》中,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属于自我,是显意识、个体意识。智,知于表面现象,形成于后天。用自我之智看问题,只能是以物观物。以物观物则流于主观片面;慧属于心灵,是潜意识、集体意识。慧,明于道,形成于先天,但需要后天之智去开启、凝聚。用心灵之慧看问题,则以道观物。以道观物则客观全面。未体道之人,灵受制于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于现象,慧明于大道,只有魂与灵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说,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并非完人,那么,道学就是指导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过渡的学问。超越自我,解放心灵,开发潜意识,使认识的主体由自我变为心灵,这就是道学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为大自然的真正强者。
关于哲学的方法,传统哲学的方法是怀疑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学的方法是“损”。损就是破除自我主观意识,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破我执”。损是扬弃,扬弃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使主观反映客观。“损之又损”,就是否定之否定。损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端正意识、肯定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因为,德是否正确,是依靠身体的健康状况来检验的,如果在练功实践过程中,身体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于出现自杀、杀人等现象,这就证明已经走到邪路上去了。
另外,“损”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不过这里的认识是对自我的认识,实践也是自我的默修实践。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是认识的客体,只有首先认识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认识世界。认识的正确与否,又必须通过默修实践所带来的身心健康状况去检验。正确的认识对练功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否则,就会给身体带来灾难。“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直至坐入道境,获得真正的解脱。

一切学问必须一定于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学问。科学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解决现实的诸多实际问题。哲学则必须首先给我们带来身心健康。倘若一个哲学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头痛感冒、大病小灾的不断,那么,智慧也就无从说起。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无事:无私心杂念,不主观妄为,心静如水。“无事”则有德。
就治身而言,只有魂诚于灵,灵才能获得自由。魂静灵动,魂则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因为,“天下”是属于众灵的。就治国而言,“取天下”的动机应当自始至终是为了百姓的平等和自由,统治者心诚于民,才可以取得天下。如果取天下的目的是为了霸占天下,奴役人民,用人民的血汗来浇铸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那么他就不具备足以取得天下的正确思想,即使取得了天下,也不会江山永固。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历朝统治者无不用事实说明了这一历史规律。
这一章的中心是“为道”的问题。如果说“为学”涉及的是科学技术知识,是外在的学问,那么“为道”涉及的则是哲学,是追求内在智慧的学问。欲追求智慧必先正德,正德的过程就是“损”的过程,德正则“无事”,“无事”才可以进入道的境界,获得大智大慧。
“认识你自己”,这是哲学的根本目的。然而如何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这是人类所处的困境。人类处于困境之中,是因为传统哲学处于困境之中。能够解脱人类困境的是哲学,而能够解脱传统哲学困境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6:59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五章 摄生之道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是养生之道,明白了养生之道,则健康长寿,否则,生命早逝。
徒,指同种类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就人类寿命的自然现象而言,即属于长寿的占总数的十分之三,属于短寿的占总数的十分之三。不言而喻,属于中等寿命的占总数的十分之四。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是说人的自然寿命(应不包括天灾人祸死亡的)因“动之死地”,即不懂得养生之道而缩短了十分之三。按照这一说法来衡量世界人口的寿命,现在,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约为七十岁,倘若世界人民都懂得养生之道,那么,在当今生活条件下,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应为100岁左右。老子的寿命一说是160多岁,一说是200多岁。但不管哪一说,都向世人证实了养生之道的科学性。
人的自然寿命为什么会缩短了十分之三呢?原因就在于人们太惯养生命、厚待生命了。生生:前一个“生”是动词,惯养的意思。后一个“生”是名词即生命。所谓惯养生命,就是放纵欲望而不懂得加以克制。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避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盖:承接上文申说怎样做才不至于使人的寿命缩短十分之三。摄生:摄取精气以保养生命。兕:雌的犀牛。
“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是说通过练功,自我已经达到有情无欲的境界,故不需采取回避措施。兕虎虽猛,我无欲于她,我怎会受伤害呢?我以慈悲为怀,无“乐杀人”之心,与人和平相处,自然不为其伤害。
兕角虽凶却无投向之所,虎爪虽猛却无扑捉目标,兵刃虽利却无行刺对象,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没有了“死地”。
这一节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了“善摄生者”的修养境界。

本章是摄生之道。人生皆因“生生之厚”,缩短了十分之三的寿命,以此说明了摄生的重要性。后面是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善摄生者所达到的境界。本章的秘诀是“出生入死”一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6:59 | 只看该作者
四十六章 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大道赋予万物生命的种子,万物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得以繁殖、成长,有形物质凝聚造就其具体形态,万物因其所处的环境而成熟。所以,万物莫不以道为尊,以德为贵。
道是世界的本原,为万物之母,故说“道生之”。能够遵循自然规律为德,违背自然规律则生而不活,或者活而不久,故说“德畜之”。万物既生则以自身形态确认其本质特性。万物是否有成,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即万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的。

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在于道和德无为自然,不主宰、干涉万物,而是让万物完全顺应自然规律成长壮大。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长:自然界中生物不停地吸收各种养分使自身细胞不断繁殖而成长壮大。育:自我培育以适应环境。一物种之所以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于该物种不断培育自身性能的缘故。亭:均匀、协调的意思。在自然界中,各物种的生存能力是不受偏袒、机会均等的,其能否发展壮大,在于该物种的自身潜能和对环境阻力的抵抗力量。毒:遏制、侵害的意思。生物圈中,一物种的生长壮大是建立在对另一物种的遏制、侵害基础之上的。其遏制程度又受着环境阻力的制约。养:给养,即供给生活资料。生态系统中,一物种的成熟,又为另一物种的生长成熟提供了消费资料。覆:覆灭的意思。万物有生就有灭,生于无形,归于无形,这是自然规律。归于无形,并不意味着彻底消失,而是进行能量流通和养分循环,使万物生命得以组合,并处于永久存在的过程之中。
在这里,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简明地指出了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
在生态系统中,太阳为生命提供了赖以存在的能量,地球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空间,于是,地球上有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站在动物的角度上看,植物是生产者。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养分制造成有机物质,为消费者提供了生活资料。其中食草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生活资料,食肉动物则通过食物链间接以绿色植物为生活资料。微生物则以分解者的角色把有机废物破坏、腐烂,使养分回到周围中去,又为生产者提供了养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实质上,它们自身各自扮演着三重角色。三者的关系构成了使生态系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生态系统中,“道生之,德畜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命所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长之,育之”,是生物的自身繁殖和发展,即“物形之”。“亭之,毒之”,则是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即“势成之。”“养之,覆之”,则是这一系统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物质转化机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为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壮大万物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隐而不见的自然规律。圣人体道并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就是“玄德”。

本章是生态系统论,讴歌了大自然的无为之德。大自然是和谐有序的,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同时,应当遵循并利用自然规律,决不能脱离自然规律的轨道去打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利己主义的思想文化势必不断加剧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老子的道德思想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7:00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七章 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始于大道,大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的母体。认识世界,不应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应是透过本质看现象。母,蕴涵着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子,代表着个别事物的现象和具体规律。把握了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自然可以认识某一个别事物的现象和规律。“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强调了母对子的指导作用。只有始终坚持母的指导作用,才会终身没有危害。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所遵循的认识规律是从“一般——个别”,而不是我们现在所遵循的认识规律,从“个别——一般——个别”,并且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至无穷。 前者是微观认识论,后者是宏观认识论。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口。门:大脑思维的感知门户。不勤:是说练功不可急于求成,应顺其自然,又要贵在坚持,具有诚心和恒心。
道德功的修炼,要求端正身姿,全身放松,闭口垂帘,舌抵上颚,内听内视,扫除所有私心杂念,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并且要终生坚持不懈。大道的彻悟,决非一朝一夕之工。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是说修道,“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是说行道。后句意思是说:发表言论,从事安民济世活动,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并且善始善终,决不可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使自我居于支配地位,操控着国家大大小小的权力,否则,是极其危险的,个人身败名裂事小,祸国殃民事大。因为,国家的持久繁荣和稳定,是摆脱独裁统治,由民主法治来实现的。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见小,就是破译细胞、原子所包含的信息。原子分裂,人类基因工程,目的就在于“见小”。守柔,就是守朴,守朴才能战胜自我。
只有“见小”,才能说是真正的明白。守住真朴,不以自我感情用事,才是真正的强者。运用大道所开启的智慧之光,重新认识现实的人生和社会,才可以真正地明察事理。用以治身、治国,就不会出现灾殃,这是窥破天机的缘故。袭常,即透过大道认识了永恒的自然规律。

本章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即透过微观直接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就是母与子的关系,知子守母,强调了本质对现象的认识指导作用。当代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就是欲透过微观来认识世界。但是,这是一种机械的思维模式,其成果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着危害的一面。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7:00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九章 治国平天下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者:善于建功立业的人。拔:超出、高出。“善建者不拔”,是说一个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必定从自我修养开始,决不会好高骛远,去做超出自我能力的事情。
善抱者:善于抱朴的人。脱:脱离。抱朴以德,朴是德的化身,守德才能守朴。“善抱者不脱”,是说一个善于抱朴的人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决不可脱离社会,脱离人民,做自我超脱。
祭祀:怀念、祭奠。辍:停止、终止。“子孙祭祀不辍”,是说一个不脱离社会并有功于人民的人,人民会永远怀念他,子孙后代会永远纪念他。
这一节旨在说明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属于社会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出世思想于社会无补,也不能体现人生价值。为了自我超脱而不婚不嫁,出家无家,既不合乎阴阳之道也不利于人类的繁衍生息。只有置自身修养于社会洪流之中,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子孙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透过修身的印证,他的思想才会纯真;把修身之道推及一家,他的品德就会在一家之中保留下来;把修身之道推广到一乡,他的品德就会在一乡中成长;把修身之道推广到一国,他的品德就会在一国中获得丰收;把修身之道推广到整个天下,他的品德就会普及整个天下。
承上节,说明欲建功于天下者,必须以道德化天下;以道德化天下,必须从我做起。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儒家并不真正懂得修身之道,孟子虽然有一定的养生功夫,但其境界毕竟是低层次的,远远不能和彻悟大道的老子相比。因此,儒家只能推行“家国同构”的治国思想以及仁、义、礼、忠、孝等伦理观念,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家长制为核心的封建等级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导观念就成为历史必然。道家则是“身国同构”思想,其生命哲学是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政治哲学则是追求人人平等自由。“身国同构”和“家国同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造就的必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有且只有“身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才能指导人类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实现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所以,观一身之德,可知治身之道;观一家之德,可知治家之道;观一乡之德,可知治乡之道;观一国之德,可知治国之道;观天下之德,可知治天下之道。我为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有道或无道)的呢?就是以德为标准来衡量的。
值得一提的是,衡量社会的道德水平,不能仅从语言、行为上来衡量,也不能仅从社会的繁荣程度上来衡量,还应从社会成员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精神、心理等方面去衡量。因为修身悟道首先是从强身健体、端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开始的。完善的治国之法来源于治身之德,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是相辅相成的。

本章是老子的身国同构思想。哲学的世界化首先是哲学的自我化,凡是善于建功立德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从修养自身做起。治身之道、处世之道、治国之道是统一的,而正确的处世之道、治国之道必须通过治身之道来体悟。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凭口头说教,而是要从推广道德功开始,由点到面,由近及远,逐渐普及。一旦人人功成德就,天下也就太平了。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7:01 | 只看该作者

五十章 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
攫鸟猛兽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

虿:蝎子一类的毒虫。虺:毒蛇的一种。攫鸟:长有利爪的鸟。朘:男婴的生殖器。
一个品德纯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伤害他,凶鸟猛兽不扑抓他,他的筋骨虽然柔弱,却能结实地抓住小的物体,不知交合之事,小生殖器却能自然勃起,这是精力旺盛的表现;有时整天号哭不止,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真气畅通、和谐的表现。
透过婴儿的自然本能,我们可以悟出许多哲理:一,之所以“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是因为婴儿处于无私无欲的生理状态,无贪争之念,无相害之心,不会威胁到其它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纯真是婴儿的主要特征。二,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弱中有强,柔中有刚。三,婴儿“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是因为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没有受到一点一滴的损失,是内因使然。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四,婴儿“终日号而不嘎”是阴阳二气充分调和、畅达的表现。“精之至”是“和之至”的物质基础。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和:和谐、平衡,是矛盾的同一性。常:永恒的规律。益生:有益于生命。祥:吉祥,是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
认识了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把握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把握了这一客观规律,才能明察养生之道。有益于生命叫做吉祥,尊重客观规律,使理性战胜情感、意气才是真正的坚强。
这里,“益生”是同一说,“心使气”是斗争说,斗争的目的在于同一。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体刚刚强壮就趋向衰老,这是因为不懂得养生之道,不懂得养生之道生命就会早逝。
就人类的身体素质而言,最强壮的时期大约是二十二岁左右,此时身体完全发育成熟,超过这个年龄,身体就开始衰老。对此,世人都以为是正常现象,而在老子看来,这是不懂得养生之道的结果。不懂得养生之道,寿命就会缩短十分之三。
不懂得养生之道就会放纵欲望,对外执着于名利,或作损人之心,或作防人之心,终日疲惫不堪;对内追求感官刺激,贪杯贪色,吸烟吸毒。如此以来,内损外耗,元气大伤,阴阳失和,于是各种疾病相伴而生:头疼感冒、神经衰弱、失眠健忘、阳萎早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心脏病、艾滋病、各种老年性痴呆症、精神忧郁症等等。现代人的生命终结,有多少人是无疾而终、自然老化的呢?看到人们在极端痛苦中死去,我们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古人说:“财是催命小鬼,色是刮骨刚刀,酒是穿肠毒药。”这些至理名言,谁能悟得透呢?
造成“物壮则老”的关键就在于不能“心使气”,即只讲自我情感、意气,不讲理智,不顾客观规律,结果只能使阴阳失调,导致生命“早已”。

本章通过婴儿的生理现象,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然而,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认识了这一规律就要以顽强的道德意志去克服自我的不道行为,否则,就会遭到惩罚。《道德经》的中心议题在于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强调统一性并非不讲斗争,斗争是统一的必要条件,统一是斗争的必然结果。把握科学的斗争方式是取得统一的关键,这就是老子的用心所在。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7:01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一章 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信或神秘主义,故不言。妄言者没有真知,只是夸大其词,或者凭空想象,乃哗众取宠而已。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兑:呼吸器官即嘴、鼻。 门:能够为外物诱发情欲的门户。
“塞其兑,闭其门”。道德功修至胎息境界,不用口鼻呼吸而用肚脐或毛孔呼吸,关闭自我知欲的一切门户,守住大道之境。这已不是练功的方法问题,而是由量变到质变修道有成的象征。
“挫其锐,解其纷”。挫除了自我妄为之念,不争不贪;化解了自我纷纷之想,无悔无怨。不合大道的自我主观意愿、情感,已彻底抛弃。
“和其光,同其尘。”自我目光统一于大道之光、真我之光,即主观意识统一于客观规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皆为大道之尘埃,我与大道同真,与万物一体。不以己悲,不以物喜,一切顺其自然。
“是谓玄同。”自我之德统一于大道,完全扬弃自我,与真我同一,与宇宙同构而成为“神人”、“圣人”。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朴,是自我之君。朴的取得,是自我之德同于大道的结果,是自我超脱了亲疏、利害、贵贱乃至生死,达到物我两忘,不为一切主观的好恶、是非、美丑等情感所羁绊的成果。所以,对于自我而言,不可因得朴而与之亲近,也不可因得朴而与之疏远;不可因得朴而谋私欲,也不可因得朴而危害他人;不可因得朴而自以为贵,也不可因得朴而自以为贱。因此,成为天下最可贵的人。

本章论述了真人、圣人之所以为天下贵的品质。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真我。只有重塑自我,才能与宇宙同心,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超脱自我的精神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才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这样的人,必然成为社会上最可贵的人。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7:03 | 只看该作者
五十四章 鬼神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
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鱼肉二者兼顾,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让鱼肉焦糊。这一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应掌握法律这一火侯,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政府官员(骨)和人民群众(肉)的关系,既不能是无政府主义,也不能任凭政府官员利用职权去贪赃枉法,伤害人民。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莅:莅临,以上临下。“以道莅天下”,即天下有道,圣人莅临天下。不神:不神气、嚣张。
鬼、神、人、圣人这四个概念,鬼是害人的,代表的是社会上的恶人及黑社会集团犯罪势力。老子以“不神”言之,表明鬼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正所谓“天下无道,妖魔横生;天下有道,鬼魅藏形。”神是除妖佑人的,代表的是各级政府官员和司法机关。人代表的是广大平民百姓。圣人是有道之世的理想统治者。
在无道的社会里,恶人横行霸道,黑道势力猖獗,善良的劳动人民成了他们欺压伤害的对象,于是人们不得不求助于神的保佑。神的职责本来是降魔服怪,保佑众生平安的,但是,他们却见怪不怪,善良而迷信的人们不得不为他们烧香磕头,献上贡品、金钱以表示虔诚。更有甚者,竟神鬼勾结,共同鱼肉百姓。于是,便形成了人人憎神恨鬼而又不得不敬神敬鬼的社会怪状。总的说来,还是做神好,吃在明处,拿在明处,因为主宰着他人的命运,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接受求神者的跪拜,收受求神者的贡品。世上有多少人不仰慕神灵,屈膝于神灵呢?于是乎,平民敬小神,小神敬大神,大神敬天神,下敬上,上庇下,神神相护,唯神是尊。天下自然也就成了众神的天下,众神的天下自然也就成了魔鬼的天下。其实,世上本来没有鬼神,鬼皆因社会无道而生,神则因鬼而显。鬼神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是统治者宣扬个人迷信的结果,也是受苦受难的人们看不到自己力量的结果。纵观历史,凡是香火旺盛的时代,定是鬼神当道的乱世无疑。
在有道的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高举正义之剑,横扫以害人为能事的牛鬼蛇神。在浩然正气面前,他们再也不敢以鬼神自居,纷纷投胎作人。鬼逝则神灭,人们不知有鬼,焉知有神?这是因为人民成了鬼神的克星,鬼神岂敢害人?不仅他们不敢害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圣人也不去伤害人民。因为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圣人所持的尚方宝剑是由人民铸造并用来维护人民利益的。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圣人和他所领导的政府官员都不伤害人民,并为人民所爱戴,这是因为圣人施行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是以德合道,使道和德又一起回到人间。

本章以烹制小鱼作比,形象、鲜明地强调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性。只要天下有道,人民有德,则鬼神匿迹,社会安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1-6 11: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