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龙赤壁 于 2018-4-21 19:01 编辑
江 城 寻 味
江城夜市
凉皮、凉粉、豆腐脑;烩面、米线、胡辣汤……
也许在外人眼里,它们并不是真的好吃。甚至,当我自己在南阳盆地生活的二十年里,也并没有真心喜欢过这些即便蘸满了地方文化印记的饮食。
但离家乡越久,距家乡越远,潜意识里竟默默渴望起那些饮食的香味、辣味、酱味甚至土味、涩味来。在赤壁十多年来,我已经几乎完全融入了这座本来陌生而又和其相依为命的城市。不无夸张地说,我走遍了它的田间巷陌,吃遍了它的大街小巷。但唯独缺憾的是,却永远吃不出家乡的哪怕类似家乡的味道来。直到来到江城,这座九省通衢的首义之城,这座有着太多豫人面孔的全国屈指可数的谓之“大”的城市。
去年冬季,某夜,江风凛冽。我饥肠辘辘地下了火车,来到武昌徐东大街一处夜市。在一个篷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摊点,我试探地问:有没米线?有。我喜出望外,就请炒了一份。油煮开后加上葱花、辣椒、鸡蛋等辅料,火候一到放入米线,加上盐、味精等佐料……工序似乎并不复杂,但当细白微黄而又散发着热气的米线端来时,那种气味,那种嚼劲,分明就是家乡的味道。棚里同时坐着几个打工模样的中年男人,喝着酒,聊着天。当小摊老板和他们搭讪时,突然感觉那口音有点近。冒昧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河南信阳人。顷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炒米线
再后来,每次来这里,我都会炒碗米线。但是昨夜抵此,竟没见这个摊点了。也许他们搬到别处了,或者家里有事今天没来?我不由怅然起来。
我不曾有睡懒觉的命。即便今天没带笔记本,也是天微亮就起来,不顾外面小雨淅沥,独自撑着伞沿着徐东大街朝武昌火车站方向走去。
不管是下雨还是周末,都无法阻挡忙碌人的脚步。每个地铁口或公交站附近,都有卖早点的小摊。他们多是老人妇女,站在雨棚里显得孤单而又从容。直到有顾客走来,他们在风雨中僵持的肌肉才松动起来,并微笑着问你吃啥。
在一对老人的摊点前,我不由停下了脚步,点了一碗凉面。当我要扫码付账时,大伯费力地弯下腰从地上捡来一张过塑的微信二维码牌。我撑着伞,在路边嚼起来。突然,有人轻触了我一下。扭头一看,是刚才卖凉面的阿姨,她示意我旁边是公交站台,在里面可以避雨。顿觉暖意融融。
路边的豆腐脑摊
吃过凉面,见旁边一个大姐在卖豆腐脑等饮品。我问有没咸的(在赤壁,经常有卖甜的)。她说有,并示意我自助放咸菜、榨菜、黄豆和花生米。还别说,真有那么一点家乡味。
咸味豆腐脑
不知不觉中已经吃美喝足。雨,越下越大。我不得不往回走。但没多远,就看到一对中年夫妇在卖摊饼。现做的鸡蛋饼、油蒜馍,熟悉得再不能熟悉的面团、葱花、鸡蛋、小磨香油,每一个都是家乡的模样。
摊烙馍 油蒜馍(烙馍)
“这馍和我老家的真像!”我忍不住感叹。
“小伙子哪的人?”老板问我。我说:南阳。
“咿呀,老乡呀,我许昌的。”老板一下乐了,改口用河南话向我笑到。
“是呀,没多远呢。难怪,这油蒜馍看着真得劲。大哥,给我称5块钱的。”我也一下子爽朗起来。
摊馍(鸡蛋饼)
当拿到放入纸袋的正热乎飘香的油蒜馍时,我竟不忍心去嚼。不知过了今日,离开此地,何日还能逢上家乡人,说上家乡话,品得家乡味……
4月21日闲作于江城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