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回乡,喜见新路。
十一黄金周,我携妻儿与母亲,回了一趟西凉湖乡村老家。
神山镇街区通往西凉湖片区五个行政村的公路,已彻底换新颜。这是西凉湖片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神山镇道路交通建设上的一个大工程,我相信每一个西凉湖儿女都为这新修的公路感到高兴,而不是无动于衷的。
有人认为西凉公路的改扩建工程,是一件很普通的平常事,是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值得激动与称赞,国家早就有资金安排,神州大地的每一处乡村,都是这种公路了。他们的逻辑是国家有钱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释放红利,惠及每一个地方。
我不赞同这种看法。世界上没有哪件事情,是不经过努力就能办成的。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缺一不可。
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可能不了解,西凉湖历史上,从来不曾有个柏油公路的。以前一直是土路,晴天一声灰,雨天一身泥,一直到2006年才修建了水泥公路。我记得那时我还在广东打工,听说老家通了水泥公路,内心欣喜。水泥公路的建成,可以说是西凉湖乡村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十五年后的今天,全新的柏油公路的建成,同样是一件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原有的水泥道路,路面狭窄、局部破损,多年来,给乡村经济发展与村民出行带来严重影响。如今的新路,路基加宽,行车安全了,路面平整,行车舒适了,路基两侧还铺有彩色沥青,更难得的是,道路一侧居然设有节能而环保的路灯,每隔三十米设一个,真的是超出人们的期待。这的确是一条高质量的乡村公路,简直可以与一些旅游风景区的公路媲美了。
交通是血脉,有了好的交通,人们更有信心谋划未来。多年来,西凉乡村发展的步子不大,基本上没有什么产业。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产业。我是西湖村人,进入西湖村,就可见到道路左侧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猕猴桃基地,这个基地发展已经有十几年了,似乎从2006年水泥公路建成不久就有了,听说现在还在流转土地,还在奋力扩大面积。今年夏天我从网上浏览到,该公司已经在新加坡上市了,据说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家猕猴桃公司。这么大的一家农业公司,村民似乎对其知之甚少,似乎跟村民没有半点关系似的。我问过我们小组(我们组叫西湖村一组,包括刘家湾与乌龟嘴两个自然小村)的乡亲,人们只知道他们种猕猴桃的,也不知他们是哪里人,也懒得去打听,甚至不知道他们公司的名字,更别说谁是老板或者基地现场主管了。我是一个离开了农村的游子,更是无权知道无权打听。我似乎从来就没有听过我们小组有谁在那里面做过工挣过钱。仿佛那份庞大的产业,跟这片土地上的村民,没有什么关系似的。我这里所说的西凉半岛没有什么产业,意指极少有西凉人自己创办与经营的产业。
不知道是缺少有力的能人带动,还是村民天生缺少创业的基因,亦或是其他我从未观察到的因素,我对我们西凉乡亲一个固有的印象是都喜欢小农经济,各搞各的,没有联合发展一份产业的气魄。哪怕是一个失败的探索性案例,我似乎也没有听到过。很多在外创业或在城里有稳定工作单位与优厚俸禄的西凉人,属于从不缺钱的富裕人群,他们争先恐后在乡村建了气派的新房,虽然国家早已有了不得随意毁掉农田在农村建房的禁令,但仍然有大批的离开乡村多年的西凉人设法搞地基申请建新房。这一方面说明西凉是个好地方,人人老了都想埋在家乡,另一方面,也说明西凉人只管过好自家悠闲小日子,大局意识不强。以我们西湖村一组为例,所有的田地都荒废了,没有人耕种。湖里的渔业,随着国家对湖泊保护政策的实施,也不得不消失。如今西凉湖,渔船已绝迹。乡村的人气,似乎更萧条。我多次设想将我们组荒芜的田地整合起来,结合临湖的自然优势,大家联合起来打造某项产业,但没有人理会这一点。我们组在外混得好的人,当然有,但人家只是过好自己优渥的生活,不看好农业,不热心乡村的发展,自然不会出来牵头带领村民兴业。
父亲总是嘲笑我瞎操心,劝我不要管闲事,在武汉做好自己的一份小生意过好自家的小日子就行。父亲的思想代表了部分西凉人思想。他们认为,谋划产业,那是政府和村干部操心的事情,一个地方适合搞什么产业,自然有政府专职的干部和人才来规划,我们做老百姓的,如果能沾项目的光,能在家门口挣点钱,过好小日子,就行了。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产业规划,那么,愿在屋里干点农活的就在屋里,不愿干农活的就外出打工,反正都是谋生,在哪里挣钱多就往哪里去,这才是王道。
西凉故乡,就是这样,让你欣喜,也让你惆怅。
(完)
聂新发 2021年10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