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在我看來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人類從遠古時期開始最初的生息繁衍都是順應自然規律進行的。而所謂的婚姻不過只是人類聯姻的一種形式而已。從道家思想上來看,男女分別為陽和陰。陰陽相互調和即可產生繁育。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傳宗接代之事。
而人類大腦在出產設置階段就已經定義了人的“不耐久”性。容易長期處於一種狀態中產生思想疲倦。思想疲倦所產生的基礎就是本質上的“安全感的缺乏”。日本的心理學教授森田正馬曾指出:“大腦長期處於一種狀態容易讓大腦形成一種有規則的指令,這個指令可以用音樂中的音符來表示,就是一種音符的反復播放,不僅僅人的大腦容易被催眠,久而久之會產生疲倦、厭惡甚至是焦慮等抵觸這種感覺的情緒”。結合上文中所說的沒有經過一定的過程和形式在人們看來就並不完美,就好比考試做題,整張卷子讀下來肯定有自己不會做的題目或者猶疑不決答案的題目,所以一般最有效率的方法是由易向難。所以在這個過程下來之後就出現了整張卷子中間題目部分有空餘部分。也就是未解題。這不是完美的,也交不了卷;所以人習慣於把每一件事落到實處,這樣就會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如此一來也就會對各方都有交代。走過婚姻的流程,完成每一個需要經過的環節是人看待婚姻問題的一些細節問題。(男女思想差異問題也體現在這些方面,思維方式的不同往往也能夠產生出矛盾)
也就是說,女人們常常所謂的安全感缺乏因素其中之一就包含了做題的男方在過程中未答完整,缺乏安全感覺從而產生出心裏落差。與自己期望相去甚遠或者有些許差異。所以這種情形的感情很多都被PASS在了婚姻流程的初級階段。而與做題者有關的就是猶豫部分,落不了子的棋局,這個時候的做題者可能就很糾結與選擇而往往忽略了女方的想法。最終可能就會導致一段關係的無疾而終,結局往往是分手。過程漫長需要經歷的考驗也相對於儘早走完流程的人更多甚至更難,因為在女方未有獲取應有的安全感之前要女方參與到男方的世界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更難了,也就是考驗部分,未經受住考驗就會走向到關係的另外一端;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僅僅只反映出一種理想狀態的需求,而忽略了到達需求過程中的一些細枝末節,往往最致病的就是這些細枝末節,積多積久就會“生大病”,最後甚至可能一發不可收拾,所以這段關係也就會鬱鬱而終。 故所以結不結婚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兩個人是否能夠相偎相依一起攜手不斷的“打怪昇級”,越過重重障礙,將這一段關係寫得更完整,最終修成正果,走進婚姻之殿堂也是順應了事物的發展規律而已。
本帖最后由 赤壁市井 于 2021-10-22 15: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