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人应该平等。这是应然。
人与人生来就参差不齐。这是现实。
人应该朝应然努力——但面对现实。
大概,没那么天赋异禀的普通人,想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妨优先舍弃一些别人认为你该拥有、但自己并不迫切想要的东西。
或曰:退出一些赛道。
好有余力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
之前说过,我攒够读书钱到巴黎时29岁了,同学有比我更年长、攒钱更久的,也有“男朋友在欧洲读博于是我也读一个学位顺便陪陪他”那么潇洒的。我初到巴黎时,一度得晚上写东西维持生活,白天上课。身边也有些同学,除了上课,闲下来到处玩耍拍照即可。
更早一点,我到上海上大学,自己写东西租房子,顺便上上课以求拿学位。大四我写东西挣房租时,外地同学大多在忙着投简历,本地同学多已经找好了工作。
所以说起大学生活,我就没啥校园回忆,倒是出租房附近的菜市场,记忆尤深。
更早一点,1990年代中叶,无锡当时最好的初中,要考进去得会奥数和超出小学生水平的英语之类,所以周围的同学都请老师补习。我家没那条件,我骑车去新华书店买了几本数学奥林匹克和英语教材自学。后来我们那届小学毕业生免费考进那初中的两个人,我算一个。另有三个同学,花了三万人民币进了那初中——1990年代中叶的三万人民币是什么概念,诸位大概明白。
参差,如此。
世界总会劝诱,让你怀想新的需求:要有这个,要有那个,人生才完整,诸如此类,哄你上更多的赛道。
许多人会按着周围的流程,“大家该有,我也应该有”——一套配置上了身,于是走上了所有人一起挤着走的道路。
但如果一股脑儿都去争取,最后往往目不暇接,疲于奔命。
毕竟有些人获取目标,只需要伸手踮脚;有些人却可能得玩命奔跑,还不一定够得到。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没做选择,只是做了最普通最正确的事——其实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走远了之后回头看,自然明白:自己已经背上的,自己已经放弃的,到底是什么。
当然咯,人在朝上走时,总会觉得一切都唾手可得,一切都有可能攫住。但人不可能一辈子朝上走。
我觉得,人日常需要的、用以维持基本生命、基本乐趣的东西,可能没那么多。
要分辨需求的优先度,也很容易,时不时自问:
“我真的喜欢这玩意吗?如果别人不知道我有了这玩意,那我还会不会想要它?”
以此做出取舍。
比起某些生来被铺好了路,可以无忧前进、什么目标都只需要踮踮脚就能够到的诸位,我觉得:
普通人没法指望跟他们全面攀比。
如果还一门心思背负着同侪压力跟所有人比高低,很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那么,只好抛弃一些自己相对不在意、以后想起来遗憾会少一点的东西。
才能稍微获得多一点空间,专心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度过稍微舒适一点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