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谐、幽默常为赞许,属褒义。而可怜的调侃常被当作“不正经”之词,属贬义,至多中性。
调侃,即以言语戏谑嘲弄。无一定的素质不会调侃,无丰富的语言无人听你调侃,无敏捷的思维也许反被别人调侃等等。
人在压力压迫和畏惧的条件下,往往会有两种反应:一是反抗,以战士的姿态面对压力和权威,作出激烈的斗争;二是自嘲,对压力和权威的恐惧没有转向恐惧的根源,而是转向自身,形成一种自我调侃。
从小到大,不论是语文课本还是历史读物或者电视剧里,我看到的受褒扬的永远是反抗者,严肃的神情,高昂的头颅,一副士可杀不可辱的气势。终于看到一个以自嘲方式对待权威的孔乙己,他却被批评的一无是处,贬低到尘埃里。这就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在压力和权威下你就要板起严肃的脸,你的表情和行为姿态必须要表现的如战士一般,随时准备战斗,管你内心是否承受得住。
渐渐的,我们成了钢筋,你看见我坚硬锋利,可是一旦遇到冰冻或者火焰,我就会断,因为我早已没有了韧劲。
这是一个节奏快到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的时代。有理想的人为了理想奋力的往前赶,没理想的人在从众心理和害怕落后心理的驱使下,也拼命的向前。到处都是紧张的步调,急促的呼吸。你还能不能够记起,其实你多么的想体会“慢慢走,欣赏啊”的从容与惬意?
在这种压力夹缝中,生出了这样一个坚韧的群体。他们用戏谑嘲弄的语言放松自己,不伤人而又疗己的方式-------自我调侃。
调侃,是“低迷时代”的王道。在各种压力纵横交织的环境下,战战兢兢或者激烈反抗的姿态都会让我们更加疲劳,与其这样,不如轻松的过活,带着言语上的戏谑幽默地过活。
大家放下手边的事儿,去记忆里走一遭,就会发现中国式调侃作为一种生活形态进入人们视野,是从周星驰的电影开始的。某电影导演说:“劳苦大众忙碌一天回到家,鬼才想看那郁闷的文艺片,人人都希望看到周星驰。”周星驰的调侃被称为“无厘头”,他在影片中总是将自己放的很低很低,形象邋遢,语言粗俗搞笑。我们一直不屑于“调侃”,是因为害怕调侃会降低自己的地位和品味,可是,周星驰向我们证明,调侃也可以让你赢得尊重。因为你在众人面前把自己放低,让别人感觉到自信,舒服,而对自己又没有什么大伤害,大家开心,你也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你觉得香港的周星驰式调侃因为文化差异而让你无法接受和认同,那么你可以感受大陆的冯小刚式调侃,他的影片用的是“小荒诞”,展现的却是“大真实”。《非诚勿扰》中,冯导用“看未来”这一发明告诉大众对付金融风暴的最好方法和心态。这样小调侃给大压力下的人们带来些许的宽慰。
调侃不仅出现在电影中,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图书,也开始出现“调侃份子”,朱德庸用调侃的漫画来展现现代都市男女的内心,不管是《涩女郎》还是《醋溜族》,搞笑幽默的背后是对人物深深的认同,心灵上的契合与共鸣让这些漫画受到欢迎。兔斯基演绎着我们年轻人的内心,保持着纯洁的心灵的同时,加一点搞笑,贱格,调侃,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论是平民阶层的调侃,比如小沈阳,还是时尚界的调侃,比如,09秋冬时装节上的香肠嘴和兔耳朵,都是为了让大家在严峻的压力下放松,正如设计大师马克说的:令人烦心的事还不多吗?我们需要点有趣的想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沉稳持重的设计只会让人更加焦虑。
累了疲了,不要忘记小小的调侃,大家开心,自己开心,何乐而不为?别再对“调侃”的词义耿耿于怀了,烦心的事儿还不够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