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天 发表于 2012-3-21 23:27

我支持你的,就像韩国人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一样

牛歌 发表于 2012-3-22 19:12

机关枪 发表于 2012-3-20 23: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开始就发了反驳贴!想不到你也来反驳啊...............

这是因为我的个人观点在修正之中,自己时常要回过头来思考。但回复的帖子不好找,查找主题帖子要容易多了,故单独发帖方便日后回头看看,呵呵。

牛歌 发表于 2012-3-22 19:17

喜欢的〃温暖ぺ 发表于 2012-3-20 23: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二是蒲圻赤壁当地的很多地名如周郎嘴、八宝刀、黄盖湖、凤雏庵、团山、营里村、鲁肃粮城、陆水河、陆逊营寨 ...

谢谢你的补充!我只听说过“团山”是因驻兵有关的。可惜我没有赤壁传奇那么多的文史知识,我只是一个民俗兴趣者。{:233:}

行中国 发表于 2012-3-22 19:33

的确是这样.

凯凯168 发表于 2012-3-22 21:41

{:soso__11346393288851569789_1:}

温馨花语 发表于 2012-3-23 07:59

{:230:}{:230:}{:230:}

亲亲☆树懒 发表于 2012-3-23 09:05

可以啦{:252:}{:252:}{:252:}

爱红茶 发表于 2012-3-23 19:53

无聊的纠结

牛歌 发表于 2012-4-14 14:18

爱红茶 发表于 2012-3-23 19:53 http://www.cbrx.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聊的纠结

确实很纠结!
随着我们赤壁名气的提升,这个纠结还会持续下去的,甚至波及到数代人。
我们面对这个纠结,回避退让不是办法,要反击才是。
我把希望寄托在赤壁年青人身上!

牛歌 发表于 2012-4-14 14:23

备份我在《赤壁——走失的历史《华夏地理》2008年7月刊 》的回复观点:

我对文章内容的几点质疑如下:
一、关于文中所提“讨论赤壁战地,究竟在南岸还是北岸是一个焦点。根据东汉成书的《英雄记》等史料记载,王琳祥认为赤壁应在江北。《英雄记》的作者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他在《英雄记》里写道,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但未来得及渡,便被周瑜密使人夜焚。既然是从赤壁渡到江南去,那么赤壁应该在江北,而黄州正处江北。”我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历史公认的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借东风用火攻取胜的,史称“火烧赤壁”。从风向上看,东风是从东南岸吹向江北岸,诸葛亮必定处于上风头——长江东南岸,曹操必定处在江北面,这样才能保证大火不会反烧到南岸,只烧向北面。在大火中死亡大量人员的,是人们在火灾中无法逃避时才被烧死的,像被困在高楼中一样,如火是从楼下烧起来的,要逃只能跳楼,不被烧死就是跳楼死,结果一样。当时曹操几十万大军在大火中几乎全部烧死或淹死,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几十万大军处在大火中无法逃跑。这就是只有曹军站在江面的连环战船上无法上岸逃避大火与联军冲击才是这种结局。从中看出,赤壁必定是在长江南岸不在北岸。主战场是在长江的江面之上,也不在长江北岸的陆地上。如是陆地上,区区三万孙刘联军如何包围号称八十万的曹军?更不要谈全歼曹军,这无异是鸡蛋撞石磙,自己送死,双方搅在一起也无法用火攻。唯一只有在江面上用火攻用连环计用苦肉计,才导致了赤壁之战中,仅有曹操少数人从江上逃到长江北岸,往监利县华容道方向逃跑,绝大部曹军都被或烧死或淹死或被俘的战争结局,才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成为世界战争的范例,才成就了诸葛亮、周瑜、庞统等人的神奇传说。
关于其中的“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如从字面上理解为曹操想从赤壁这个地方渡江,赤壁理应在江北是错误的。从宏观上讲,“赤壁渡江南”既可理解为离岸点,也可以理解为到岸点,如在赤壁处上岸,这只是表述方式而矣。因历史记录在事件之后,用名气更大的赤壁表述事件地名并无不妥。
二、关天文中所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张修桂则详细指出,从今武昌西南的赤矶山到洪湖乌林河段,自南朝以来发生了大幅度的弯曲延伸,在今赤壁市赤壁山和乌林之间河段,江中不见任何沙洲记录,可见此河段当时属于单一河型,宽度稳定在两公里之内,今洪湖乌林至长江对岸蒲圻赤壁山的直线距离将近五公里,当时长江北岸逼近乌林一侧,可见赤壁山当时尚距江岸三公里之遥。张修桂据此认为,赤壁之战不可能发生在蒲圻赤壁。”这个问题错得离谱:你仔细看看赤壁山崖的那张照片,最好是能到现场站在长江南岸赤壁山上看看,赤壁山被江水冲刷走了大半,像被刀削走了一样,试问没有上万年的水流冲击能形成如今的样子吗?可见,赤壁山老早就在长江边,更不要说在1800年前不在江边了。
三、关于文中所提:“不过,行至山底的码头,却又觉出临江的山壁的确颇为陡峭。距江面十来米高的地方赫然两个红色大字:“赤壁”,却也壮观,只是石壁颜色并不见发红,赤壁之名不知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更简单:原因就是“蒲圻民间传说,当年东吴火攻曹军时,大火熊熊,把长江南岸的石壁照得通红,从此人们将江边的那座山称为赤壁。”唐代诗人李白从四川乘船沿长江而下经过赤壁考察后,写下《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说明:赤壁是因赤壁之战的大火照红了山崖而得名的。这与冯金平老先生的说法并不矛盾,只是勾起人们早先的传说再次清晰明确起来,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与接受。
四、关于文中:“赤壁没有赤色,它那地方唐代叫石头口,也叫石头关。”王琳祥介绍,蒲圻一带江面距离对面的乌林最宽不过三里,当时那么多的战船如何摆得开?再说对面的一切都在眼皮底下,黄盖如何诈降?”这点不用怀疑:民间早就传说,蒲圻地界曾经连接八百里洞庭湖,湖泊的淤积速度是很快的,这并不是不无可能,从洞庭湖的退缩状况上可以证实传说不假。那赤壁的长江处就与洞庭湖相连,水面大得惊人!再说,当时江面上有大雾,正好掩护黄盖实施苦肉计——诈降了。就是如今,赤壁长江有大雾时,能见度非常低,江面上浓雾笼罩,什么都看不到,现代化的轮渡也要停航。
  
我还是那个观点,其实最复杂的也是最简单的,历史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

http://p.cbrx.com/forum/201112/21/153215tx7z2ijftabooa6q.jpg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只需三点就能证明蒲圻赤壁是赤壁之战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