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粽叶粑
本帖最后由 赤壁山人 于 2013-2-15 21:04 编辑糯米做糍粑全国各地尤其是江南各省几乎都有,做法也是多种多样。而赤壁的糍粑的做法几乎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上常见的别切成长方条的糯米糍粑,与全国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另一类就是我要说的另类糍粑,另类在哪:一是做法另类。糯米要泡后粉碎,粉碎后要用滤水布过滤;二是包法另类。要用荆泉山上的粽叶来包,里面的馅最好是红糖或白糖;三是吃法另类。蒸熟后的糍粑有利于保存,但最好的吃法是用乡下柴火灶的炭火和余灰来煨熟。这种另类糍粑只有被陆水湖水库淹没的老金狮观人家和赤壁荆泉山人家才会有,而且必须在正月十五前包好,作为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事务来完成,更是大家庭里众多儿女用来储存的重要零食。
在外十几年,回家过年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总是无法在家过正月十五元宵节,因而也总是无法尝到童年时的粽叶粑的味道,无法看到那种兄弟姐妹哄抢和隐秘储存的乐趣,故乡变化越来越大,童年的味道也越来越远。即使是有意识的重温也只有其表,缺乏其里。今年又是初五离家,让我最感动的就是年迈的母亲早就准备好了粽叶粑(我知道制作过程的繁琐,尤其是老母亲已年近八十),也在没有装修的房子里搭好了火塘,架起了两个大树根,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我吃粑的状态让我的孩子为之惊讶,当她们尝到了我给煨好的糍粑后,我又似乎看到了儿时抢着烧粑的我的身影。今年弥补了十几年的遗憾,而这个遗憾的弥补,只有母爱才能做到。
用来包糍粑的粽叶树,每年正月十五前很多柳山镇的陆水湖水库移民来荆泉山亲戚家讨要粑叶,这既是老金狮观移民对乡土的一种记忆 ,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水库移民已过几代人,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这方面的记忆了。
成品粽叶粑,煮熟后冷却但带有粽叶的清香。
火塘煨粑,很考验功力的,既要煨熟,又不能煨糊,必须使用柴火灶,其它什么蒸、煎、煮的做法都不能保持清香味(有点象煨叫花鸡)。
煨出来剥开烧枯的粽叶,露出的是金黄色,这是最高境界的烧法。看一眼外黄内白,吃一口外脆内软,小心别让糖烫着,各位看官我帮你吃一颗。想吃的,正月十五,到荆泉山找山里人家烧着吃。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荆泉山有这样的独特的正月十五吃粽叶粑的独特习俗,我更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以前的金狮观和现在的荆泉山才有这样的做法。但我知道这样的民俗越来越离我们远了。
过年在家里吃了这种粽叶糍粑,火煨的,很香。 陌上桑 发表于 2013-2-15 20: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过年在家里吃了这种粽叶糍粑,火煨的,很香。
记忆难忘,你也是荆泉人吧。 我家没做过粽叶粑 ,我家做出来的,都叫月半粑。 怎么编辑好好的,图片却不显示。 好些年没吃过了 一提起粽叶粑,就想起妹妹们为了煨熟了吃,把火炉都煨满了,一会儿去翻面,一会儿去翻面,等到熟了个个成了花猫,但吃的那个香啊。。。。。。 赤壁山人 发表于 2013-2-15 21: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记忆难忘,你也是荆泉人吧。
不是,我们茶庵也做这种糍粑的。 春花夏雨 发表于 2013-2-15 21: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提起粽叶粑,就想起妹妹们为了煨熟了吃,把火炉都煨满了,一会儿去翻面,一会儿去翻面,等到熟了个个成了 ...
火塘边的童年记忆。 这种叶儿粑小时候经常吃,大了倒很难吃到了。
农村乡下的一些习俗还是要传承下去,很想念小时候家里的黑沙炒的苕角儿,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