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的傲慢源于我们的娇惯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让“果粉”们伤透了心,苹果手机对中国消费者歧视的面目昭然若揭。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苹果中国公司出了一份200多字的声明,其中虽然声称“高度重视每一位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却无一丝道歉意味,以致这份声明让网友们称作是“官方回复‘假大空’的经典范文”。在中国,企业对央视3·15晚会的敬畏甚至超出对某些执法部门。可是,苹果面对3·15晚会的曝光,居然安之若素,让上门回访的记者吃了闭门羹。苹果这种姿态,媒体一致批评为“傲慢”。其实,傲慢的又何止苹果?近两年,媒体一再曝光的肯德基、麦当劳、麦德龙、星巴克……又有哪一家真诚悔过,而没有对中国消费者采取“双重标准”?洋品牌的傲慢,源自中国消费者的娇惯。近几年,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娇惯堪称无以复加,以致部分洋品牌给中国消费者贴了这样的标签:不差钱、爱面子。因为不差钱,这些洋品牌可以在中国制定更高的价格。2012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不幸的是,中国内地奢侈品的价格也几乎是全球最“奢侈”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奢侈品的价格,平均比美国市场高出51%,比法国市场高出72%。因为爱面子,中国消费者面对洋品牌的双重标准,大都选择沉默与隐忍,极少有人愿意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权益。苹果因质量和服务的问题,曾在多国招致集体诉讼,连“iPad升级过快”都会引出一场官司,而在中国,我们至今尚未看到一起针对洋品牌的公益诉讼案。不差钱、爱面子之外,我们的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娇惯,还体现在深入骨髓的迷信上。君不见,尽管媒体不停地曝光“肯德基使用速生鸡”,而肯德基的门店照样是门庭若市。对洋品牌的娇惯,还包括了国内的法制环境。对洋品牌的约束,一来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来有关部门面对中国企业与洋品牌时,执法上也存在“双重标准”。那份“苹果的内部规定”,据专家称,至少涉嫌违反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而苹果公司从来也没有藏着掖着,有关部门为什么却看不到?又何曾有一个部门主动去纠正他们?这些洋品牌的过错,在欧盟、在美国动辄会摊上几亿乃至几十亿美元罚金,可是在国内,同样的过错,罚金大概只是三五万元一边是双重标准带来的巨额暴利,一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过错成本,洋品牌的天平会倾向哪一边?今年初,茅台、五粮液因涉嫌垄断而被罚4亿多,有人问,有关部门何时才能将惩处违规的重板子也打到洋品牌的屁股上,消费者习惯隐忍,羞于说不;有关部门碍于“投资环境”等因素的考量,怯于说不,如此娇惯,当然会惯出洋品牌的傲慢。对某些洋品牌过错的恣意妄为,我们岂能止于3·15曝光?惯养忤逆儿,对那些违规经营的洋品牌,我们也应该亮一亮法律的大棒,而不仅仅是温情脉脉。本报记者 汪 滢
洋品牌的傲慢,源自中国消费者的娇惯。 洋品牌的傲慢,源自中国人的犯贱。。。 不买看得它牛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