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的善与恶
本帖最后由 小田田 于 2013-5-29 09:49 编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经典儿歌。最早提出人性本善说法的是孟子。小时候知识量不多,一味遵从父母的教诲,对其含义似懂非懂。历经了半世的沧桑,见多了人性的丑陋,渐渐地对“人之初性本善”这种说法产生了疑虑。
我认为,孟子提出“人性本善”,是他只看到初生儿的表象。我们知道,刚刚出生的婴儿几乎都是紧握拳头的。随着婴儿慢慢长大,他会抓住东西就往嘴里放;如果有人抢走他手里的东西,他会哇哇大哭;喜欢别人的东西,也会去抢。这些行为没有人教过他们,这是一种天性的自私。当然,婴儿也有善,当他看到有人哭的时候,他也会被感染得哭泣。所以我认为,人之初,是自私与善良相伴而来,都是人的本能。而荀子说的“人之初性本恶” 这种说法也比较片面。
人之初的“善”,是弱小,是没有防御能力,是无助。一个除了哭,而没有任何能力去侵犯他人的初生幼儿,表现出来的只能是可怜兮兮,不可能有多大的“恶”。所以人们认为是“善”。而随着年龄的增加,需求也越来越多,人的行为能力也在增长,私心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就会采取一些方式。而满足私欲的方式只有两种,那就是自己劳作或是掠夺他人。靠自己劳作而取得收益,是善;掠夺他人满足自己需求,是恶。俗话说,孩子生下来如同一张白纸,这张纸上能描出什么,那要看他的父母怎样去引导,周边生活环境对他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任由一个孩子恶欲膨胀,并纵容和协助,他就会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相反,如果教育一个孩子与他人要和睦相处,要靠自己的劳作换取自己的需求,并帮助缺乏能力的弱小,因此而得到别人的尊敬,那就是善良的好人。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孟母三迁、择邻而处的故事,就证明好的生活环境能让善良的本性得以彰显。
“善”与“恶”就如人体的红血球和白血球,一直都存在。红血球多的时候,人的身体机能发挥正常,人就健康;而白血球增多,人就会得白血病,面临死亡。再善良的人,在被逼无奈的时候也会恶从胆边生,以“恶”制“恶”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而万恶不赦的人,有时候也会动恻隐之心,良心发现去做点善事。恶劣的人处处都在动心机,而善良的人往往缺少防范。“时刻提防”、“提心吊胆”、“处心积虑”都会让人觉得很辛苦、心很累。所以,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恶劣的人都渴望互不设防、安宁祥和的日子。如果人人心存恶念,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而自己也过着提心吊胆、时刻防范的日子,那这个世界将会险象环生、争斗不断。所以,我们想要过平安富足的生活,就要遏制恶念、弘扬善举。 关于这个论题,我很是喜欢。前几日和朋友谈天,就说起这个话题。 我个人喜欢性恶论。如果我们认为性本善,那么我们对身边的人的背叛和辜负,会感觉多么的失望。我相信性本恶,那么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罪的,为了赎罪而来,这是其一,也和基督的教义相符吧。如果我们先把自己设定为有罪,我们就会谨慎赎罪,独善其身,这其二。性本恶,那么你身边的人对你的好,你应该感激,应该珍惜,你身边的人的辜负,你也应该一笑置之,因为,这是本性。所以对人生观有积极影响,这是其三。 好文章....... 人性的善与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与观点。
我是信奉“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观点的,每个人的最初状态是一张白纸。 广东飞帆 发表于 2013-5-29 1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个人喜欢性恶论。如果我们认为性本善,那么我们对身边的人的背叛和辜负,会感觉多么的失望。我相信性本恶 ...
小时候认同“人之初性本善”,人到中年时认同“人之初性本恶”,现在经过几度观察与思考,还是觉得,人之初,是善与恶共生的。所以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 呵呵。 牛歌 发表于 2013-5-29 10: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人性的善与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与观点。
我是信奉“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观点的,每个人 ...
善良的人都向善。在大环境下,还是善良的人问心无愧,过得比较轻松。 认知性本恶,只为促进自己心向善 楓之语 发表于 2013-5-29 10: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章.......
谢谢!个人观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