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行小国 发表于 2013-12-19 16:51

李银河:人生中比性生活更有意思的事

本帖最后由 慧行小国 于 2013-12-19 17:01 编辑

      人不可以没有精神生活。其实,人的肉身乏善可陈,吃喝拉撒都没什么意思。相比之下,性稍微有意思一些,但是有趣程度也很有限,不过是一点傻头傻脑的重复的冲动而已。精神生活却很不同,要算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情了。       人的精神生活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两大类:享用和创造。       人可以享用前人、他人创造出来的美与诗,美感与诗意。无论是音乐、美术、文学,还是哲学。它们是由古往今来一些最美好的心灵创造出来的最聪明最颖悟最智慧的作品,令人感动,有时会感动到流泪的程度。它们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比所有的美酒佳肴都不逊色,都更加令人感到满齿留香,回味无穷。如果说食物是肉体的营养,那么这些作品就是人的灵魂的营养,肉体缺了营养会羸弱,灵魂失去营养也会变得干瘪,没有神采。       人还可以创造美与诗。人的创造除了美,还有爱。音乐美术文学中固然有经典意义上的美,爱情更是美与诗的极致。对美与爱的创造和追求,是人最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能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境界。如果说创造艺术之美需要一些特别的天赋,爱却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只要有一点点敏感,就可以去追求和获得爱情。       愿生命的每一天都享用美,创造美;愿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充满美与爱

李银河的博客中国著名社会学家(2013-12-19 09:01:11)




慧行小国 发表于 2013-12-19 16:58

今天最后一帖    明天见   朋友们   

牧潇 发表于 2013-12-19 17:43

正是有了人类的机械式运动,才有了人类的超然而非灭绝!

慧行小国 发表于 2013-12-20 07:29

牧潇 发表于 2013-12-19 17:43
正是有了人类的机械式运动,才有了人类的超然而非灭绝!

呵呵   经典   早上好    兄弟

牧潇 发表于 2013-12-20 17:23

慧行小国 发表于 2013-12-20 07:29
呵呵   经典   早上好    兄弟

哥,下午好!小弟胡说的!

慧行小国 发表于 2013-12-21 07:44

牧潇 发表于 2013-12-20 17:23
哥,下午好!小弟胡说的!

呵呵      这也是大实话啊   早上好    周末愉快兄弟

牧潇 发表于 2013-12-21 17:26

慧行小国 发表于 2013-12-21 07:44
呵呵      这也是大实话啊   早上好    周末愉快兄弟

周六快乐!!!!

慧行小国 发表于 2013-12-22 07:23

牧潇 发表于 2013-12-21 17:26
周六快乐!!!!

早上好   兄弟   今天你休息了吧   呵呵

maxxford 发表于 2013-12-22 10:47

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1971年,王小波十九岁,去了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1973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我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他的。他的那篇《绿毛水怪》跟我很投缘。当时在另一个朋友手中拿到的,看完后,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李银河)

  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现在再读他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有一种审美意义。"李银河后来说。

  结婚后

  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不注重形式。其实,在结婚之前,李银河觉得王小波长得不好看,心理有障碍,为这事儿他们俩差点儿不行了。后来王小波不服气地说:那我到动物园爬行馆去比一比。他又说,你也不太好看嘛,这样俩人就扯平了。

  王小波是一个不进商店的人。他从来没买过花儿送给李银河,惟一的一次他给李银河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是生日礼物。那时是花了5块钱。但二人之间最快乐和享受的,就是散步聊天,一切一切都可说,小波称之为"作倾心之谈"。

  小波的性情不像他的外表,他善良、宽容,很会爱人。偶尔也生气,但不发脾气,顶多不说话,就坐在那里呼哧呼哧地进气长出气短的。"他是一个很会爱的人。有时想起他那样子就特别好笑--很淘气。朋友和邻居都知道我们十分好,从不吵架。我们虽然好,但并没有什么故事,因为没有太多的波折。"面对许多人对王小波小说里性描写的揣测,李银河在一次回答记者的采访中说:"小波这个人并不像他小说里写的那样,他生活中其实是比较老实的,我们连婚前性行为都没有。"

  后来,李银河去了美国。1984年,三十二岁的王小波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收入上,他俩始终是阴盛阳衰。但李银河坦言自己崇拜他,"因为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在美读书时,王小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生活全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而她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1988年,三十六岁的王小波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回国以后,他们选择了最简朴的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电脑前。而惟一比常人奢侈的一点就是经常下馆子,为的是省略做饭的时间,在那种顶多10块钱一个菜的小饭铺,要上俩菜一瓶啤酒,照旧可以做面对面做"倾心之谈"。王小波虽然外表五大三粗,却喝不了白酒,一喝就像红眼狼。但抽烟很凶,一天一盒。 

  离别

  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孩子,他们结婚前就商量好,两人的世界就已经很丰富很有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孩子作为纽带,小波说:我们家兄弟姐妹中生男生女都有,我们也添不出什么新品种了。还戏称要成立一个"断子绝孙俱乐部"。"如果他要活回来的话,我们商量的结果肯定还是不要。他的小说就是他的孩子吧。我和小波在一起不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是就喜欢在一起。选择和自由是我生活的主要原则。"(李银河)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可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在1997年4月11日,四十五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以前我就问过他,说你嘴唇怎么老是紫的。"在英国,王小波给她写电子邮件,说最近特别显老,说都不敢往镜子里面看什么的,李银河当时说我也特别显老,没当一回事。小波逝世后,有一个记者告诉李银河,说王小波在一次开会的时候跟他说,我现在得了一种病,我可能要死了。大家就觉得他开玩笑,根本就没当真,王小波当时可能有预感。

  王小波去世旁边没人,就他一个人,夜里11点半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听他叫了两声,因为叫的声音太大,邻居有点害怕,也没敢上去看。第二天早上才带着人上去,看得时候就发现了。

  李银河赶回来与王小波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在信中对她说的话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李银河在北京为王小波找了好几个墓地,比如说通惠灵园、八达岭的灵园。但是那种非得要横平竖直的,一排一排弄得特别整齐的墓碑让她不满意,她觉得这个特别不符合小波的个性。后来她说要不然算了,放在家里,或者找一个机会撒海。后来有一个朋友介绍了佛山灵园,它的山上有自然的大石头,李银河直接选了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上"王小波之墓"五个字,生卒年月。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做这个墓穴花了就六千块。  

  小波走后,李银河精神上很孤独。她曾经说:"我们家原来有个亲戚38岁就死了,她有一个姑妈83岁还健在。临死前,她对我妈说,38岁死和83岁死没有什么区别。我也觉得人多活几年少活几年意义不大,主要是在你活着时的感觉。我从小就不太爱看星星,觉得人太渺小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没什么意义,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多少年后地球灭了,谁还知道马克思是谁?这么一想我就拔出来了。"  

慧行小国 发表于 2013-12-22 12:37

maxxford 发表于 2013-12-22 10:47
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1971年,王小 ...

没看过王小波的书    朋友有吗?分享一下撒   呵呵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李银河:人生中比性生活更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