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癫痫关爱日”将至,呼吁大家关爱校园中的癫痫患者
3年前的某一天,小辉像往常那样坐在教室上课,突然,他倒在地上开始全身僵直、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全班同学惊恐不已,老师赶紧拨打120将小辉送到了医院。经过详细检查,小辉被确诊为癫痫。当他病情稳定回到学校后,他发现同学们看自己的眼光都变了,再也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从此变得沉默而孤僻,父母只能为小辉办理了退学。像这样学生因患癫痫而失学的案例绝不是个例,类似的情况也许在我们周围也经常发生。 6月28日是第十一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中国抗癫痫协会将今年“关爱日”的主题确定为“关注校园内的癫痫患者”,旨在针对校园内存在的对癫痫的误解和歧视,呼吁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给患有癫痫的学生一个正常的学习环境,使其享受到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国校园内的癫痫患者超过200万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某些病因使大脑神经细胞过度异常放电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我国的癫痫患者约有900万人,其中,儿童少年是癫痫的高发年龄段,目前校园内的癫痫患者约有210万人。由于癫痫患病率高、病程长,因此对在校患者的学习、生活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 癫痫发作的损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继发性意外损害,发作时由于意识丧失会造成身体摔伤(包括头部外伤),而肢体抽搐会导致擦伤碰伤,甚至会引发其他意外伤害。另外一种则是潜行的、缓慢发生的伤害,癫痫发作时呼吸暂停可导致脑组织缺氧,同时大脑神经细胞的高频放电直接对脑造成损害,久而久之会导致患者记忆力减退,智力降低,严重时影响患者生活、学习和工作。 癫痫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个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近期一项关于父母及家庭压力因素与儿童新发癫痫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由于癫痫疾病而产生的来自父母及家庭的压力、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担心以及羞耻感对儿童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负面影响,这个影响甚至超过了疾病本身对于患者的影响。 实际上,如果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70%-80%的癫痫患者发作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会对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其中更有部分患者在发作停止2-5年后可以达到停药治愈,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发病的良性癫痫患者在进入青春期后常常可以自愈。为校园中的癫痫患者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2015年5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6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全球癫痫负担和为应对其卫生、社会和公众知识影响在国家层面采取协调行动的必要性”的决议(WHA68.20号)。其中明确提出,“尤其在中小学确保癫痫方面的公众认识和教育,以便协助减少广泛存在于众多国家和地区中对癫痫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和歧视。” 治疗癫痫是医生的责任,但给予患者心理、精神的慰藉则是全社会的义务。该如何为校园中的癫痫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首先,要从宣传和教育入手,让公众、学校、学生和家长了解基本的癫痫知识、正确认识癫痫疾病。多数癫痫发作并不频繁,仅持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会自行恢复,在不发作时和正常人是一样的。只要坚持正确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控制好病情,像正常人一样学习与生活。 其次,学校应通过各种教育方式,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校园歧视现象。可以请医生给同学们进行有关癫痫的科普教育,让大家正确了解癫痫,消除恐惧和歧视,主动接近和帮助患病同学。学校和老师也应一视同仁地对患病同学给予要求和管理,不需要给予过度的照顾或限制。除了容易发生危险的运动(如游泳、登高)要注意保护外,可以正常参与课内外活动。 第三,学校师生应该了解和掌握一些癫痫发作时的应急处理知识,以便进行正确处理。癫痫所有的发作类型中,大发作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看起来有点可怕,但一般持续2-3分钟就会自行缓解。发作本身很少危及生命,但有可能因为意识丧失而发生其他意外伤害。遇到癫痫突然发作时,应做到: 1、保持镇定,不要恐慌。 2、帮助患者躺下,避免跌伤碰伤,并把患者翻转至侧卧位,避免口中分泌物吸入气管,也防止舌头向后坠堵住呼吸道;在其头颈部下方垫上柔软物,并移开身体周围的危险物体;解开颈部过紧的衣扣,摘下眼镜。 3、在采取了上述安全措施后,应该陪护在患者身边,观察发作表现,并注意发作持续时间,静待发作过程自然结束。 4、不要害怕咬破舌头而向患者口中放入手指及任何物体,防止患者窒息、损伤牙齿或咬伤他人手指;不要用力按住患者身体,防止关节脱臼、骨折等;按压或针刺人中并不能有效终止发作。 5、在患者头脑没有完全清醒之前,不要让其饮水或进食。 6、如果癫痫发作持续2-3分钟仍不停止,要立即送医院进行急诊救治。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很重要,不要因为你身边出现这样那样的病人就带有歧视心理,我们应该给与更多的是帮助和关爱。因为倘若有一天是你或者你家人遇见这种困难的时候,你也会希望得到的是善良的鼓励和宽容的关爱。 校园应该是一个教育孩子们有爱心的地方,而不是教育孩子要区分人群的地方,做为学校的老师,应该以自身的善良和包容去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们,让孩子们懂得用善心和爱心包容身边的一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