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硬币放街头供路人自取 测试道德?不过是营销套路
一箱硬币放街头供路人自取 测试道德?不过是营销套路2017-08-03 14:14:53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英
相似的新闻、相似的标题,最近两天,“一箱硬币”突然出现在广州、成都、沈阳、合肥、郑州、重庆、南昌、石家庄、无锡、萧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同时,类似的新闻也在网络上疯转。不论发生在哪个城市,“一箱硬币”的过程和结果都极其相似,都让人心暖暖的。各地的主流媒体也都对此进行了报道。记者发现,全国多地的“一箱硬币”背后,竟藏着同一家公司。(8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 “硬币不少反多”,在这起道德测试中,结果无疑是令人感动和温馨的,但是,这份感动和温馨的背后,不过是一个营销公司利用“道德测试”这一社会热点来提升公司的知名度,进而获取商业利益。真相一出,人们的感动立马大打折扣,毕竟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不过是该公司的牟利工具,而此行为也与道德所具备的“真善美”相去甚远。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机构,有权自我赋予道德测试者和审判者的角色。因为这一次的硬币道德测试结果温暖人心,所以引发了一定程度的“道德狂欢”,人们仿佛从中看到了一个大同社会。但是恰恰是这个看似美好的结果,蒙蔽了测试者本身不恰当的行为,让人们忽略了其充当道德审判者的可恶之处。 反过来想,如果此次硬币测试有人拿走了多于规定数目的硬币,且没有人往纸箱里增投硬币,是不是测试者就可以宣布“社会道德令人堪忧甚至快完蛋了”这样的结论?显然,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测试者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包括你我在内的人恐怕也不会同意这一观点,因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不仅仅体现在多拿几枚或少拿几枚硬币上。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构成,且需要根据客观条件来进行判断,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人们的道德都会有着不同的反应,或许多拿硬币的人在其他时候是个关爱他人、见义勇为者,也或许增投硬币的人在某个时候会背后捅人刀子诽谤他人,这些都是个体的道德体现,仅凭单一环境下的个体行为,如何能够得出“道德水平”的评判? 佐证道德测试不靠谱的事情还有不少,例如一些街头道德测试,从见义勇为到无人商店,从扶老人到帮助陌生人,这些所谓的道德测试并没有真正得出道德结论,因为说到底,这不过是测试者自以为是设计的市场游戏,而安排这种测试,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这家公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测试,无非是因为眼下整个社会对于“道德”所表现出的焦虑,倒地老人无人敢扶、小悦悦事件等一些热点让整个社会一度陷入对道德的怀疑,从而让与道德相关的事件热度居高不下,出于营销考虑,蹭社会热点显然可以事半功倍。事实上,他们也是成功的,因为“测试”一出,就引爆了舆论,得到了足够的关注,迅速完成了营销者100000+的效果。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社会道德不是单一情境下的善恶定论,而是人找寻自我价值的永续实践,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道德建设都需要久久为功,至于那些道德测试,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不过是设计者和营销者满满的套路。 ■三湘都市报评论员 张英
5]
赤壁也有
IR. 发表于 2017-8-3 14:45
哪怕是营销,也是成功的,起码他舍得付出那五元,对于那些真的需要五元钱的人来说觉得这个社会进步了,解了 ...
街头硬币测试人性真“扯” 不恰当测试只会引人反感
2017年08月03日01:46 新闻晨报 0
测试他人人性 只会暴露自己
齐乔正
制图/黄欣制图/黄欣
工作人员把一箱一元硬币放到闹市街头,并在纸牌上注明“如你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5元”。这种“硬币测试”最近在全国各地纷纷上演,测试结果大同小异:只有小部分路人按规定取了钱,大部分路人只是围观拍照,还有一小部分路人则掏出了自己的硬币放到了箱子里。
这看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吗?但如果工作人员告诉你,在测试之前,他们可是很担心的哦——担心箱子摆在街头10分钟不到就被人连箱子带钱一起搬走,担心一大波人上来疯抢……但结果却让他们“傻眼”:非但没人多拿,还有人往里添呢!
这种欲扬先抑的悬疑设置,是不是令你有那么一点点触动?接着呢,测试结论来了,参与活动的工作人员和报道活动的各种公众号都在告诉你:经过这次试验,觉得“真暖心”,“人性美好”,“我们相信其实大部分人内心都是柔软的,都是心存善念的”,“选择善良,选择信任,总有人认为别人比自己更需要帮助”……
我不知道其他网友对此作何感想,反正当我看到这番排山倒海似的结论涌来时,我的想法就只有一个字:扯!
我并不否认路人在这个测试瞬间所表现出来的“善良”“信任”和“人性”,但我怀疑的是这种测试手法本身,因为至少在我看来能暴露出来的只能是测试者们的“不善良”“不信任”和“不人性”。
先说“不善良”。你把硬币放到街头,真的是为了做公益,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吗?如果是,那直接去点对点帮助就行了,用不着把无辜路人牵涉进来。既然从测试一开始就打算面向路人的,那么是谁告诉你一堆硬币就能引发人们疯抢呢?这种“想看看大家是什么反应”的测试,以及这种“路人应该都爱贪点小便宜”的先入为主的想法,我不敢贸然说“鸡贼”,但也绝对称不上“善良”。
再说“不信任”。一个盛着硬币的箱子放在街头,而且无人看管,试问带给路人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不外乎是:有人在做什么测试吗?周围应该有人或摄像头在拍吧?这钱不好随便拿的吧?毕竟,摆在街头的硬币,跟从大卡车上掉下来的西瓜,或者路边角落的一个钱包不同,正常人都能看出这是经过人为设计的,是“不被信任”的。当人们面对这种“不被信任”的硬币时,他们的行为本身也是经过大脑思考过滤而做出来的。根据这种行为推断出来的任何结论,又能有多少可信度呢?
最后回到“人性”上来吧。我觉得“人性”这两个字,可算是最近几年最辛苦的字眼之一,因为我们太爱拿“人性”来说事儿,而偏偏“人性”又是最难推敲的东西。比如,五块钱硬币可能没人拿,上百元大钞试试看呢?五百块、五千块、五万块,有人抢吗?如果有人抢,那是否说明他的“人性”就只值那五百块?看到五千块才开始抢的,比看到五百块就动手的,就更有“人性”吗?显然不是这么个考验法。假如“人性”有一天可以直面芸芸众生,它最想说的一句话应该是:别考验我,烦着呢!
当然,这并不是国内首次出现“看看你会怎么做”类型的测试。近几年,国内电视荧屏上曾陆续推出多档“社会道德实验节目”或“社会新闻观察类节目”,比较知名的如《你会怎么做》和《噗通噗通的良心》。类似节目都采用无死角、全隐蔽拍摄手法,动用少部分演员,还原社会新闻中的某个事件或场景,观察路人的反应,话题涉及看到儿童疑似被诱拐管不管、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看到男人给女朋友下药该怎么办,等等。无论是哪个话题,可以说都比一看就知道是“测试”的硬币测试法来得严谨、细致得多。但是,此类节目在开播之初,都曾引起“不应该这么测试人性”的负面评价,后来有节目就机智地增加了一个环节:在观察实验结束后,邀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或相关专业人士,讨论并解释目标对象的各种反应,并告知电视机前的观众遇到此类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应对,从“娱乐性”向“实用性”转型,这才在争议之中扳回一局。显然,“硬币测试”者们还没学到这招。
世间的“善良”“信任”“人性”当然都是好的,但通过不恰当的测试、不恰当的拔高来展示“善良”“信任”“人性”,并以期达到其他目的只会引人反感。毕竟,在“人性”这个问题上,谁也不愿意成为被测方。
哪怕是营销,也是成功的,起码他舍得付出那五元,对于那些真的需要五元钱的人来说觉得这个社会进步了,解了燃眉之急,很多时候一块钱都难道英雄汉。反而喷子觉得哎哟,我去,这个公司又在炒作,想着法子赚钱。
IR. 发表于 2017-8-3 14:45
哪怕是营销,也是成功的,起码他舍得付出那五元,对于那些真的需要五元钱的人来说觉得这个社会进步了,解了 ...
666{:9_403:}{:9_403:} IR. 发表于 2017-8-3 14:45
哪怕是营销,也是成功的,起码他舍得付出那五元,对于那些真的需要五元钱的人来说觉得这个社会进步了,解了 ...
第一个是成功的,并且跟后来模仿者的动机,是完全不一样…… 本帖最后由 俱焦赤壁 于 2017-8-3 15:01 编辑
IR. 发表于 2017-8-3 14:45
哪怕是营销,也是成功的,起码他舍得付出那五元,对于那些真的需要五元钱的人来说觉得这个社会进步了,解了 ...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7-08/03/c_129671489.htm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7-08/03/c_129671489.htm
复制粘贴的就算了,我只知道,有人需要就拿5个。方便了在还回去。没有需要就把需要留给有需要的人,至于背后的营销也好,广告也罢,没有实质任何的意义
IR. 发表于 2017-8-3 15:05
复制粘贴的就算了,我只知道,有人需要就拿5个。方便了在还回去。没有需要就把需要留给有需要的人,至于背 ...
当然是复制粘贴,你是想原创嘛{:9_405:} IR. 发表于 2017-8-3 15:05
复制粘贴的就算了,我只知道,有人需要就拿5个。方便了在还回去。没有需要就把需要留给有需要的人,至于背 ...
后面的搞街头硬币的,都是复制粘贴,并且出发点,也是为了背后的那个{:9_398:} 没什么意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