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为何多谣言
01 事件回顾W020160125309986399623.png 1月10日晚,几乎所有用户的朋友圈突然被2016微信公开课Pro公开课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了,但紧跟其后的是有人截图称使用这个应用会被盗号,包括用户绑定的支付宝、银行卡等都会被盗,一时间引发不少微友卸载微信、支付宝等应用。而短短一个多小时后,又有辟谣出现,称会被盗号消息为谣言! W020160125309986462900.png 那么,究竟我们该如何辨别朋友圈谣言?如何让谣言止于智者、止于我们的朋友圈呢?下面,就跟随笔者一起学习下吧。02 朋友圈的那些谣言,你被忽悠过吗近日,微信谣言过滤器、微信安全中心盘点了2015年度十大谣言并进行了发布,“微信朋友圈降权”、“打隐翅虫会致命”等谣言均上榜。下面,小编就结合其他曾“红”遍微信朋友圈的谣言进行归纳汇总,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谣言,你都“中招”了吗? W020160125309986547376.png 1、失实报道 新交规又来了 “闯红灯,记6分,罚100元;小孩坐副驾,6分300元……”。不久前,微信朋友圈又开始流传一条“2016年1月1日交通新规全国正式实行”的谣言,有很多不明真相的微友纷纷转发。 W020160125309987147171.png 真相:其实,同样的谣言早在2014年、2015年元旦前夕就出现过,至今已经换过多个时间版本。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真正在执行的交规标准依旧是2013年1月1日起执行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123号令),其他“新规”均为谣言。 小贴士:通常情况下,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时,相关部门都会提前及时予以公告并明确实施的具体日期,切勿相信网上流传已久的段子。 星巴克保温杯免费领 前不久,笔者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分享了一条链接“星巴克保温杯免费领取”,打开后界面显示5款水杯,同时还标有“只要将此信息分享到朋友圈,同时写出你最喜欢的一款水杯,截图后发给我们的公众号,并将您的电话、地址一同发送,即可获得你喜欢的那一款水杯!” W020160125309987258176.png 真相:经星巴克官方人员证实,这些活动既不是星巴克举办也不是星巴克授权给个人公众号举办。一般,这类行为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一是靠此吸引粉丝关注公众号,然后利用改公众号牟利;二是窃取用户个人信息。 小贴士:像这类关注后才可获利等行为已经违反微信平台规则,大家一定要注意识别此类骗局,谨防上当受骗。 2、食品安全 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 谣言称,小龙虾是为了消灭尸体,经过基因改造而引进的,而且小龙虾都生长在污水里,重金属超标,外国人从来不吃。 W020160125309987328061.png 真相:小龙虾的真名叫“克氏原螯虾”,是一种淡水虾,它摄入的重金属大部分被转移到了外壳,随着不断生长和脱壳,这些重金属毒素也被排出体外,所以重金属未必会超标。同时,小龙虾在美国是很常见的料理食材,欧洲市场上90%的小龙虾来自中国。 小贴士: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在美国已经吃了上百年,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每年都举办“小龙虾节”,目前市面上的都是从正规养殖场供应的,大可放心食用。 【详细】儿童牛奶饮品含肉毒杆菌可致白血病 “现在得白血病的小孩越来越多,妇幼保健院提示您,请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和添加剂的牛奶饮料……旺仔牛奶、可口可乐、爽歪歪、娃哈哈AD钙奶、未来星、QQ星、美汁源果粒奶优菠萝味的,都含有肉毒杆菌……”这样的信息相信不少微友都见过,很多家长微友也肯定都转发过,那么,真相真的就是这样吗? 真相:儿童患白血病多是综合因素导致的,与环境污染、遗传、病毒、接触有毒或放射性物质有关。乳制品饮料与牛奶相比糖分偏高,而且免不了要添加一些正常的食品添加剂。为了改善口味,适量饮用合格产品是安全的,但这类含乳饮料不宜代替牛奶长期饮用。 小贴士:今后若收到类似于有关部门的提示或建议之类,如果不能保证它的真实性,我们首先可以向有关部门求证,其次希望家长们提高警惕,不要转发。 【详细】3、儿童走失 寻走失小孩送海景房 W020160125309987439567.png 真相:这样一条信息在网上流传多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孩子叫王斌,4岁,5月10日下午5点跟妈妈买水果时走失,家人希望知情者提供线索,愿意以三亚的一套128平米海景房作酬谢。另一个版本中,孩子的年龄却变成了3岁,家人的手机号码也变了。而在第三个版本里,不仅孩子失踪的时间变成了5月12日,家属用以酬谢的海景房也变成了青岛地区的,而非三亚的。 小贴士:分辨此类谣言的最好方式就是,先不要急着转发,到网上搜一搜,看看网上是不是有类似的信息。“此类谣言如果在网络上出现,很快就会被识破,相关的媒体、公安机关都会辟谣。。 【详细】
03 面对谣言,我们该怎么做其实,微信朋友圈中盛行的谣言远不止这些,只恨谣言太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但是小编在此也告诉大家,凡是谣言都有小漏洞,皆可抽丝剥茧,扒出真相。 那么,如何识别朋友圈谣言,避免上当受骗?就让笔者为您小支两招吧。 1、怎么快速判定微信朋友圈的谣言 找到消息中提及的相关部门核实信息 例如网传新婚姻法即将颁布,妻子可同时拥有两个丈夫。像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可以向民政等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政府网站进行咨询。 W020160125309987488177.png 搜索帖子 当你在网络上搜索某条信息时,如果发现该信息被各地网友大量转发,除时间、地点不同,其余内容完全相同时,那这条消息一定是假的。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通过网络搜贴查找事实,比如事件回顾中提到的谣言,我们只要在百度等搜索软件上搜索“微信公开课 PRO” ,搜索结果中就会有很多不乏理智又科学的分析,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恐慌情绪,帮助您判断其是否为谣言。 W020160125309987504066.png 查证源头 在《谣言分析报告中》指出,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三大主题占比较多。针对这类信息,消息源是否权威是判断谣言的重要标准,如果来源不是政府机构或者权威媒体的消息,那么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您大可不必轻信,更不要“随手一转”,在不知不觉中作了谣言的传播者。 W020160125309987528337.png 标题“语出惊人” 如果消息标题出现“朋友圈都传疯了”、“不转不是中国人”等吸引眼球的夸张词语时,就不要再看下去,更不要转了,不要问我为什么,就是假的。 W020160125309987541691.png 其实,判断一条微信文章是不是谣言,有时候并不难,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论让你很害怕,默认他就是谣言。我们还可以去看发帖的微信号是谁;文章中结论是什么专家给的;文章的论证格式是否专业还是花里胡哨。这样可以排除你至少90%以上被谣言欺骗的可能性。 【详细】2、让谣言止于朋友圈 W020160125309987552650.png 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想说:谣言止于朋友圈。网络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剔除流言、免受谣言伤害,这都应是网民的“必修课”,这门课修不好,难免会害人害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备判断是非的基本素质,面对流言,如果每个人都能冷静分析和理性思考,如果每一位微信用户都能树立责任意识,保留一份独立的判断力,看到谣言不信不传,那么谣言就没有了立足之地。让微信谣言止于你我之手,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3.谣言过滤器,你知道吗 谣言过滤器是微信在2014年10月17日正式发布的官方辟谣账号,微信与人民网、果壳网、丁香园等各方合作,在内容运营、辟谣内容鉴定等方面联手过滤微信平台上的谣言。 W020160125309987589065.png
04 微信造谣传谣,你应该知道这些1、微信谣言的危害分析 扰乱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 如前文提到的关于“爽歪歪、旺仔牛奶、可口可乐、娃哈哈AD钙等都含有肉毒杆菌之类的谣言事件均以虚构的谣言打击竞争对手,或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或直接导致地方产业坍塌,社会破坏力非常大。 引发社会恐慌并导致次生危害 类似迷药抢劫、非法人体器官交易等涉及人身安全的谣言频繁出现,不仅引发社会恐慌,导致人心惶惶,而且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侵蚀社会良序运行的基础。 导致突发事件扩大化、恶性化发展 近些年,网络谣言在突发事件中的动员力、组织力、破坏力日益凸显,部分不法人员借机扰乱公共场所和社会秩序,给地方政府应对处置带来了极大挑战。 W020160125309987649112.png 2、微信谣言的治理举措 对微信谣言的治理必须兴利除弊,必须强化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多管齐下、协同推进,建立并完善微信谣言治理的长效机制。 比如在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事件中,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的“有毒气体向北京扩散”、“方圆一公里无活口”等谣言,人为制造恐慌,激化了矛盾,给事件处置平添了很多阻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和媒体及时做出了辟谣措施。如针对“社会秩序已经失控”,天津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官方微博“天津网警巡查执法”第一时间发出辟谣称该传闻系谣言。 我们都应该知道真相只有一个,谣言止于智者。可见,对官方来说,及时公开现场情况,保证信息公开透明,是缓解民众信息焦虑的最好途径;对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来说,是谣言传播的助谣者,同时也会是重要的止谣者,新媒体具有很强的自我纠错与净化能力,第一时间辟谣显得尤为重要;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无法为救灾实际做出什么,但最起码可以不信谣、不传谣,不给正在抢险救灾的专业队伍添乱,也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W020160125309987672368.png 2015年11月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网络造谣传谣的行为明确了刑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W020160125309987763825.png 其实笔者认为,除了依靠法律抵制网络谣言外,对于个人而言,我们更应该擦亮眼睛,看到“无时间、无地点、无人名、无信源、无法查证”的消息,先打个问号,多些求证精神,倡导“指尖上的文明”。 【详细】
05 结语谣言要止于智者、更要止于朋友圈。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希望微友们都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好自己的“朋友圈”,莫造谣、莫传谣,做能辨真假的“智者”,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谣言要止于智者、更要止于朋友圈。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希望微友们都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好自己的“朋友圈”,莫造谣、莫传谣,做能辨真假的“智者”,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