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叶何田田 发表于 2018-1-28 16:22

《鸢尾花》:爱在天地间

本帖最后由 莲叶何田田 于 2018-1-28 19:18 编辑

《鸢尾花》:爱在天地间

       前不久,网载四川一位88岁老人到美院当裸模遭到其子女强烈反对后依然坚持的新闻,记者采访老人时问其原因,他说:“在学校还有人说话。”耄耋老人,脱去衣衫,褪去尊严,仅仅是为了有人在身旁陪伴,这一回答怎能不让人心酸?
       人生之苦,莫过于身心孤寂,无依无靠。这一苦痛,于失独老人而言,尤甚。
       很多的老人在面对这一残酷打击时,完全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只有寻找各种解脱的办法,有部分老人选择了逃避现实,一直沉浸在过去的生活里不能自拔。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小说《雪夜》里描写的一对老夫妻就是如此,劫匪来到家中,他们央求劫匪不要打扰他们在楼上学习的儿子,但当劫匪跑到黑洞洞的楼上时,发现上面空无一人,原来,老人们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冬天就去世了。
       老夫妻的这种做法,正是他们深爱其子的表现,也是他们晚年丧子的悲恸的折射,这种不承认孩子离世的表面平静,比那种呼天抢地的哭嚎更令人心痛。
       而今中国的失独老人,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因为,这个群体命途多舛,大多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困难、60年代的"文革"浩劫、70年代的上山下乡、80年代的一胎限制、90年代的分流下岗,临到晚年,又痛失独子,遭受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不是亲历者,几乎无法体会。
       有幸的是,很多作家拿起手中的笔,呼吁社会关注失独老人,呼吁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失独群体,让他们的晚年不至于孤苦无依。宜昌评论家元辰先生的小说《鸢尾花》反映的就是这一主题。
       三年前,在网上结识元辰先生,直至前不久才从朋友处听说元辰先生的经历,惊愕不已。元辰先生的独子十年前因故离世,那个在名校读到硕士毕业才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优秀小伙子因车祸抛下其父母独自去了天国,我无法想象出元老夫妇的心底的悲痛,只听说元辰先生为此一夜白头!
       好在,元辰先生将伤痛化作力量,十年来,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鸢尾花》就是元辰先生为排解痛苦的创作的一部力作。
       《鸢尾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讲述的是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受人之恩,不忘回报”的爱心传递的故事。“我”,也就是年轻人元朝安,在国外工作,因身患重病无法医治,最后在医生的帮助下,采用冷冻技术将身体冷冻起来并运回了国内,七年后,成功复活,却因此失忆。在旧资料和旁人的提示下,终于有了部分记忆,此后,“我”一直致力于寻找生身父母,也因此结识了姜信堂夫妇这一对失独老人,“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父母的影子,于是,把对自己父母的感情投注到这对老人身上,让这对老人在晚年得到一丝精神上的慰藉,最后,姜信堂老人去世,在去世前,他立下遗嘱,把全部遗产捐献出来回馈社会,希望爱心人士继续帮助其他失独老人。
       可以肯定的是,小说中的养鸢尾花的老人姜信堂是元辰先生以自己为原型来塑造的人物形象。姜信堂老人爱养鸢尾花,鸢尾花的英文属名lris为希腊语彩虹之义,所以,鸢尾花又被人视作众神与凡间的使者,任务是将善良的人死后的灵魂经由天地间的彩虹携回天国。
       鸢尾花是姜信堂老人寄托哀思的载体,他渴望通过鸢尾花打开天堂之门,让他们能与儿子天地对话。一个人的内心有了这种暗示,就会产生某种祈愿,并将祈愿与自己的某种仪式行为联系起来,化作一种强大无比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产生,其实同样是孤独寂寞的异化形式之体现。
       这一情节的处理,暗含了作者元辰先生内心的强烈意愿,渴望鸢尾花能化作信使,架起一座天地间的彩虹桥,能让天国的亲人与地上的人相逢。
       而一直关照姜信堂老人的年轻人元朝安实际上也承担着“鸢尾花”这一信使的作用,他就是爱的使者;又或者说,作者将自己的儿子移花接木到元朝安身上,借此来抒发“儿子并未离开,或许只是被冷冻起来,终有一天他会回来,就像元朝安一样”的美好愿望。
       小说以荒诞的笔法,虚构了一个冷冻人苏醒后关照失独老人的故事,但荒诞却绝不荒唐,因为,虚构的意旨是为了揭示生活真相,心灵的真实才是最主要的真实。小说《鸢尾花》的情感如此真实而具体,这种写法,也是西方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别开生面,具有震撼力。
       《鸢尾花》开头的引子,看似与故事毫不相干,实际却与小说的主旨有关。开头对一个老人临终时状态的描写,直指老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与幼儿属于同类,会回到最原始的真实状态,都是需要被关心、被照顾的对象。这个引子很巧妙,引出下文失独老人晚年的凄苦处境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
       《鸢尾花》将情景的描写融入了事件的叙述之中,多粗线条勾勒,情节紧凑,不枝不蔓,故事性强。开头设悬念,然后进入故事中,苏醒、寻亲、相遇、送葬……故事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直至老人去世,故事达到高潮,升华主题。
       元辰先生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来讲述故事,明线是“我”的人生经历,暗线是失独老人将丧子之痛寄托到鸢尾花上。两条线索在园艺上相遇、交织,然后引出主题:人生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寻找迷失的自己;失独老人需要大家的关注,呼吁社会关注失独群体。后者虽然篇幅较少,但却是小说主题的落脚点,这一内容,直到小说的后面才亮出,以抽丝剥茧的方法,层层揭开,可谓匠心独具。
       其实,小说的主旨,在开头就通过“我”苏醒后忘了自己的身份时的大段独白暗示出来了:人的存在都是相对于他人的存在而存在,脱离不了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如果一个人被这个家庭或者社会遗忘,那么他的存在就无意义。小说开头“我”的大段独白,与小说结尾揭示的主题形成了首尾回环,前后呼应,使小说情节更为严谨与紧凑。
       语言简洁凝练是小说《鸢尾花》的另一特色,作者在文中极少使用褒贬色彩的形容词及其它修饰语,更没有极力渲染姜信堂老人的丧子之痛,整部小说,情感节制,人物语言亦不多,表现出的只是出老人强忍悲痛的平静。而,人物表面的平静如水,内心的悲恸却如汹涌的暗流,无一刻不在奔涌。这种节制情感的写法,恰恰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审美眼光,因为,情感的节制远胜于放纵,也恰是姜信堂老人抑制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来的平静令读者双目盈泪。
       晚年失独本是一件无言的悲痛,但好在人间自有真情在!元朝安们带给了失独老人们人世温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就是失独老人们的仍活在世上的孩子。
       想起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过对生与死的看法,他说: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也一直相信,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亲人,其实并没有离开我们,哪怕一天也未曾离开;只不过,他们在天堂,而我们在地面,我们看不到他们,他们却能在天上看着我们。
      所以,微笑吧,为了让天国的亲人放心!

雾里清风 发表于 2018-1-29 09:34

护犊之情,切肤之痛

莲叶何田田 发表于 2018-1-29 19:19

雾里清风 发表于 2018-1-29 09:34
护犊之情,切肤之痛

谢谢版主的鼓励哦。

秋天雨荷 发表于 2018-2-27 16:01


拜读,向你学习!

莲叶何田田 发表于 2018-2-28 11:35

秋天雨荷 发表于 2018-2-27 16:01
拜读,向你学习!

{:239:}我该向你学习才是。你是我的榜样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鸢尾花》:爱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