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超 发表于 2018-3-14 07:52

《赶礼记》

《赶礼记》
                     文/马志超

      腊月,天阴沉着脸。亮子刚下班,便急忙赶往同学家做客。一阵冷风吹来,他打了个寒颤,他的心情也象这天气一样,冰凉冰凉的:今天一天就有三家要赶礼。另一家老婆去送,还有一家家里实在没有人去,只好托人送礼。
         亮子家在农村,父母只有他一个儿子,又是家里的老幺,父母今年都六十七岁了,身体还算硬朗。他大学毕业后在县城的一家单位上班,父母供他上大学花费了不少钱,结婚后买房子的房贷也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好容易才还清,生了孩子后的花销,还有经常冒出来的人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幸亏有父母一直帮衬着,这也让他觉得愧对二老。
         晚上回家,老婆秀秀坐在沙发上发呆,“你回来了,刚接到我嫂子的电话,我侄子要结婚,向我们借钱,家里条件你也知道,别说借钱,就是送情、喝茶的钱都没有。哎!经常送情,把人都送穷了。你和我的工资还不够每个月的开销,你说开年儿子上学的学费又咋办呢?”秀秀苦恼的说。 “走一步看一步吧!不要想太多。”亮子无奈的说。 “可侄子马上要结婚了,送情的钱都没有,欠帐说说好话,还可以欠着,可这送情赶礼不能打欠条啊!再说我们还要准备喝茶的钱。马上要过年了,家里操办年货,还要准备拜年的红包,都要钱!”
         就在亮子他们苦恼的时候,爸爸给他们打来电话:“亮子,过年的东西我们都买了,你们就不用操心,回来过年就行了,你们开销大我和你妈都清楚。昨天碰见你舅哥了,听说你侄子马上结婚,你们做姑姑、姑父的既要送情,又要喝茶,要不少的钱,我和你妈手头还有点积蓄,明天送过去。” .“爸,我对不起您二老啊!我们都成家好几年了,本来您和妈应该好好享福的,以前供到我上大学,现在还要经常补贴我们……”亮子喉咙都硬了。 “孩子,我和你妈做习惯了,闲不住,趁我们还能动,能帮就帮吧!年猪杀了,自己留了一边肉,多的卖了钱,再加上我们买藕和菜,积存了些。” 听着父亲的话,亮子和秀秀的热泪不知不觉的淌了下来,在这寒冷的冬季,心里却感到一阵阵的温暖!
          几天后,亮子和秀秀又接了几个电话:“好的,好的,一定登门给你们祝贺”。 “亮子,怎么办啊!刚刚娘家的情送了,还是爸送来的钱,又有几个情!”秀秀焦急的说。 “不去送情,朋友面子上抹不开,怎么办啊?”亮子也急了。 “要不马上给你父母做个七十大寿。”秀秀急中生智。 “可我爸妈七十岁还差几年呢!再说爸妈的生日都过了,今年我们也为他们做了寿。”亮子说。 “男做虚,女做实,要不提前跟爸做七十大寿,平时过的那是散生。这不是没办法逼上梁山吗!你还记得吧,有一次你好朋友请客,你没钱送礼,那次多尴尬啊!后来还是你借钱补上的,要不,朋友都没得做。”秀秀提醒他说。 “哎!也只能这样了。马上给爸妈打电话"。那个无奈的表情,就象是做小偷被捉了现行一般的难堪。
      “喂!爸,和您商量一件事……”

茄子炒辣椒 发表于 2018-3-16 08:31

红色罚款单,真是耍流氓。
这股歪风,何时能刹?

苦海无边 发表于 2018-3-15 09:03

以挣钱为目的的请客都是甩流氓。
我们家那个地方也有这种人,一年整几次,年年整,整上了赢,能整几个灾钱?还不如踏踏实实干活实在。

异样美 发表于 2018-3-15 05:48

说得很实在

赤郞 发表于 2018-3-15 05:42

身边的故事,反映的却是一个社会的大问题,点赞!

真爱禁区 发表于 2018-3-15 05:34


卧龙赤壁 发表于 2018-3-15 05:06

呵呵,现在人情世故确实开支大,连100块钱都拿不出手了,尤其赤壁花样特别多。但是,人在江湖,要好的朋友、亲戚,该送的还是要送的。所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不努力,连情也送不起,社会就是这么残酷。

孤独军 发表于 2018-3-14 11:55

{:233:}

马志超 发表于 2018-3-14 08:50

张剑18 发表于 2018-3-14 08:47
文章以借钱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朴实。

谢谢张老师点评!

马志超 发表于 2018-3-14 11:50

等你把风景看透 发表于 2018-3-14 10:54
现在都是这样的,动不动一点小事就是请客,这个风气真的要整整了。。

谢谢朋友点评!

等你把风景看透 发表于 2018-3-14 10:54

张剑18 发表于 2018-3-14 08:47

文章以借钱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朴实。

马志超 发表于 2018-3-14 11:56

孤独军 发表于 2018-3-14 11:55


谢谢朋友关注!

真爱禁区 发表于 2018-3-15 05:30


真爱禁区 发表于 2018-3-15 05:30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赶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