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底都需要一方净土 ——读马景喜的长篇小说《净土》
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宏大的叙事,37万多字的篇幅,在早已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当下,就像取书的那天,同学所说的那样,“读完这么厚一本书,真的需要勇气”。问题是,我读了可不止一遍,而是3遍。不,准确地说,是读了两遍,听了一遍。一遍是在微信群里读的电子版连载,一遍是在喜马拉雅上听的音频连播,还有一遍是读的纸质书。读纸质书,才感觉是正儿八经在读书。读完纸质书,才有底气决定写点儿什么。一先说几句题外话。路遥《平凡的世界》,当年曾被《当代》的编辑退稿。编辑是这样解释退稿原因的:拿着路遥的手稿回到招待所,趴在床上,兴致勃勃地拜读。读着读着,兴致没了。没错,就是《平凡的世界》,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觉就是慢,就是罗嗦,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实在很难往下看。初读《净土》,有点儿像那位编辑当年读《平凡的世界》的感觉。节奏慢,故事没有悬念。可是读着读着,便停不下来了。把这两部作品放到一起说,不是说《净土》的文学价值达到了《平凡的世界》的高度,也不是为了蹭《平凡的世界》的热度,而只是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了《平凡的世界》。联想到《平凡的世界》的另一个原因,是《净土》的主人公冯斌与《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人出生便在罗马,而有的人终其一生,也不一定到得了罗马。冯斌与孙少平的相似点,在于他们都是不向命运低头的最普通的奋斗者。即便知道凭自己的努力,终其一生也可能到达不了罗马,但是他们都不曾停下过奔赴罗马的脚步。冯斌的罗马,其实并不遥远。小说的结尾,冯斌的最终目的地是本市的第一高级中学。小说的结局是圆满的,冯斌终于到达了自己的罗马。小说开头,冯斌从一个初中生开始起步,到小说结尾,最终走到市第一高级中学担任教师。区区几十公里的路程,他走了差不多40年。现实生活里,这就是许多人的人生。冯斌与孙少平一样,都是社会大众所说的那种“平民英雄”。因为是平民英雄,感觉就在我们的身边,熟悉而亲切。二《净土》里,也有我的青春。马景喜是我蒲圻师范的同学。喜欢《净土》,有与作者系同学关系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在作品里,看到了熟悉的场景,看到了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说的环境描写简直有些“偷懒”,几乎没有任何的艺术创造,基本上就是对现实场景的“素描”:一看就可以看出,小说里的“鄂南市”,就是赤壁市;“鄂南师范”,就是“蒲圻师范”;东铺镇就是车埠镇;东铺高中就是车埠高中,大屋冯家就是作者的出身地大山马家,等等,等等。这样的环境描写,最大的好处就是本地的读者读起来感觉熟悉而亲切,外地的读者读起来感觉独特而充满诱惑。小说的主人公冯斌,原型其实就是作者自己。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和同学,都能够在现实中找到原型。虽然能够找到原型,但是小说里所有的人物又很难与现实中的原型一一对号入座。所有的人物都是熟悉的,但是,所有的人物又都是东拼西凑起来的,似乎在哪里见过,又说不清楚在哪里见过。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勾起了我对自己青春的记忆,进而与之产生共情。如果硬是要用文学原理说事,小说的“典型环境”,就是马景喜煞费苦心构筑出的那方“净土”。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净土是不存在的。一个内心干净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与世俗有染,而是心灵深处有净土。心灵深处有净土,灵魂才会有安放之所。心底有净土的人,是幸福的。所以,每个人的心底都需要一方净土。再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在这方净土上,以冯斌为代表的“平民英雄”群体。有农民,有基层干部,有老师,也有学生。每一个人,都在奋斗着,奔赴着,甚至挣扎着。
三除了奋斗,《净土》还有一个看点就是爱情。最佩服马景喜的,是他编故事的能力。他把我们的爱情如沙漠般贫瘠的青春时代,写得荷尔蒙爆棚,爱意十足。当时,我们所在的班级叫普师班,48人,清一色的全是男生,被戏称为“和尚班”。与我们班同级的,有个幼师班,40人,清一色的全是女生,被戏称为“尼姑班”。首先从分班来说,就大大减少了擦出爱情火花的概率。那个时候,吃饭免费,吃的是桌席,每8个人一桌,从入校吃到毕业,一成不变。普师班6桌,幼师班5桌,两个班都没有剩余的人,各吃各的,毫无交集。这两个班除了排演文艺节目需要异性时,互相从对方班级偶尔借人之外,几乎再无交集。可是在作品中,马景喜通过变戏法,在再平常不过的为了生存而吃饭之外,增加了为了爱情而吃饭的元素。他将这两个班的人数作了调整,普师班改为普文班,从48人调整为50人,幼师班从40人调整为46人。因为吃桌席,要凑满每桌8个人,这样就需要从普文班调两个人到幼师班去。千万别小瞧了这小小的人数的调整,就是从调两个男生到女生桌上去吃饭,小说开始进入叙事高潮,那两个去幼师班吃饭的男生,成为纽带和桥梁,一下子拉近了“和尚班”和“尼姑班”的心理和身体距离,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忍俊不禁的故事。“和尚”也不是没有做个追求“尼姑”的尝试。曾有一位男生被称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他给幼师班的一位女生写了一封求爱信,可是那个女生不仅没有接受他的求爱,反而将信交给了老师,并且传出了一句惊世名言:普师班的男生竟然想跟我谈恋爱,他们班无论哪一个,我都没得眼睛角去瞄。我们班没有谁觉得写这封信有什么不妥,都在心里感谢那位同学为大家蹚雷。从此我们班的男生彻底断绝了向幼师班的女生发送求爱信号的念头。马景喜将这个并不是很友好的故事进行了巧妙的改写,改得妙趣横生,且糖味十足。尤其值得品读的是,主人公冯斌谈了5段恋爱,在那个年代本身就是奇迹。最值得说一说的有三段恋爱。第一段是与同学李虹。他俩是东铺高中和鄂南师范的同学。李虹是一位大家闺秀,家境良好,长相甜美,且一直在追求冯斌。但冯斌因为自身家庭贫困的原因,有些自卑,一直与她若即若离,既不接受,也不拒绝。最后,因为她连续写了多封求爱信,没有收到回信,只得嫁给他人。第二段是与叶桂花。这是冯斌爱得最刻骨铭心的一场恋爱。就是因为要成就叶桂花,叶桂花的姑妈拦截了李虹写给冯斌的所有来信。这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最后叶桂花因为见义勇为而牺牲。第三段是与张秀梅。虽是经人介绍认识,但一见钟情,最后修成正果。请原谅我看到冯斌的这5段恋爱,又不由自主联想到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联想到了孙少平同样也是经历了5段恋爱。马景喜说他根本就没读过《平凡的世界》,这只能说纯属巧合了。除了第5段,前4段恋爱都惊人的相似,其中最为相似的是叶桂花与田晓霞,都是爱得铭心刻骨,都是因为见义勇为而牺牲。冯斌的第五段恋爱对象原型就是作者的爱人,他们虽然通过相亲认识,但一见钟情,走进婚姻。那个年代很多夫妻基本上还是沿袭着“李双双”式的爱情——“先结婚,后恋爱”。作者的妻子勤劳善良,是地道的贤妻良母式的女人,他俩生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本该安享晚年生活,不料2020年8月,妻子突然被查出胃癌晚期。《净土》2020年6月开始动笔,妻子生病前,他已经写了前10章。妻子生病后,他强忍着痛苦和煎熬,在武汉医院陪护妻子的两年时间里,白天一边陪护妻子,一边构思,晚上待妻子休息了,就在手机上输入《净土》。紧张、焦虑、痛苦和劳累,一起煎熬着他,让他的体重锐减了20多斤。怕增加妻子的心理负担,他叮嘱所有的医生护士及亲友,不能告诉妻子病情真相,他每天24小时陪伴在妻子身边,有时候晚上一边写一边流着泪。就在医院里,在手机上,马景喜输入了《净土》总共86章里面的56章。妻子医治无效去世后,他在悲痛和思念中挣扎了几个月之后,续写了小说的最后20章。他决定将小说正式出版,他想将妻子永远留在文字里,让妻子在文字中得到永生。他的妻子,如他所愿,的确在文字中得到了永生。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动容的爱情绝唱。这部爱情绝唱虽然没有写进作品里,但是无疑会为那方净土增添不少的色彩和厚度。
点赞 念着反字名的我 发表于 2024-9-13 05:39
点赞
谢谢“念着反字名的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