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917|回复: 10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闪马看赤壁——蒲圻古城那些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胜利门和北门应该算是蒲圻石头城的北区了,里面可环抱者蒲圻最老的街道、店肆、民居......

引子:
                前天和一个已在杭州打拼多年的游子闲聊,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曾经的一条龙和老北门电影院那一带……思绪掀开早已尘封的记忆,跃然跳起一个念想,于是拿上尚对得起自己水准的卡片机,走进那一片曾经赤壁繁华的位置,搜索现代赤壁人思想中早已飘渺的回忆!
               爸爸说,早先的陆水河是可以趟过去的,在很久以前,清清的河水可以直接饮用,小鱼小虾像一个个小精灵在你的脚下舞动生命的乐章,那时候的蒲圻城是很少的有着一条纯天然的护城河环绕的石头城,丫头在汕头潮阳实验学校读书放暑假回来时,在陆水河边硬要踩着水照几张照片到学校显摆一下自己的家乡,那里的孩子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这样的青山绿水……
               如今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步入接送上下学的行列,妈妈说:我小时候上学都是自己翻山越岭到一小上学,用老母亲的话说:那时候,路上哪有什么车和坏人啊,最多也就是拖拉机和为数不多的解放,你可以“滚着”去上学,由此可见当时孩子安全活动的范围有多广!
               一小藏身在古城一角,从应家湾到一小有两条路可行,一条路要爬山,也就是现在已经被截头断尾金鸡山头(老图书馆)上翻过,另外一条路,要途经南门头,那可是胆子粗的娃们才敢走的路,家里和学校从来都不让走那边,因为那里有一条陆水河,温柔时似西子,狰狞时如恶魔,每年都要夺走好几个上下学途中嬉水的少年……
               母亲从事财会工作,父亲则在一家企业从事质检,两人都非常忙,在那个劳模是最大的荣耀的时代,理所当然的我就成了可以自由生长的树苗:于是执着的父亲、坚强的母亲让调皮的孩子自己上下学,夏日中午,则在“一条龙”上的“四季春”靠凉面、冰水度过,因为在那里吃午饭毛躁遗失的雨伞有N把,于是屁股上就留下了N次伞的烙印,估计造成这些烙印的人很有几个在坛子里面转悠!在老城隍街住的王爹则成为上学时路上唯一的照应,我们家按照当时的观念属于外乡人,父母教育一定要老实,可惜天生叛逆的我,硬是从应家湾打到了南门头,可是北门,确是心中的禁忌,那里可是住着地道的蒲圻人,招惹不得的……母亲如是念叨的话语至今依旧深刻……
               豁然间,想起两个曾经叱咤赤壁论坛文学版块的骚客,一个是早已销声匿迹的“翔三少”,另一个则是神龙不见首尾的“叶知秋”,作品中有三篇记忆尤为深刻,为淡弱这位游子的思乡之情,忆己之意,整理了一下一条龙、老北门电影院、板桥街、拱极街、板桥巷、曹家巷及周边的片片,一来可解乡愁,二来引领诸位网友走进蒲圻曾经的辉煌……

公路左边便是此帖的主人公了,我们将带着你们掀开尘封的蒲圻往事......

新兴的商业区紧邻蒲圻最古老的街道;

数十万的蒲圻百姓就住在令无数背井离乡游子魂牵梦绕古城,古城的今天业已吹响振兴的号角......

评分

参与人数 11经验 +154 赤币 +72 收起 理由
开心大花猫 + 2 很给力!
你好色彩 + 10 赞一个!
弹子 + 6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曉妖精 + 50 很给力!
鱼儿妹妹 + 10 + 50 赞一个!
牛歌 + 20 + 20 很给力!
烽火连篇 + 10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风过了无痕 + 20 赞一个!
村夫遥星 + 10 赞一个!
浪花一朵朵 + 10 很给力!
阳光郡都 + 8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11:56 | 只看该作者
看老城区的门牌号绝对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随着历史的变迁,或者说好事者的摸脑袋想法,造成其门牌号码怪像丛生,一个门脸上有两个甚至更多的门牌,让人无所适从,难怪当地居民讲,快递、邮件真是没有办法收了......

究竟是西街还是莼川大道,要百姓的认可,而不是草草挂一块牌了事,很耽误事的!

一个街、一个巷,本来就让人很头疼了,还相差百十来位数,头疼;

这位老师傅,干脆,做了一个老招牌......

北街,曾经是蒲圻的四条主街道,硬要硬生生的改成拱极街,真是让人有点莫名其妙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0:01 | 只看该作者

左边一条龙大药房,算是一栋比较老的建筑楼了,依旧矗立在曾经繁华蒲圻的一条龙商业街路口;
这栋楼估计历史绝对有说道,哪位高手能够告知一下啊?滚银10万求原名!

这是门楼后面的建筑,依旧可以看出当年的气势;

城关理发店,这个招牌可是赤壁美发店的鼻祖,日后分部设立在了回民餐馆边的群艺馆,老一代蒲圻人可没有人不知道这个位置的,样板式的发型、和蔼的师傅、还有那浓浓的“红山肥皂”香味袅袅不肯散去;

闲散的阳光懒懒的洒在一条龙老街,还没有找到“牌搭子”的爷爷练练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0:01 | 只看该作者
赤壁映像之--赤壁概况
作者:翔三少
性别:男
年龄:不详
特点:下笔思路委婉清晰,刻画人物、事件行云流水,仿佛一位智者讲述曾经的故事,只可惜神龙很少显首尾,偶得佳作匿名在坛中发布,顿时水花四溅,甚是精彩!

        赤壁,一个年迈的城市,和中国无数个城市一样,有一两个电影院,放映一些片名比较晦涩的港台电影,兼承办一些江浙小商品展销,几乎每天都有一辆简陋的宣传车在满城游走;有一个广场,和其他大多数城市一样都叫人民广场,是城区几十万人口休闲、娱乐、消遣的地方,兼地痞流氓打架寻衅的场所,有个电视台和电台,理所当然的叫做赤壁电视台和赤壁电台,多播放一些没上缴版权费的电视剧,并充当着电线杆的作用,播放各类性病治疗、电脑培训的广告。正如同我在上面多次提到的一样,和其他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北地带是个燥动不安的地区,在没有开发出来之前,一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经常发生流血事件的地方。   
        和其他大多数城市不一样的是,一条玉带似的河流贯穿整个城市直通长江,正是这条被赤壁市民称之为“母亲河”的陆水河,导致河流沿岸的人民长期旱涝保收,在全中国大半土地饱受各种自然灾害折磨的时候,赤壁市依然丰衣足食,所以赤壁人一直以来就散发着一种安于现状的慵懒气息。    赤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按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赤壁除了鱼米就没有太多别的特产,但赤壁人却在物质相对比较单一化的情况下,奇迹般的“创造”了无数的餐馆、酒楼,全国各地的风味小食都在这里展露头角,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深化,各种小吃开始“分门别派”,比如烧烤,多聚积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这里没有地名,通常都以该地较为著名的建筑起名,这个地方最古老最著名的建筑是电影院,所以这个地方一直以来就叫电影院,以致很多外地人来赤之后不知道赤壁的电影是放电影的还是卖烧烤的。至于“靠杯”(学名“大排档”,中国南方称这种饮食形式为消夜)则汇拢在金三角(注:该金三角盛产的是塞车、噪音、垃圾而不是鸦片),到了晚上,这里灯火通明,政府官员和贩夫走足、企业家和板儿爷、**和黑社会、名媛和妓女,在这里没了阶级、没了反义词,人们有穿着金利来衬衫的,有穿劣棉秋衣的,有赤膊着上身的,有优雅地浅酌,有大声划拳猜枚的,有蹲在旁边的角落呕吐的,有争吵相骂的......天一亮,人们不管有没有事,都会陆陆继继散去,等清洁工人下班后,谁也不会想到昨夜这里的热闹场院。再就是一些各类餐馆、酒店,相对于烧烤和“靠杯”当然要高档一点,它毕竟要有一个像样的经营场地,而且这个场地是既要在繁华一点的又要“幽雅”一点的,繁华一点是为商家着想,“幽雅”一点则是为食客们考虑了,你总不能让牌照为00001的轿车停在大马路沿上吧,你当然也不能让某某人的老公和某某人老婆当着满大街的行人相拥走进你的饭店吧,更何况赤壁本就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谁家杀了条狗第二天就有人告诉你他家的狗并不是走失了。可惜的是像既繁华一点又“幽雅”一点的地方在赤壁实在不多,就算有都被一些部门办的宾馆抢占了,幸好赤壁人还是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博大胸怀,那就牺牲一下商家利益吧,谁叫顾客是上帝呢!咱们不是还有陆水湖吗?得,将餐馆开到湖边上去,搭几个木棚子就行了,也不需要你做的是珍馐佳肴,从湖里捞两条鱼就行了,重要的是环境一定要“幽雅”,这样轿车有地方“收”了,“老公”和“老婆”总算能大大方方相拥在湖畔共赏落日了,多造福于人民呵!
   
        对了,刚才提到了一个湖,叫陆水湖,理所当然叫陆水湖啦,河都叫陆水河了。其实陆水湖以前不是湖,是国家在一个叫葛洲坝的地方要搞一个很大的工程,但又怕不保险,当然了,当时我们祖国才起步,对烧钢铁、炼铀矿有研究,对土木工程方面就差点,何况人家苏联老大哥又和咱翻了脸,怎么办呢?想到赤壁了,就像医学试验都要用一只小白鼠一样,当时党中央就把咱赤壁当做一只小白鼠了,不过现在想起来不得不佩服我党办事的大气,做个试验就楞是做出了个当时全世界最长的粘土坝,将一个村子全泡水里头了,这个法子后来在我国一项更大的工程中充分得以运用。那条长长的大坝现在还在,坝对面是一所学校,有时我真的很担心,万一坝倒了——我有点杞人忧天了,绝对是万一,万一坝倒了,那所学校一万多莘莘学子不就“付诸东流”了,每每想起那么多如花似玉的学生,在突如其来的大水中“哗”的一声就没了,我的心就被揪紧了,他们还是花骨朵啊,还没怒放就被掐了,有一小部分连恋爱都没淡过,我说的一小部分是有依据的,你看每到休息放假,就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在大坝上双双两两地游着、走着、卧着,只有一两个落了单,捧着本书落寞地坐在草地上,眼角不时地到处瞄。
        
        过了那座大坝,就是一望无垠的陆水湖了,湖里有种鱼叫“关刀”,相传是关二哥的青龙偃月刀幻化而成的,我就纳闷,关二哥好像对良种养殖没研究呀,不过话说回来,关刀鱼味道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你没尝过,建议你到湖畔几家餐馆走一走,他们对烧关刀都是术业有专攻,吃完鱼还可以租条船出湖,将啤酒用篮子拖在船尾,二米以下的湖水冰冻过的啤酒,比扎啤还爽,湖中心没有被污染的一些地方还是很清爽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候,你甚至可以在其中某个小岛下船,痛痛快快地来个裸泳,扎个猛子深入到湖水中去,湖水由热变凉,贴近湖底时小鱼小虾在亲吻着你的脸,冰凉的湖水划过你肌肤的每一处时,就像是情人的舌头舔过一般,让你感觉就像是在和大自然做爱。说了这么多,好像到陆水湖我才表现得积极一点了,不是说我是个崇尚大自然的人,而是城市中的确很难让我有什么好印像。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赤壁市井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0:02 | 只看该作者
赤壁映像之——- 一条龙
作者:翔三少
性别:男
年龄:不详
特点:下笔思路委婉清晰,刻画人物、事件行云流水,仿佛一位智者讲述曾经的故事,只可惜神龙很少显首尾,偶得佳作匿名在坛中发布,顿时水花四溅,甚是精彩!

        小时候,从大院的花坛里折了根竹子,要做根钓竿,一定要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一条龙,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个这样的名字,但我们都知道大到五屉柜,小到针线头,所有日常用品这里都能买到,我们之所以经常光顾,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玻璃弹子比其他地方要便宜,而且当时没有专门卖渔具的,要想做根完整的钓竿必须到一条龙来。
          当时的一条龙有两条街,从儿童商店的十字路口进去,路口一家三八商店和中药材商店,进去就是各种日杂小商店,不过这大都是国营的,气氛也比较沉闷,一进去黑压压的,售货员们也懒懒地依在柜台边嗑着瓜子或聊着谁家的三长两短,顾客来了爱搭不搭的,因为她们都是国家商店的职工,铁饭碗。这些店也因为党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而早就关门大吉了。
          这些商店再往前走一点是一家理发店,规模比现在一些美容中心还要大,我到现在还没发现哪个美容中心有十几个理发师的,这里理发很便宜,而且服务很好,理发的师付们一个个干干净净,穿着白大褂,理完了发,还会帮你剪一下鼻毛、掏掏耳朵什么的,不像现在的发廊,动不动就用长长的指甲挠你的脑袋用一些不专业的手法把你分健康的颈椎按成骨质增生。
          再往里是家餐馆,名字叫“四季春”,上幼儿园的时候,父亲就常常带我上这儿吃早点,这里的凉面很可口,还有果子露喝。后来这个名字像妓院的餐馆改成了澡堂子。
          两条街相交的三岔口有个据说是赤壁市最老字号的杂货店,一直到我们还是半大男孩时,这里还保存着很古老的一种购物方式,一个收银员坐在门口高高的“人字梯”(注:其实是很高的凳子,因为很高,四只板凳脚很像人字梯)收完钱后将发票或单据用夹子夹着挂在屋子上方的铁丝上“嗖”地一声滑到相应的柜台前,当然,这个地方现在也早不是杂货店了。当年的杂货店门口--三岔路口现在居然变成了垃圾堆了。
          再就要讲讲另外一条街了,这条街是赤壁市最古老也是最热闹的一条街,这条街上除了各种各样的小摊子,最多的恐怕就是人了,每次来都被汗流浃背的人们挤得像咸鱼一样。因为本来不宽的小马路中间一溜儿摆过去的全是铁皮的小屋子,将人们隔成两半,一条像拉链一样,因为热,人们又各自在铁屋子前拉起一张张遮阳幕,大小不一,形式也多样,有的用旧床单,有的用旧麻布,万国旗一样成为这条街亮丽的外套,在这条街做生意的基本上是这条街的原住民,他们在街的两边都有自己的房子,大多都在两层以上,但由于房屋密度大,很多老太太在房屋采光不好终日不见阳光的情况下搬了个小马扎坐在门前晒太阳,有的干脆几个老太太聚在一起打下长牌,也懒得去管自己儿子的生意怎么样了,我在前面说过了,这里是全赤壁市品种最齐全、价格最合理的日用百货市场,很多乡下人家里办喜事,娶媳妇、嫁女儿都会到这里来买衣服啊、买盆子啊、买箱子啊等日用品,这里的东西不光是在价格上很优惠,在款式上都是跟汉口那么大城市差不多的啊,当然也不乏很多鱼目混珠的水货,但那也是考你眼力的机会呵,当然,城里人想买一些小瓶子装油盐酱醋什么的或者是想给家里的电视机买个绣花的外罩也会到这儿来,还有半大小伙子们给女朋友弄条丝巾啊,大姑娘给男朋友送个打火机啊,男孩子买两根牛皮筋作弹弓啊,女孩子买两个发卡啊......总之,这条街每天就充斥着各种方言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
          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家庭原因,我终于辗转搬到了位于一条龙街口的城隍街居住,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城隍街,所以有时打的的时候我还是说到一条龙,总觉得城隍街没有一条龙名气大,不过现在的一条龙已远不如往日那么引人入胜了,虽然热闹程度与当年相去不远,但人们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和谐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之间充满了尔虞我诈的虚伪和锋芒相对的凶恶,于是,狡猾的城市附近的菜农乘虚而入,拥进来后,便为他们占为己有,成了一个菜市场,以前的那么多铁屋子也早被人变废为宝了,那时的二层楼也陆续掀了顶,都有了阳台了,那些的老太太基本上都去见马克思了,还在受GCD领导的也不喜欢在路边晒太阳了,都躺在阳台上的摇椅上俯视人们和菜农们砍价,就像是当年那些人在铁屋子前吹价一样......

可别小看这四栋小房子,这可是蒲圻土著房型的样板,就在这四栋民居之间有一栋是与龙泉大酒店相通的,其中一个小巷中有一石钟乳,终年不干,并且每年都有增长,儿时的记忆从摸到那个石钟乳时就断了,再也记不起丝毫,至于具体的位置和最后下落就需要老房东去讲述了......

老付食品,那种3分钱一根的冰棍、两毛钱一筒的饼干、凉面、冰水大概就是主打三产了,随着满大街的“岳阳雪糕啊”的叫唤声越来越响,蒲圻付食品也走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所替代,时光隧道的反复,让如今街上一种“老冰棍”独占低价冷食鳌头,商家打的就是那种情感,那种怀旧......

大概在我嘴里叫了十几年的“四季美”在家人的哄笑中被证实其实是“四季春”,因为其汤包、凉面出名,所以以讹传讹把大武汉的“四季美”硬是在我嘴中叫成了蒲圻的“四季春”,直至那情有独衷的游子也不敢确定是“四季美”还是“四季春”了......

招牌依旧,早已物是人非,老街依旧是那条老街,热闹依旧还是那样热闹,是一份浓浓的蒲圻乡土人情维系着老街落日的繁华

厚重的水泥塑招牌,默默承受历史的洗礼,仿佛只有钢筋混泥土才能承受时光的考验......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赤壁市井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5-5 20:02 | 只看该作者
说好的沙发呢 。。黑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0:02 | 只看该作者
赤壁映像之--北门影院   
作者:叶知秋
性别:男
年龄:不详
作品特点:文字功底深厚,下笔多突有如探花点睛、神来之笔;观点老辣独到,对时弊看点个性了然,性情中人时时散发出青春的活力,文章中彰显其厚实的阅历和率真的秉性;


                不知道从什么年月起,就没有踏足过电影院了,依稀记得若干年以前影院里的繁华和嚣闹,东洲大桥的动工使原本早已名存实亡的中心电影院走完了它最后的历程,光荣的在一片漫天的尘土和掘土机的声响中寿终正寝。走在老城北街临河边涣然一新的水泥马路上,耳畔依稀响起昔日购买电影票时的喧嚣和人们排队进场时的鼓噪。。。。

                多年以前,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城北地带就以其特有的文化基调,人文特色闻名于这所古城,那里游荡着全城最滑头的商贩,那里聚积着全城最凶悍的地痞,那里密布着全城最古老的民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里有全城最富有文化特色的两个建筑,其一是全城最早开办的一所小学,其二就是毗邻北大门的一所年代久远的电影院。

               记不清这个电影院有多少年的历史,在我印象里面第一次去那所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就惊异于装饰的古朴和大门窗棱的残旧,和80年代末城市发展的势头格格不入,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承包该影院的投资者一定得赔钱。不过在当初刚刚改革开放没多久,集体所有制势头尤盛的年代,这所影院究竟有没有人投资抑或只是旧社会的古老遗物不得而知,只是后来成年后听老人家讲古,方才知道这小小的电影院当初养活了一大票人,看来是集体制的可能性极大,这些从它早期所放映的影片中也可见一斑。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段时间,影院承担的主要职责是不定期的放映一些爱国主义和带有浓厚教育色彩的影片,例如《大决战》,《周恩来》,《英雄少年赖宁》等等,其消费群体主要是针对旁边的小学(一般是学校集体组织去观看),闲暇时间譬如周六或者周日也会间或放一些制作拙劣(当然,这是与我们今日所看影片比较,当时也煞是受欢迎的)的爱情片或者是武打片。记得节假日经常和同学约去北门影院一角去“拍扬花”,白天一般都是门可罗雀,大门紧闭,可是到了傍晚时分,人便慢慢的多了起来,多是来看晚上放映什么影片兼顺带购买几张位置好的电影票。那时电影院一般会提前摆出一个小木牌子,晚上放映的影片,放映时间,放映场次等等在上面写得一清二楚。起初的文字都是用粉笔书写,于是总有调皮的小孩趁人不备,改掉了上面的一些数字,搞得影院工作人员头疼不已,于是乎有人想了一个办法,改用油漆刷写,不久以后,本城不论大小正规影院、录象厅、地下影院都用油漆书写影讯,此举一直被同行沿用多年,理由不言而喻。

                从我第一次进北门电影院到后来影院改革制度,期间我进过的次数屈指可数,原因很简单,对里面长期放映的爱国主义影片提不起兴趣,并不是因为本人不爱国,只是对一个小孩子放映象《周恩来》,《第一次握手》这样深奥的爱国主义影片就象在给一个疲劳过度的人放一首绝佳催眠曲,包括那时看的《大决战》系列,除了在枪林弹雨的场面时有稍许兴奋以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鼾声中度过的。不过进去的次数虽少,但至少还是有几次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次是看《妈妈在爱我一次》,尽管这是一部令很多人热泪盈眶的经典影片,但是我却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它的印象--第一次看到屏幕上的男女亲吻,以至长大后看到台湾电影中男女的亲热戏,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这部影片。另外一次是看《少林寺》,里面的每一个武打明星都成为我们当时疯狂崇拜的对象,所有观看过这部电影的小孩子当时心中的偶像都直接由英勇威猛的军人转变成了身怀绝技的和尚。。。

                比起现在大都市装饰豪华的影院,当时的北门影院可以说正如姚明面前的潘长江,整个影院布局简陋,大概只能容纳5,600人,清一色的木制硬靠椅,影院里斑驳的柱子使得人们在观赏影片的同时还时刻要小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观赏热情,每到周末,平日里冷冷清清的影院一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卖瓜子的,卖各种劣质香烟的,卖过期小吃的,卖水果饮料的小贩充斥于影院的每个角落,还有一些为群众创造方便的“黄牛党”,会在影院外面大摇大摆的招揽着顾客,所幸这些倒卖电影票的并非作奸犯科之辈,票价卖得并不离谱,大都是为了赚取点蝇头小利,用以养家糊口的老实人,许多迟到的观众和块头小挤不进买票队伍的又或者是想图个方便的人都乐意光顾他们,因此,因为买票或者排队产生的纠纷并不多见。

                 影片开演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最热闹的,叫卖声,小孩啼哭声,呼朋唤友声,谈笑声,构成一首独特的交响曲。小时曾有幸一家人去看电影,对于这种气氛非常的喜欢,没有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大家在这里来都是为了娱乐,为了放松,工作,家庭,生活上的各种烦恼仿佛都在这种喧闹但是祥和的气氛中湮灭,每个人到来的目的都很明确--观看电影,享受生活。那时放电影非常准时,时间一到,所有灯熄灭,人们的声音会慢慢的静下来,静得能听见查票员轻微的脚步声。放映影片的途中难免会出现卡带,换片,这时影院内又回复开始的喧闹,口哨声,大叫声,拍手声,起座声又演变成了另一首交响乐,更有甚者,会把手掌伸到放映灯前,在影布上投射出各种手影,一时之间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恐怕《清明上河图》中描述的盛况也不过如此。现在想要重温这样的胜景已然不可能,唯有撰文徒增怀念。

                 记忆中最明晰的部分是北门电影院的天窗,所有经典的武打片如《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黄河大侠》等等都是在北门电影院看到的,而帮助我们观看到这些电影的最大功臣就是电影院的两个天窗,这是我们逃避门口剪票员直接进入影院核心的快速通道。之前曾经提到过,只有节假日才会放一些娱乐电影,其实并不尽然,到了90年代中期,影院日渐萧条,主要是受到城内大大小小的录象厅之崛起的影响,那时人们的口味并不仅仅是一些普通武打片,言情片所能满足的,他们追求更刺激的感官享受,于是枪战片,恐怖片,色情片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欢迎,而我们可怜的影院由于体制的影响是绝对不允许放映此类电影的--尽管目前这些影片能堂而皇之的进入各大影院和影楼,因此为了使影院能够继续运营下去,他们不得不尽量在条件许可之下增加电影的种类和放映场次务求在最大程度上挽留一些顾客。这种改革直接受益者便是我们这些小孩子,而碰巧我们又偶然发现了免费进入电影院的秘密通道,因此可以说我对电影的启蒙教育完全是在那段非常时期开始的。

                90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居民区的改建,在市政府的规划下,年迈的北门影院终于和我们童年的快乐,和我们幼稚的武侠梦,和我们对电影世界的憧憬和向往一起埋葬在推土机巨大的轰鸣声中,之后我们一群电影迷的阵地转移到市中心的影剧院,在那里,影片的质量和种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客观环境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可是我们再也找寻不到当初的那些感觉
了。。。。。。

1950年城关北门任家祠堂为蒲圻县城唯一的演出场所,名“共和大剧院”。1953年改建为人民剧院,1958年改建成电影院,建筑面积1477平方米,834个座席,1973年可放映宽银幕电影,1984年再次改建,可放映立体电影......就像叶兄所言,北门电影院承载了蒲圻人太多美好的会议,尤其还有个露天电影院,到屏幕下去抢子弹壳的场景,不知道如今的孩子还有没有那种憧憬和乐趣......

岁月无痕去,斑驳留思忆;

花红或改新,时光仍厚积;

这是留在曹家巷一座老电影公司楼上的标语,沉吟着逝去的光阴

蒲圻先后有三个电影院一个大礼堂,1981年建成的影剧院、1982年建成的车站电影院、1957年10月建成的大礼堂,所以新上映的电影播放时,一副电影拷贝就需要赶场,于是看电影时时常出现“影片未到”的字幕,这是现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再也看不到了的光景了!如今的电影公司几乎又在与信息时代磨合中接轨,只是其中的复杂交错,不是我们能够了解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0:02 | 只看该作者
石头城之叹:
把石头当成一种陈设,当今翡翠、汉白玉无疑已经登峰造极,在古时的蒲圻用独具匠心的眼光用石头来建设、美化自己的家园,那种闲情雅致与蒲圻人的坚忍不拔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漫步老街,见得最多的就是石头物件,09年因为工作关系开始从事走街串巷时对老城区的石头物件充满了好奇,直到读到一本关于蒲圻石头城的记载时顿然大悟,原来,老一辈的蒲圻人用自己的双手去雕琢坚硬的石头来建设自己彰显个性魅力的家园,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存世在街面上的石头物件多为石鼓,或为休憩、或为梁基、或用休闲、或用城墙建设,总之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三条石板街见证了石头城的历史,而老北街上的石头物件则成了蒲圻后人怀念过去的一件件老古董了……

蒲圻老城区原有50口水井,这是仅存的几口之一,井水依旧甘甜清冽......

别具匠心的石头井口,浑圆一体,能容天下之水;

看到这,您再知道为什么井口要五花大绑了吧,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或许这是六家人的老物件,现在聚在一起了,也是一种千年修来的缘分;

这两个石凳蹭光溜亮,主人饭后闲聊,小马扎都不用搬了,图的一个惬意,用的那是一段历史;

紫竹楼院内有如此休闲、雅致,令老园丁们退休后的生活多了一点乐趣,摆上一个棋盘,就是另一个天地;

七收罗,八寻觅,又有好几个老物件到了紫竹楼下,可以开个小座谈会了哦......

老北街上随处可见的大条石,不知经历了多少人的打磨,已经如铜镜般光可鉴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0:05 | 只看该作者

蒲圻民居,虽没有有些知名古城那种地方民居的霸气,但是不失小巧、典雅和实用...

以前一排排的这样的民居已经拆掉了很多,留下的星星点点盘布在老北街的各个角落

这户人家采用的自然空调应该效果不错,远远看去,就是一片灰景中的阳绿,憧憬着老城的希望和未来

蒲圻老城区唯一留存“彭铁匠”铁铺,没有电气捶打的新工艺,纯靠老师傅的敲打,无奈“彭师傅”年事已高,只能打制一下小的家常物件了

电影公司家属院,这是老城区为数不多的热闹的小院之一,每日下午,树荫下,那些老人们便聊起曾经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0:07 | 只看该作者

这座房子确实毫不起眼,那块白色的石灰盖住的是“国务院”,房主在老北街可是家喻户晓,随着他的离去,那顶天的招牌也被尘封起来,成了街头巷尾的一段记忆;

航运公司,坐落在北门边上的部门,随着体制的变革,只有残缺的这个门楼诉说往日的辉煌;

不知名的这栋老房子,如今成为民居,硕大的一栋老房子占据着老北街核心的位置;

革新后的蒲圻民居,已经初具楼房的模式,坐落在老北街办事处旁边的这栋老楼,记忆着老城区的变迁;

这是迄今为止,蒲圻城区使用时间最久,保存完好,最老的一个公共设施,几十年来依旧发挥着巨大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20:09 | 只看该作者

老北街区里面有很多小巷,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小路阡陌,未久居的人不能熟悉每条大街小巷,但是倘若不是有急事,慢慢倘徉其中,小巷的尽头定会豁然开朗,走出一条新路......

曹家巷,长不过数十米,连接板桥街与北街的要道,不熟悉路况的可要兜一个大圈子咯;

不知名的小巷,可直达老城最中心位置;

历史在这里沉淀出庭院深深的感觉,一种静寂、一种肃穆;

石头台阶记忆了厚重的历史,

这是板桥街里面最长的一条小巷,不知其名,曲径幽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6-26 08: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