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1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这本书带我走出了心情的泥淖——为4.23世界读书日而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5: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疫情开始,我就处在莫名的紧张、焦虑和不安之中,且随着疫情的加重而加重。儿子在医院工作,密切接触病人,给病人采集标本,但是早期,大多医院尤其定点医院,都面临医疗物资严重短缺。


​除夕那天中午,儿子从网上订购了护目镜和面罩,但是一直不能到货,不记得催了多少次,最后不得不取消了订单。



       为了家人的安全,从除夕开始,媳妇和孙子去了亲家家,儿子一个人单独吃住,工作都快十年了,但以前连面条都很少下过,担心他的安全,也担心他的吃喝。视频电话时,看到儿子鼻梁上被护目镜擦出的伤,心里有说不出的疼。他有意侧着脸,不正眼看我们,怕我们看到他的眼睛,他也怕看到我们的眼睛,只要一对视,眼泪就可能控制不住。

       那些天,看到电视上那些逆行的白衣战士,看到脸上被勒出的一道道伤痕,我都会哭得稀里哗啦,我特别理解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人的担心和心疼,都会在心里默默为他们祈祷,时常喃喃自语:没有哪一个英雄是天生的。


       父母年迈,妻子心脏不好,孙子外孙年龄还小,儿子在最前线,媳妇春节之前还去过武汉,生怕他们在这个时候生病,当然,我也担心自己生病,即使普通的感冒都不能有,心一直都是这么揪着。

       女儿一家在武汉。

       女儿原计划回赤壁过春节,过完春节便带我们一起出去玩。女儿兴高采烈地在规划着旅游路线,我也在安排着春节的活动,但随着疫情的变化,取消了所有的计划,女儿没回赤壁,一家人都留在武汉。

       因为女儿一家在武汉,对武汉便多了一层关注与牵挂,没日没夜地从电视上、手机里获取与武汉抗疫相关的信息。

       为女儿一家的健康安全担忧,为武汉早期医疗资源的匮乏焦虑,为武汉早期个别决策失望,为警察、基层干部和志愿者的付出感动,为陆续到达的医疗队、抗疫物资和火速建起的医院欣喜。

       一大家人被分隔到了五个地方,我的心也仿佛被分割成了五瓣,不,远远不止五瓣,还有我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还有我相识和不相识的同胞。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捧着手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怒。我知道这种状态不好,但我控制不住自己。我想找人倾诉,但不能出门,我想表达,想分享,想分担,想有个出口能排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平时很少发朋友圈,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发圈,有时候一天发三四条,五六条。

       一天晚上,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不是纯娱乐的那种,带着一点点思考,想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景,好多人点赞、评论,给大家送去了快乐,也快乐了自己。正高兴着,突然被一位朋友怼了,莫名其妙的那种,根本就没搞清楚我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就被怼了。

       感觉好像是被自己最亲的人,最信任的人,在自己正高兴的时候,毫无思想准备的时候,用一根长刺刺进了心脏。

       心区一阵阵作痛,那晚我没有睡着,也不敢睡着,怕睡着之后就不能醒来。

       这是疫情期间第二次彻夜无眠,第一次是李医生去世的那晚。

       终于知道,人在敏感的时候,是多么脆弱,多么容易受伤。

       第二天,我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有些伤,只能自己疗。安安静静地宅着,小心翼翼地活着。”

       说起来容易,可是我的心根本就安静不下来。

       怎样才能使自己安静下来呢?

       我决定少看电视和手机,试试读书。

       我从书柜里找出一本又一本书,找出来翻翻又放回去。

       最后,找到一本书,翻了翻,拿到阳台上去试着读,终于读下去了。


       这本书的书名叫《激荡——文化讲坛实录》,是两年前在武汉的旧书店淘到的,淘回来就随手扔在书柜里。

       这本书由时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出版。

       序言是尹明华写的——《文化为我们提供可能》,接着是解放日报举办的四届文化讲坛嘉宾的演讲实录、现场对话、嘉宾点评和侧记, 最后是记者对演讲嘉宾的访谈和花絮。

       首届文化讲坛的主题是:社会和谐与文化选择。演讲嘉宾有余秋雨和曹景行,还有一位是曾经在央视春晚火了许多年的小品演员。

       余秋雨在讲到这位小品演员时,他说,大家在讨论文化,而他给我们创造了在文化意义上的一个定义,就是如他自己讲的,一定要把脚深深地插在土地里,对这块土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然后引起大家的共鸣。

       余秋雨接着说,中国已经苦了几百年了,我们文学的主题往往是控诉和愤怒,但是我们终于有了欢笑的时代,他让中国人至少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狠狠地笑了十几年。不管一些评论家如何表述,他的意义是和这块土地连在一起的,文化深厚性和对土地的负责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的确,那些年,每年的春晚,这位小品演员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记得还曾为他的小品写过一篇评论,发表在《赤壁报》和《咸宁日报》上,后来被中国县市报协会评为评论类一等奖。后来,他离开了春晚,好长一段时间,网上看到的大多是他的负面消息或诋毁。疫情爆发的时候,终于看到一条有关他的正面报道,以他创立的那个团队的名义,默默为武汉抗疫捐款1000万元,但是报道中都说是他捐的。

       他曾经为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但是乐过之后,一些人照样该骂的骂,该毁的毁。我只不过就被人怼了那么一下,比起他受到的诋毁和伤害,比起他的委屈,我的那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也许怼我的那个人本来就没有恶意,只是不经意地就那么怼了一下。

       我终于释然了。

       决定继续以读书自我疗伤。

      每天早上,看会儿新闻,了解完疫情,在朋友圈里转一下前一天的疫情,打卡“自我疗伤”,便开始读书。天气好就在阳台上,天气不好就在客厅里,强迫自己少看电视和手机。

       随后,读完了第二届文化讲坛:世界眼光与文化思维、第三届文化论坛:传统文化的现代活法和第四届文化讲坛:网络时代的文化激荡。

       演讲嘉宾分别是龙永图、吴建民、崔永元、韩美林、海岩、姜昆、熊澄宇、陈天桥和杨澜。

       读到第四届文化讲坛:网络时代的文化激荡,联想到疫情期间种种观念撕裂现象,心情逐渐轻松了起来,比起网上的那些互撕、谩骂和诋毁,自己的那点“伤”根本就不叫伤。既然享受了网络带给自己的便捷与温暖,就要承受网络上可能遇到的荆棘或者蚊虫。

       就如一位网友所言:“文字带来的温暖和感动,是有穿透力的”,我就这样被书中的文字一点点穿透,一点点治愈。

       这本书,终于带我走出了心情的泥淖。

       一天晚上,看到有网友发起为采购紧缺的抗疫物资募捐,我立即捐了500元,后来又通过其他渠道捐款3次,钱虽然不多,也算是为抗疫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烽火连篇 + 2 关注中,本帖已推至赤壁热线网站首页。

查看全部评分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沙发
发表于 2020-4-22 16:12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不禁泪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0-4-22 16:27 | 只看该作者
楼房的主人文采飞扬、儿女尽孝、儿子从医,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 给你一个 大型赞扬 !!!!


   顺顺利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0-4-22 17:53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文采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0-4-22 19:04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可以让浮躁的内心慢慢沉淀,疫情期间我也在看纸质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4-22 19:33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4-23 11: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楼主写出了我们的感受。疫情期间的心情确实是沉重、焦虑和不安,每天被电视、网络上的疫情信息包围着,困在家里,人的思想好像也被禁锢了。我在疫情期间也是通过看《平凡的世界》、《高兴》等来调节自己,让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0-4-23 11:17 来自0715圈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10: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阅读和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10-6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