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梦里江南 于 2014-1-1 22:30 编辑
自小与书结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二本民国时期的《三国演义》,纸页泛黄,直排繁体字,书皮是早就没有了,应该是一套四本,不知何故只有其中的二三卷存世,其它两本不知所终。
对它的兴趣也是在一次偶然,发现其中竟然有认识字,如张飞、关羽、子龙等。而这些名字,对于一个常年在火炉边听祖父讲故事的我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孔明借东风。祖父的故事是不连贯的,需要经常提醒昨天讲到哪里。最为突出的是薛仁贵征东征西,所有早就想有一种方式能找到一种完整的情节。
于是便怀着巨大的好奇与新鲜捧起那本书。字是很多的不认识,繁体字很烦。但这一点都影响到我的阅读。不认识就不认识,直接跳过去。一个章回下来,能看懂个三分之一,结合祖父讲的故事,基本上也知道讲的是怎么回事。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二本书啃一遍又一遍,把祖父弄的长喘短叹。
家里是有大量的存书的,据祖父讲,光挑出去烧的就四五担。其实他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来想保存一点的。如夹在木板里,结果还是被搜出。而这仅存的二本,是他深夜背了一袋埋在菜园子里。过了很长时间才挖出来,而其它的都已烂掉。积存了二代的书,被付之一炬。没想到还能有这样嗜书孙辈,让他悔恨了很长的时间。什么幼学琼林,五经四书,周易八卦,麻衣相书,汤头歌决,推背图,无所不包。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后来,我才知道,都民国了,而他直到二十一岁还想着考秀才,金榜题名,在深山苦读,真是有些迂腐。
耳濡太多,对书的喜好倒成了性格的一大部分。但那时偏偏是一书难求,所以除了课本之外的,只要是有字的,那怕是一张纸,都会仔细的看上一遍。记得高二时从课本上接触过一些宋词,于是发了狂似的,从一些杂志,报纸上抄,精心的记在一个小塑料皮的笔记本上。高考后,一身轻松。那时购得一本琼瑶的《窗外》。书的最后留了一页竟是读后感。在看了十三遍后,写下自已除作文外的第一篇文字。
而真正过足书瘾是在武汉上学的那段时间,学校有个图书馆。馆中大多数小说被摧残。而所谓的专业课从来没用过一点心。 闲书与杂书算是害了我很长一段时间,于工作与营生没半点用处。反而将自已弄成一个多愁善感,甚至与世有点格格不入的性格,为此吃过很多的亏。为了学得世故圆滑,找到很多关于处世方面的书,如厚黑学博弈论,看时欣欣然,而实际操练,从来没成功过,痛苦万分。索性弃之,依然我行我素。
生存是必须的,尤其是出门在外。无过硬学历,无一技傍身,肯定是四顾茫然。所以初来深圳时,深圳书城成了最好的去处。一泡一天,恶补让我讨厌了N年的,又丢弃了N多年的所谓专业。有一年,为了考个所谓的证。七本枯燥得不能再枯燥课本,硬是在三个月内,在床上磨完。磨破床单,真有脱掉一层皮的感觉。虽然一次通过,但看着丝毫没有兴趣的书,除了折磨,再也找不出其它的感觉。
心累。正如在一次面试时,跟一位人事总监谈到。对于我们这一代,最多就是打底的命。为自已的下一辈打点基础而已。虽然游于斯,工作生活于斯,但无论如何,不管你认与不认,是无法真正溶入到当地社会。深有同感,差点被他所骗,险些沦为他的部下。 央视做了一个幸福的调查,当看到,有一农民工回答他姓曾时,真有点忍俊不禁。后来回想一下,如果是我来回答,还真不知何从答起。有一天一同事突发奇想,每天上班下班的意义是什么?立即让我傻眼。
读自已感兴趣的书,做自已感兴趣的事,很侈奢的事了。
也许正是因为对侈奢追求,突然淡看一切,想的很开,一切随缘。甚至有点不求上进,不再跟自已过不去,更不跟别过不去。心情竟然好了许多,阳光中有种久违的温暖。
人总要有点嗜好,周国平说的。很庆幸,总算找到了寻求多年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