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剧团赏《长江》 七千年古乐器再现赤壁之战 记者刘婧 通讯员刘佩
大型交响音乐诗画《长江》昨晚在江城上演,本报爱剧团10名读者观看了该剧,并亲身感受到来自7000多年前的古乐器——埙的魅力。据介绍,大型交响音乐诗画《长江》是中国音乐界第一次用交响音乐的艺术形式来描写长江全貌的音乐作品,该剧由交响乐队、合唱、独唱、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组成。
《长江》乐章安排是地图
昨日,重庆市歌剧院院长刘光宇向记者介绍,此次来汉阵容庞大,交响乐队有140人,合唱团有70余人,演出共有12个乐章,分别为《源头》、《江岸》、《悬棺》、《神女》、《赤壁》和《平川》等。
此次来汉,刘光宇改编了《卜算子·君住长江头》表达自己的心情:“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终见君,共饮长江水。”他表示,该剧如果能得到武汉观众的认可,那将是最欣慰的事情。
七千年古乐器描绘赤壁之战
为了让观众更有亲切感,刘光宇介绍说选择的乐章和乐器都是走亲民路线。比如乐章安排上,就像整个长江的地理走势一样,比如《源头》等,融入了藏族元素;到了《江岸》时,加入了川东地区的号子、年宵等民间乐器;到《平川》,又有评弹等戏曲元素出现;最后长江入海,花腔女高音的高歌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在现场,乐队运用了多种音乐形式,如二胡、琵琶,还加入了中国古琴曲《梅花三弄》、川剧中的打击乐、西藏民歌以及大家熟悉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乐曲。
据刘光宇介绍,在《赤壁》片段中,乐队带来了最为独特的乐器——埙,这种乐器在我国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为了表现赤壁之战的血雨腥风,埙那特有的低沉之声似呜咽似低语,将人带入当年的古战场。
爱剧团读者魏新志表示:“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第一次见识到用交响乐的形式来描绘这熟悉的江河,感觉很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