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赤壁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赤壁首家特色风情小吃店——陕西特色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7:56 | 只看该作者

[em06][em06][em06][em06]

目前店内最高商品标价2元,你说让我怎么打折?

赤壁热线微信公众号
12
发表于 2007-5-16 18:19 | 只看该作者
那买一送一不就是五折了
13
发表于 2007-5-16 18:47 | 只看该作者
一定来看看,虽然对北方的饮食不是很习惯.[em07]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9:50 | 只看该作者

奉送凉皮一碗给大家解馋~(非刘一手出品,刘一手做的比这个漂亮多了)


再奉送蒸凉皮图片一张。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20:08 | 只看该作者

在外地遇到老陕,有两样食物最好别提:羊肉泡馍,陕西凉皮。羊肉泡吹多了,说不定会引得一帮想家的陕西愣娃把你按到地上狂扁;如果说起陕西凉皮,绝对结果更糟,挥拳上前助阵的一定有口水暗涌,思乡心切的陕西女子.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既然“我的西安羊肉泡”已经让我成为乡党的靶子,索性咱一并吹完再说。

  陕西凉皮,又称酿皮。原料不同,分为米皮和面皮。其中秦镇凉皮历史最为悠久。秦镇位于长安县,毗邻西安.秦镇自古盛产优质粳米,传说秦始皇时(肯定有人笑,西安人不说便罢,一开口两千年就出去了)即为皇室贡品。一年大旱绝收,无米上贡。秦法严苛,乡民恐遭刑罚,求教一乡绅。隔日,乡绅计出。将陈年大米浸泡过夜,石磨成浆,沉淀,撇去上清,上笼蒸制,加各种调料而成.此即为秦镇凉皮。秦始皇尝过,绵软爽滑,酸辣可口,大悦,遂免当年赋税,并指定秦镇凉皮为皇家食品。秦镇凉皮辣椒油制作考究。辣椒,花椒,茴香等香料碾细,加入油中,上火反复熬制而成。色泽亮红,辣香诱人。

  另一种有名的米皮是汉中凉皮。汉中位于秦岭南麓,盛产大米,生活习俗类似四川。汉中凉皮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口感较软.辣椒油没有秦镇凉皮的浓烈,柔和细腻,有巴蜀之风。我认识一对小夫妻,每次逛街吃凉皮必是“一国两制”。先生选秦镇凉皮,女士则非汉中凉皮不吃.吃时分手,食后团圆,到也和和美美。

  陕西关中平原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前,大米在陕西还算稀罕之物。因此那时在西安的背街小巷经常有老乡用大米换面粉,通常一斤大米可换一斤半到两斤面粉.现在还可见到换大米的老乡,但比早先少。西安市话剧团的郭达就是以小品“换大米”一炮走红的。以小麦为原料制成的凉皮称面皮,在关中最为普及。

  面皮制法,贾平凹在“陕西小吃小识录”中所述如下:“制法: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稀浆用手勺扬起能拉起筷子粗细的条为宜。笼上铺白纱布。面浆倒其上,摊二分厚,薄厚均匀,大火暴蒸,气圆,约六七分钟即熟。将面皮从笼箅上扣在案上,每张面皮上抹一层菜油,叠堆一起晾凉后用摆刀切成细条。

  卖主卖时并不用称,三个指头一捏,三下一碗,碗碗份量平等,不会少一条,多一条也不给.加焯过的绿豆芽,加盐,加醋,加芝麻酱,后又三指一捏,三条四条地在辣椒油盆里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红者艳红,未起唇则涎水满口。”

  当时老贾名气不如现在,尚蜗居在西安南院门大车家巷西安市委家属院.此地邻近北院门回民坊.老贾写作之余,经常自粉巷经竹笆市,过鼓楼,溜达到坊上,补充补充营养。顺带也熟悉了回民的饮食。所述回民麻酱凉皮,是传统凉皮的简单做法。不洗面筋,所以麻酱凉皮不带面筋。特色是加芝麻酱,辣椒油自便。

  老贾所述不知有意无意,留有埋伏.谁若全盘模仿,定会发现口味比店家所卖略差。是的,老贾没提大蒜。其实凉皮里最重要的调味品是大蒜,而非辣椒油.辣椒明朝时传入中国,凉皮历史极早,在西安出土的唐墓中即有早已风化的凉皮。而且回民麻酱凉皮中也可不加辣椒油,更说明辣椒并非必需。凉皮调料中蒜汁必不可少,是选用当年产紫皮大蒜,捣碎后加盐,加凉开水而成。凉皮的诸多调料中,大蒜最能衬托出小麦的粮食纯香.如果辣椒油是调味的先锋,那蒜汁就是主味的将军。

  凉皮老少咸宜,近年来已走向全国,受到欢迎。但是味道最真最正的还是在陕西。凉皮还有几种异类:热面皮,现蒸现吃;炒凉皮,借鉴炒面;还有流行于宝鸡一带的歧山擀面皮,口感筋道。做法是先擀后蒸,熟后切成条状,调料相同。

  作传统面皮先将较硬的面团,在清水中揉搓,淀粉溶于水,剩下不溶的部分就是面筋。面筋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蛋白.洗过面团的水经一夜沉淀后去上清,上笼蒸制而成.面筋蒸后加各种调料后一起食用。我幼年时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祖母极为能干,制作面食花样翻新,炸酱面,打卤面,臊子面,油泼面,刀削面,浆水面,菠菜面,蒜沾面,打搅团,漏鱼鱼,作麦饭,饺子,锅贴,包子,油炸馓子,一周几乎从不重样。夏天作凉皮,面和好后,祖母喊我洗手,并打桶水放我旁边。我在水中把面团捏来玩去,直到手中只剩下一小团面筋。然后急不可待地找根竹竿把面筋黏上,窜到城河边沾知了去了。因此洗面筋是童年夏日里一连串好玩事情的开始。

  记得98年去太白山旅游,归程迷途,饥肠辘辘。遇一农家,房檐下挂着红色的干辣椒,金黄的玉米,一看就是勤劳殷实人家.遂上前打探道路。主人很热情,指点过后,留我们稍作打点再行。不多时,凉皮上桌。是当年新麦面制成的凉皮,白里泛青,辣椒油色红辣香,自制的柿子醋留有果香,黄瓜丝爽脆可口,蒜汁和盐味恰到好处。主人一旁陪坐,闲说山水秦汉,耳中隐隐传来收音机中不知是眉户还是碗碗腔的婉转唱腔,秦声秦韵。山风轻拂,凉皮入腹,饥乏顿消,感觉甚是惬意。秦岭之行很久以后,同去的伙伴还回味那农家凉皮的美味。

  我有位从小看大的小妹,自幼西安长大,18岁离家赴京上学,现在北京某外企工作。满口洋文,再不就是流利的京片子.从头到脚,一水名牌。谈起三里屯酒吧如数家珍,小脑瓜里被各种小资指南武装到牙齿,可谓是处于cutting edge(翻译过来就没味了)的新人类。唯独割不掉的西安狐狸尾巴就是对凉皮的热爱。我每次去北京,只要时间允许,总是受命去南稍门先买上秦镇丁家凉皮,打个飞机的,巴巴的送到北京朝阳区某 写字楼里。怜悯地看着一张小嘴巴惨无人道的以极快的速度消灭一大盘凉皮,精心勾勒的红唇捎带化成辣椒油的亮红。同时卸下伪装,操着秦腔撒娇:哥,额(我)还没餮(陕音die,吃)够乜。一时间,北京城里少了个白领丽人,多了个长身秀目,伶俐可爱的西安碎(小)女子。对此,我很有成就感。一来二去,同办公室的天南海北的漂亮MM们都喜欢上这陕西的小吃.唐朝时往长安送荔枝,我现在是千里送凉皮。这帮丫头片子光吃不算,还送我一个雅号:凉皮GG。得了,就算我普及秦文化,让她们在“哈韩,哈日”的同时,还要“哈凉皮”。

  

转载自新浪网上某网友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20:12 | 只看该作者

上文所写为凉皮中面皮制法

下面给大家看看秦镇凉皮制法

【引子:秦始皇咥了一碗大米凉皮】

始皇帝盯着眼前这碗进贡的食品已经有好一阵子了。尽管近侍已经替他先尝了尝,尽可以放心,但他还是满脸狐疑,却终于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将长袖一挽,手中的筷子径直向目标刺去。只见他挑起一长条色白如雪的东西,在碗中红艳艳油汪汪的汁子里搅和了一下,“哧溜”一声,吸入口中。“妙哇!”这位能征善战的酷汉拿着空碗发出了折服的慨叹,他吧唧着嘴,胡子上也沾着些许辣椒油,问,这美味叫个甚名字?

负责纳贡的大臣忙不迭答道,这是秦镇大米凉皮子!

【传说:秦镇能人“发明”了大米凉皮】

秦镇,正是户县秦渡镇。秦渡镇最有名的,正是这始皇帝也赞不绝口的大米凉皮子。

秦始皇真的吃过秦镇的大米凉皮吗?正史里不可能有记载,野史中似乎也没有收录,而秦渡镇的老人们至今津津乐道这样的传说。

话说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断流,户县秦渡镇一带稻子干枯。百姓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收获些稻米,粒小而干巴,哪里够向皇帝进贡的呢。正在众人发愁之时,镇上有位能人叫李十二的,将大米碾成粉状拌成糊糊充饥,却发现面浆水倒在布上蒸熟之后也可食用,遂切成细条、拌以调料,请大伙品尝他“发明”的“面皮”,众人吃了都称赞味道甚美。

李十二想,能不能用这新式的食品进贡给皇帝,减免些粮税呢?果然。一碗大米凉皮端到秦始皇面前,皇帝大快朵颐,秦渡镇百姓因此免了粮税。

这一传说固然无从考证,但直到今天,秦渡镇民间每年正月二十三即李十二去世之日,家家户户都蒸米面皮纪念这位能人,美其名曰“皮子节”。

【口碑:正宗大米凉皮在秦镇】

有人说,要吃地道的凉皮只有到秦渡镇。从西安到户县,一过沣河大桥,号称“百年老字号”的秦镇凉皮店沿着马路两侧一家挨一家,即便是冬季也不时有食客光顾,调上一碗凉皮,但见色洁如水晶,光润如凝脂,就细嚼慢咽起来,品味筋、薄、细,有人则是狼吞虎咽,吃得满嘴流油。

而沿着镇上的“丁”字形南街、北街、西街几条街道踱了进去,也会看到大大小小的面皮店,面铺颇老,都是木板门窗,矮桌条凳。老板就斜坐在门前,见有客来,并不多言语,只是动手在一张凉皮上涂了熟油,揭起来铺在桌上,又折起一小半,脚就踩在了桌腿边,侧着身子,左手抵住凉皮,右手端起一把十来斤的大铡刀,刀头按住不动,刀柄一抬一落的,“噌噌”切了起来。

在外人看来需要根据祖传秘笈才能做出的可口凉皮,秦渡镇几乎家家都会,往往是由家中女子一手包揽。先是选料,选用上等大米,好米才会蒸出好凉皮。过去都是驴儿套上磨盘,把大米磨成粉状,现今多是直接用磨浆机磨成面浆,一步到位了。再接下来就是颇有技术含量的烫面了:根据米性软硬,用一定量的温水把面浆和成稀粥状,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太稀,蒸出来的凉皮就会软塌塌的,没有弹性;少了太稠,凉皮蒸出来厚而没有韧度。当然,水温也不能高不能低———高了,凉皮黏而不筋;低了,凉皮就会硬,吃起来口感就差了。

这哪里是做一种食品呢,增一分减一分要拿捏得如此到位,就像秦镇人天生的性格哩———厚道而不失精明,拙朴中又蕴着灵性。

凉皮蒸好啦。女主人在厨房里忙活着出锅。有人夸赞说,秦镇的大米凉皮,薄如纸,韧如筋,白如雪……虽极尽夸赞之能事,倒也名副其实,让女主人听了,满脸受用。尤其不可或缺的佐菜与调料,也得由女主人准备,佐菜一般都是豆芽或菠菜叶子,而调料中最关键的辣椒油,更是秦镇人的绝活,红艳艳油汪汪,色泽鲜红,味道醇香。

17
发表于 2007-5-16 20:51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em25]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21:3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晚上给大家上肉夹馍的传说以及图片

敬请期待~

[em01][em01]
19
发表于 2007-5-16 22:35 | 只看该作者
开张后一定去品尝![em26]
20
发表于 2007-5-17 22:5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你做广告比我专业多了,失敬失敬!

你那里的东西我都喜欢吃,以后会常光顾的,就是守店子没时间,找别人带了给我吃。

定定捧场,不要打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业务|版主守则|免责声明|无图版|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赤壁热线 ( 鄂ICP备11015190号 )

GMT+8, 2024-6-26 11: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