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放羊人 于 2013-6-13 12:52 编辑
不能等到天亮再动笔,因为他怕我的激情一落千丈。
——端午夜话
今天是端午,家乡惯称为五月端阳。家乡古为楚地,也算端午节的发祥之所。屈子传说不得救国济民之志,一恨于某年农历五月初五投于汨罗,不惜喂于鱼鳖,与江湖为伴,与魑魅永诀。时人闻讯感其爱国,纷纷用粽叶包裹糯米投江,意换诗人全尸。只是未换回全尸,却保全了诗人生前身后名。后糯米粽经蒸制而渐演化为今之粽子,又称“角黍”或“筒粽”。同时,粽子节的习俗得以传承,并随中华文化流传至朝韩、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记忆中,最好吃的粽子是在庙会上,尤其是在夏收之前的农历四月十二,农人开始购补农具,便有小摊贩摆桌包粽子,一般粽叶打开,加入白糖,用筷子搅匀,便成绝佳美味。少时清苦,五角钱一个的粽子也不舍得吃。北国几不产糯米,所以包粽子只有富贵之家才可一显身手。那时,许多家庭只是刚刚温饱,自不会考虑是不是什么绿色食品,能吃上便安好。
在我家乡,除了吃粽子之外,端阳还有几大习俗,如煮鸡蛋、煮蒜头、小孩佩带香囊等。最难忘记的是小孩手臂、脚把带五色絮了。大人说,五色为五条蛇(又解人之五条原罪),端阳始带,为避邪,月后解掉,放于沟沟,视为“放生”,意指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八九十年代的农历五月初五,虽为传统佳节,却不是法定假日,对我们小孩来说,早上会起得很早,吃蛋蛋,吃蒜头,脚手上“环”,然后在村前池塘或河流(注意不是在家洗脸盆)洗手洗脸(有敬天地神灵之意),便可奔赴学堂。作为放羊童,我对此记忆犹新。一个轮回,我已三十有余,今日往家里打了电话,感觉父母渐老,韶华易逝,不免伤痛。
少时有梦,想做屈子那样的诗人或者雪芹那样的文豪。可惜放羊人资质一般,又是个常立志的人,到了而立之年,竟没了理想,只剩下一点铜臭。
少时有梦,若临强敌,要学文天祥,学于谦,一一垂丹青或留清白于人间,不料一晃三十年,放羊人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秦淮应是孤月,只是朱颜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