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蟲蟲飛 于 2013-10-26 22:12 编辑
北京一位作家来电话,说赤壁市下个月又要开茶文化研究会,问我去不去,我说去不了。 对赤壁的茶叶和茶文化、茶产业、我曾在赤壁热线上零零星星地写过一些东西,也想再说几句。 我对茶文化虽说没有很深的研究,但还是有些粗浅的了解,因为我参加过“大红袍”,“普洱茶”在北京市场的策划和宣传、推广,还写过一篇长文《茶之歌》。我总的感觉是,做大茶产业,难乎其难。不说市场原因,就说茶叶本身,它要受两大限制,一是时间限制。清明茶市场易接受,过后即为陈茶,市场就不待见了。二是空间限制,每种茶的品质和特点,都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日照等自然因素有关,所以产量有限,你多了,人家就以为你是假冒产品。也许是限于这两点,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近几十年来,各地发展茶产业一哄而上,已造成市场严重饱和,有些地方的农民已开始毁茶改种其他作物。所以,赤壁发展绿茶,注定没有出路。 赤壁的砖茶倒是不受时空限制,且有历史,有故事。但这些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在?就连我,也只是两年前才知道什么“川”字牌,“米”字牌,“火车头”。吴晖书记去年底介绍赤壁砖茶时,连武汉大学的几位教授也是第一听说。可见,所谓赤壁的茶有名,那只是古纸堆里的昔日黄花,是赤壁人的自我安慰,外地很少有人知道。要让它重见天日,与名茶争辉,那得要花血本,要宣传,就集中力量,一炮打响。还得要请懂茶文化又擅长茶市场的顶尖高手出谋划策,要有大手笔,才有可能成事。仅仅是在媒体上发些豆腐块新闻,请些文化人啊呀一番,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最近,有位在中央某部门当过十多年分管茶叶的司长现在某国际机构工作的朋友对我说,贵州省政府请他们去策划茶产业,基本思路是由省政府牵头,把全省茶企业整合为一个品牌,形成拳头优势,统一打向市场。赤壁的茶企业小而散,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贵州的思路呢? 听说赤壁市政府对发展茶产业决心很大,还专门成立了茶业局。这无可厚非。关键是,这个茶业局应选调一些既精通茶文化又有市场意识能开创新局面的精兵强将。否则,希望就会泡汤。 赤壁的茶企业,也应当树立大市场意识,敢于创新经营模式,象雄鹰一样高翔远击,到更广阔的市场去闯荡,不能小农意识,株守一隅,只会在家门口刨食。 在品牌上、文化上,也应大胆创新,没必要家家都围绕“老字号”你争我夺。反正你那个老字号也没多少人知道,人家也不稀罕你那残羹剩饭,看中的是你今天的品质和特点。 我向那位老司长介绍了赤壁砖茶的历史,这位北大的高材生毕竟非同凡响,他讲了一套如何发展砖茶的全新思路,我听了也豁然开朗。只是没经过他同意,不便公开。 总之,赤壁茶产业要大发展,必须有大气魄,新思路。小打小闹。缩手缩脚,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没有出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