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邀月听海 于 2013-11-27 16:00 编辑
副坝遐思 文/邀月听海 夏日的傍晚,我时常陪着病愈后的爱人在市区陆水湖八号副坝上散步。这里依山傍水,平坦开阔,能与人以清爽和明朗。漫步在宽阔的大堤上,凝视如翡翠一般的湖水,聆听起伏澎湃的涛声,脚随着红白相间的圆形护栏移动,思绪如同在晚风中插上了翅膀。 陆水八号副坝位于陆水湖西岸,据父辈讲,八号副坝是1958年开始修筑,当时全咸宁地区汇聚四万余民众的修堤大军,正值青春年少的父亲也汇入这一洪流中。三年困难时期的新中国有着不可形容的艰辛历程,但他们没有任何借口和条件,仅靠生产队每月的工分补贴和包吃包住的“优惠”待遇,带着一腔的热血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荷着一根扁担毅然来到工地。每当提起这段往事,父亲的脸上总能洋溢着自豪的微笑。他说,工地上每天彩旗猎猎,歌声震天,往来如织。那年代没有机械运输,工地上仅有几台吊堤坝基石的吊车,所有的土石搬运全凭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筐筐,一担担挑上堤坝;没有压土机,民工们就将巨大的山石敲打成圆柱型,然后扎成夯筑的工具,每十人一台,近千斤的石柱在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声中时起时落,可以想象那该是一幅多么壮观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多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三里路的战线,每天要挑着百十来斤的土筐往返五十多个来回。累了,擦一把汗,歇一口气;饿了,啃一个馒头,喝一口水。他们无欲无求,凭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靠的就是一股勇气,一股“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勇气。那一筐筐土一担担石终将被他们连同自己火热的深情一层层,一段段夯筑在堤坝上。父亲说最难忘的是那如号角般的夯歌和拉拉队的敲着锣鼓声,打夯的师傅们将工地上看到的人和事编成歌词或顺口溜,每人一句随着石夯的起落放声高歌;拉拉队也将工地上的所见所闻编成三句半,边走边唱。夯歌四起,锣鼓声声无不让人群情振奋。民工们在此起彼伏的夯歌和锣鼓声中,你追我赶,有的甚至肩挑双担,一路小跑,好不鼓舞人心!正是当初成千上万的热血男儿和铁姑娘战斗队近两年的风餐露宿和协力奋战才筑建成今天这特大的挡水坝。据测量,八号副坝全长1543米,全部土方有361万立方米,被誉为“亚洲第一粘土坝”。 现在,虽然当年的热血青年已为古稀,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但时代铸就的精神和信念已经牢牢地凝固在这长长的大坝里。正是那一代人的不懈和无畏才有了当年的三峡实验坝,才有了今天气势宏伟的三峡工程,也有了现在这澎湃58平方公里水域的陆水湖。如今的陆水湖碧水蓝天,烟波浩渺,湖中岛屿星罗棋布,素有“千岛湖”之称。它不仅是赤壁人民的母亲湖,而且是国家重点旅游风景胜地。 拾步在宽阔平坦的大堤上,举目四望,近处,火力发电厂云烟袅袅,四座冷却塔巍峨屹立,远处,蒲纺集团的厂房掩映在青山绿树中时隐时现。而这一切都在陆水湖的滋润中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注视着从大堤前头蹒跚而来的妻子,想到她曾两度中风居然能傲视死亡,坚定走过这夯实的大坝和我一起倾听湖水的声音,追忆沉淀的往事,我突然感到这固若金汤,坚如磐石的大坝是就如生命一样厚重和坦诚。它正是因为积蓄和凝聚了每一颗尘土的精华,才拥有饮誉亚洲的美名,成就今天浩浩荡荡,永不干涸而又鲜活的陆水湖,。 夜幕开始降临,信步大堤的人越来越多,游人三三两两或结伴或携手,谁也没有喧闹,唯有笃笃的脚步声在感叹。晚风阵阵,湖水碧波荡漾,波涛一浪一浪地撞击着堤坝,仿佛仍在诉说那不老的故事…… 作者:赤壁市杨家岭学校:聂松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