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碎片里拼凑一下年华里那些有关---“温暖”的痕迹。
----
童年时的温暖,只是希望妈妈不要生病,不要夜班,可以天天在家的夜晚能踏实睡觉。现在想想鼻子会酸。那样的温暖就如同冬天里躺在带着阳光味道的被窝里,如此简单。学生时代,已经开始懵懂的去温暖身边的人,也许连自己的需求似乎没怎么搞清楚,糊里糊涂就跨过了青春。
看到二十出头的你们在外漂泊的经历,就仿佛昨日的自己,只是你们留下了深刻的片段,读你们,像是在读自己。可怎么找不见那时的我呢?就如同电影里被删减掉的片段,明明存在,反正是没了......下意识的想起杜拉斯小说里的那句话“太晚了,太晚了,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得太早,也过于匆匆。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是不是人人都如此,我从没有打听过。”但,此时我只能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温暖是漂泊在外的某天有人告诉你“回家吧!”
日子是指缝里的光景,当你开始回忆时,已经开始变老了,“温暖”便是成长过程中的那些泛黄的书签,因为,我们总是盼望着恒久。所以,成年后的“温暖”会掺杂了些许的欲念。这里面的温暖便是需要与被需要,亲近与被亲近,认同与被认同,此一刻,彼一段,某一处,刚刚好,我正等着,它正巧来了......但凡生活里与之相关的亲情;友情;爱情或者纯粹的感动都来自于我们无心或有心的等待。只是在这个等的过程里我们需要学会与自己安暖相依,或许生命里大部分时间,你我都各自冷暖自知。因此它的到来,美好;真实;满而不溢;矜持又深刻。
无论季节的温度如何变化,无法改变的是心的薄凉与炙热。所以,渴望温暖,是永远的下一季。只是无法储存。
于是,那一季,我还是见到了晚霞,那个冬天我躲过了严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