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退出高考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昨日,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总体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实施意见将于明年上半年出台。值得注意的是,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从世界趋势和个人发展来看,都需要改变外语在高考中和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局面。”(12月8日《新京报》) 这一次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中,欲将外语排除在统一高考之外,无疑是备受争议的焦点议题。语数外作为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由来已久,而外语是否该享受着和语文同样重要的地位的争议,近几年也是愈演愈烈。从全国两会上的炮轰,到汉字危机的探讨,一个共识正在逐渐形成:时序进入2013年,若还要继续将一门外国语言纳入中国孩子的基础教育范畴,甚至提高到和本国语言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实在难免矫枉过正之嫌。 首先,我们学习英语无非是希望更方便地与英语国家交流,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促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最终实现“洋为中用、富国强民”。但是如此强调英语在教育中的地位,甚至在高考中与语文、数学并重成为学生们进入更高层次学习的门槛,或多或少会给孩子一种崇洋媚外的误导,无法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中国的学子们个个学有所成,却一心想着出国,甚至移民。如此享受着中国的资源,促进着外国的发展,花着自己的钱帮别人养孩子,我们大力投资教育的意义何在? 其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功能无非就是交流。而由于高考体制的限制,英语成了孩子将来能考上更好地大学,找到更好地工作的必修课。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纷纷在孩子上幼儿园,甚至话还没有说利索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英语。虽然说白纸上面好画画,越小接受能力越强。但是年龄过小在学习的时候并没有自己的意识,在这样的阶段让孩子中文、英语一起学,在两种语言之间频繁切换,难保会对孩子本身应当具有的第一交流系统发生混乱。如果习惯性地出现半句中文半句英语的现象,对孩子今后与同学、老师、朋友之间的交流形成障碍。 再次,即使通过家长、老师和学生自己的多年努力,他们可以熟练的掌握中英两门语言,但是我们教育的主旨终究是在于学以致用。放眼现在的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用得到英语的呢?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是有语言天赋的。这些人为了高考的优异成绩,乃至于之后的英语四、六级证书,牺牲了多少发展自己强项的时间和精力,而到了最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却完全用不到这门语言,可谓得不偿失。被外语扭曲的人生终于有望得以矫正了。有人担心,如此一来,会不会让外语教育失之偏颇,成为中外交流的瓶颈?这样的担心显然有些杞人忧天。学不学外语、用不用外语,还是应该让市场来做决定。四六级考试还在、外贸型就业机会还在、国际化生存方式还在,就算高考不逼着全民外语热,外语需求还是会生活化、而归于理性地位。某种意义上说,从全民英语热到冷静对待英语的地位,谁说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呢?文/周子恒
|